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3-15
    沈从文研究
    沈从文故事中对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上)
    焦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15. 
    摘要 ( 1368 )   PDF ( 120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沈从文小说中的山洞意象解读
    邱苑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6-22. 
    摘要 ( 1886 )   PDF ( 22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山洞是沈文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象征。山洞代表 “过去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山洞是死亡之地,亦是再生之地。作家对山洞死亡约会的“反复叙写”,凸显了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及其关系,也体现了沈从文的现代性。
    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边城》与《俄狄浦斯王》悲剧因素比较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23-28. 
    摘要 ( 1727 )   PDF ( 13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反抗命运和人物的追求适得其反两点来看,老船夫与俄狄浦斯的悲剧行动非常相似,这说明《边城》具备了悲剧的基本要素,《边城》的“悲剧说”是有根据的。《俄狄浦斯王》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紧凑、激烈,《边城》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则委婉平缓,曲尽其意;《边城》不如《俄狄浦斯王》那样能引起巨大的恐惧、强烈的怜悯,产生的是轻微的恐惧、悠长的怜悯;俄狄浦斯属于“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老船夫则属于“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俄狄浦斯王》和《边城》是善的悲剧,亦是命运的悲剧,“宿命”意识渗透在两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悲剧处理,浓墨重彩,悲伤惨烈,《边城》的悲剧采用的是低调陈述法,似有似无;《边城》与《俄狄浦斯王》都表现了对命运的矛盾态度——既相信命运和命运的威力,又强调人的坚强毅力和积极的行动。两个作品又一次证明古今东西方作家对命运与人为的矛盾思考不断在延续。
    律动之“水”与消殒之“雪”——《边城》与《雪国》意象比较
    苏琴琴, 刘洪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29-39. 
    摘要 ( 2200 )   PDF ( 11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哲学研究
    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
    黄凯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40-46. 
    摘要 ( 1715 )   PDF ( 14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必要结合我们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任务、需要澄清和批判的错误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在“重在建设”的意义上坚持科学历史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文重点就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对历史的认识和价值评估是完整历史研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评价的主体性和认识的客观性可以统一。认识历史不仅为了尊重事实,也为探究过去对现在社会进程的影响。只有把对价值的评估和对过去事实的认识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研究过程。只要不停止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也就不会停止评价。为获得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需要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站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高度,站在人民主体的高度进行探索。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会有助于史学家获得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即使如此,客观性还是第一位的,它是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标志。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制约和规定着历史评价的边界。
    自然辩证法“消解”与本体论边界意识——对当前哲学界辩证法“对立论”话语的反思
    孙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47-51. 
    摘要 ( 1743 )   PDF ( 157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哲学界在辩证法问题上存在着“对立论”的流行话语,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将此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作为思考的背景,树立本体论的边界意识。
    回到空间本身——论海德格尔的空间观念
    张浩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52-57. 
    摘要 ( 2449 )   PDF ( 11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似乎空间、空间性不如时间、时间性那么“源始”。但海德格尔却同时又向我们指出,说空间性基于时间性或时间性较空间性具有优先地位,仅在对此在时间性结构的准备性分析工作中暂先有意义,以后仍要将两者的关系明确“平等化”。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自然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起来, 在《时间与存在》中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为“时间—空间”,认为只有在这种源始的时间—空间的敞开状态中,物与此在本身的存在、“本有”才能得以显现。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普遍价值——一种人性论的视角
    刘仁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58-61. 
    摘要 ( 1588 )   PDF ( 13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加剧同时并举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普遍价值生成何以可能?我们认为,应该从人的感性存在本身出发来理解问题的实质,文化差异发展要求和普遍价值的生成要求都可以从人的现实存在中找到人性根基,文化的差异发展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发展要求,普遍价值的生成则基于人的类性发展要求,两者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应有之义,文化的差异化发展与普遍价值的生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展关系,文化差异背景下普遍价值的具体生成则要走超越传统、文化宽容、促进交往、民族化实现的道路。
    伦理学研究
    多元文化中的道德与世界和谐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62-66. 
    摘要 ( 1512 )   PDF ( 127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的对立是影响世界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的条件下,我们既要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又要反对道德绝对主义;应在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实行道德的多元主义,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保持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和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伦理的和谐功能
    许小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67-71. 
    摘要 ( 1324 )   PDF ( 11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中存在着与城市社区不和谐的因素。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伦理是指,在以实现城市社区文化管理目标为宗旨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或准则。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伦理的和谐功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社区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城市社区生态文化价值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城市社区生态消费文化伦理等方面。
    政治学研究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72-75. 
    摘要 ( 1625 )   PDF ( 12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即它是和党中央思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的过程。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引导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多样化与价值导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管理的思想
    于晓霞, 韦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76-78. 
    摘要 ( 1418 )   PDF ( 11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江泽民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人们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调节,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先进价值观。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借名制:民间信仰在当代的生存策略——烟台营子村关帝庙诞生的民族志
    王志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79-83. 
    摘要 ( 2111 )   PDF ( 15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基于三年的参与观察和二十余例的个体访谈,采用了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采用名为“成吉思汗纪念馆”实际建造关帝庙的过程。认为:“借名制”是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村民的努力、乡土权威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通融,是小传统在大小传统相互碰撞的空间里的文化反映,是缓解紧张关系、构建有机社会的一种生存艺术。
    “帕措”认同与国家在场——西藏“大坝”移民村的权力结构分析
    卢秀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84-89. 
    摘要 ( 2013 )   PDF ( 104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移民村落大坝村的帕措势力分布和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过程的调查和分析,以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为中心,探讨了国家影响和帕措势力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国家所主导的权威和秩序怎样在一个有紧密血缘纽带的西藏村庄展开。认为:“帕措”认同是大坝村“权力文化网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坝村权威存在和展开的基础,也是国家影响向基层延伸途径和渠道。大坝村的帕措势力是村内起主导作用的村治力量,这个村治力量主导村庄权力的运转,形成较为固定的村治特点。大坝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体现了国家影响和村民“帕措”认同的双向制约。
    美学研究
    新康德主义的符号哲学与文学思想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90-93. 
    摘要 ( 1549 )   PDF ( 13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康德主义者顺应着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利用新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不仅使得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且构建了新的哲学学科:符号哲学。符号哲学的确立,不仅是哲学领域的开拓,而且也给德国和西方的文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和思维工具。
    美是上帝的名字:神学美学的核心命题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94-96. 
    摘要 ( 1373 )   PDF ( 180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文学研究
    偏执与规范:中国古代小说脾气描写的文化解读
    李桂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97-102. 
    摘要 ( 2621 )   PDF ( 14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致力于写出人物脾气的偏执性。从“五性”视角看,我们可以将《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小说所描写的人物脾气归纳为相生相克的五类:柔媚水性,厚重土性,骄纵金性,憨直木性,暴躁火性。从情绪产生的速度来看,中国古代小说常常按照“缓急”、“快慢”等属性来框定人物的脾气,并进而逐步通过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态度来坐实。从情绪变化的幅度看,中国古代小说又常常有意无意地将人物脾气纳入到“狂狷”框架内进行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语态度将人物脾气的狂放或矜持反映出来。总之,中国古代小说关于人物脾气的描写大致符合传统文化脾性范畴,我们可以借此镜照现实社会人生。
    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
    李永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03-109. 
    摘要 ( 2540 )   PDF ( 23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1927年茅盾被动的由政治工作者的心理身份向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后,以《蚀》三部曲宣泄了他的颓废苦闷心理,展示了“时代新青年”的世纪末颓废。《蚀》与欧美式的现代主义颓废派有着显著的差异,属于“现实主义颓废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意义。《蚀》中“时代新青年”的颓废表现在:幻灭虚无的人生体验和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寻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刺激中略感生存的意味;对时间的恐惧。
    论新时期中国荒诞小说
    陈素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10-113. 
    摘要 ( 1527 )   PDF ( 154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借鉴西方及拉美文学的荒诞小说,它们或借鉴荒诞手法表现其荒诞意识,或蕴有荒诞效果;主要表现形式有:准荒诞小说、荒诞效果小说、荒诞小说等。
    文化研究
    乡村旅游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变迁——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
    吴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14-117. 
    摘要 ( 1683 )   PDF ( 11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多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而兴起的现代乡村旅游,构成了民间艺术的新文化语境。置身于新语境中的民间艺术,一改其原本基于村落民间生活运行机制得以生成和存显的方式,而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以舞台化展演样式和景观消费的审美特质不断满足他者的文化想像,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一种自我调适和现代重塑的基本路径。
    附魅、返魅与仿魅:影像化湘西的文化逻辑
    黄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18-122. 
    摘要 ( 1511 )   PDF ( 16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于湘西形象塑造,从来都是通过影像化的。影像化湘西塑造了人们脑中的湘西,经历了“印象湘西”“影像湘西”和“影响湘西”。而影像化湘西的文化逻辑是附魅,返魅与仿魅的三部曲。在传播学中解读的影像化湘西存在着危险的陷阱:商业和政治的封建化,这危害着湘西的文艺创新。
    湘西悬棺葬的文化意蕴
    明跃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23-126. 
    摘要 ( 2207 )   PDF ( 13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奇异的葬俗,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古濮越文化的反映。湘西人认同悬棺葬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悬棺葬既是楚文化中灵魂回归意识的表述,又是他们凤鸟崇拜这一“集体表象”的展演。湘西悬棺葬是楚文化在湘西地区传播的结果。
    近代湘西桐油贸易研究
    龚静, 瞿州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27-130. 
    摘要 ( 1708 )   PDF ( 14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湘西桐油贸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获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其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近代湘西桐油贸易可分为初步发展、短暂繁荣和衰落三个时期。本文就此三个时期展开论述,分析湘西桐油贸易发展的情况及其兴衰的原因。
    经济学研究
     循环经济语境中的资源可持续性消费——以民族地区为例
    彭秀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31-135. 
    摘要 ( 1543 )   PDF ( 10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民族地区资源消费模式看,大力发展资源循环经济是民族地区实现资源可持续性消费的最佳模式。
    传统闽商文化下青年闽商发展方向探析
    谷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36-140. 
    摘要 ( 1505 )   PDF ( 14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闽商乃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伴海而居的闽商有着优秀的闽商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本文通过辩证分析闽商传统文化,由此试图探讨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受着深刻闽商文化影响的青年闽商的发展和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中还需完善之处对新一代闽商的发展方向做初步的探讨。当前,闽商应该做到重视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实现强强联合,走国际扩展路线。
    管理学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选择论
    邱正文, 周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41-145. 
    摘要 ( 1279 )   PDF ( 8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选择过程,它是通过主、客体互动来具体体现。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选择由不同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价值主体选择、价值客体选择、价值目标选择、价值中介选择、价值环境选择、时机选择等。为避免在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选择过程中出现偏差,需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以及代价最小与价值最大相统一的原则。
    媒体视野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兼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何四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46-150. 
    摘要 ( 1378 )   PDF ( 11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媒体权利的实现与政府信息的公开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专门的信息公开立法的缺失,媒体表达也受到了制约。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理清的问题,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通过无疑将促进媒体活动。
    建筑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从事业性单位到企业单位
    陈晓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51-154. 
    摘要 ( 1192 )   PDF ( 94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建筑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由事业转为企业的特点和现状,要从加强制度管理、预算管理要从财务分析方面入手,提高制订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又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语言学研究
    汉、土家语的接触对土家语的影响——龙山靛房土家语音系变化之分析
    李启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55-160. 
    摘要 ( 1566 )   PDF ( 11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湖南龙山靛房乡土家语语音系统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靛房土家语音系的系列变化,探究其变化的规律及原因。靛房土家语音系的变化表现在声调、声母、韵母以及语言的节律等方面。整个音系与当地汉语相似,这种变化是汉语的深度渗透和强烈影响的结果。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认知解释
    石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61-163. 
    摘要 ( 1841 )   PDF ( 12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及物句范畴的边缘成员,它部分享有原型及物句式的特征,同时又受到不及物句式的部分限制。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介词并入和原型句式的隐喻扩展。事物的常规关系是此种句型产生的认知理据,语言经济性原则是其产生的主要动因。
    教育学研究
    艺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初探
    鲁雁飞, 贺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64-167. 
    摘要 ( 1386 )   PDF ( 112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顺应文化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大力加强艺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是艺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应从提高认识入手,重点做好研究职业技能标准、加强证书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高校当前新闻教育改革探究
    徐晓红, 李端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68-173. 
    摘要 ( 1451 )   PDF ( 1242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指出了当前国内高校新闻教育在学校教育、新闻实务界的反馈和学生与社会的态度三个方面反映出的问题,分析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树立大新闻传播教育观、新闻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高校与媒体的互动等方面阐述改革的构想与措施。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景龙, 周平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2):  174-176. 
    摘要 ( 1488 )   PDF ( 104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专业本身的特点及其可能发展趋势,以应用型为定位基点,更新教育理念,加快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形成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多个方向扩展的培养模式,从而办出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的特色。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