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1-15
    沈从文研究
    “人性的小庙”与现代性——对沈从文“浪漫传奇小说”的解构批评
    周昌梅, 向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7. 
    摘要 ( 1500 )   PDF ( 11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在1930年前后创作的一批“浪漫传奇小说”,在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强烈、浪漫地表达了沈从文“理想的人生形式”,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内核。创作这批“浪漫传奇小说”,是沈从文寻找湘西苗族文化“传统”、建设湘苗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努力。沈从文通过对汉语中心霸权的颠覆和改写,获得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发现”、重塑了湘西苗族的“人性”,以此建立起他的“人性的小庙”,并且,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用以对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现代性),以“人性的小庙”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神性的大地之美——生态文明视域下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
    张丽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8-13. 
    摘要 ( 1602 )   PDF ( 10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沈从文之于“乡土”——兼谈乡土文学在当下的发展
    覃新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4-18. 
    摘要 ( 1452 )   PDF ( 16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沈从文本土文化阐释视域的人类学分析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9-21. 
    摘要 ( 1331 )   PDF ( 11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上海创作时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针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堕落和汉儒家理性文化的机械、板滞,对包括苗、瑶、土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来展示湘西异样的生活世界,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面向边远之地,聆听异域之音,寻找文化他者,以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想资源,这是沈从文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中国文化复兴问题的积极应答。
    从世界乡土文学的缘起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22-26. 
    摘要 ( 1847 )   PDF ( 277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世界文学史上,法国的卢梭是乡土文学创作的先驱。其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分别用诗和小说创作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确立了乡土文学创作。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理论最早提倡者是周作人,乡土文学创作的最早实践者是鲁迅。沈从文创作稍后于周氏兄弟,但他的创作堪称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史研究论文的多项客观数据说明,沈从文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文学地位。
    哲学研究
    “偶然性”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深层读解
    吕学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27-30. 
    摘要 ( 1557 )   PDF ( 12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传统的认识中,习惯突出必然性的决定作用,强调“有律必循”;而忽视偶然性的加速或延缓作用,甚至被撇至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后台。事实上,随着人们对规律认识得越来越多与把握得越来越深,偶然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基于此,本文力图重新认识偶然性,对偶然性的历史地位、作用桥梁、特征、类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偶然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新探
    喻文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31-34. 
    摘要 ( 1384 )   PDF ( 11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世界,人类社会是它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导致了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差异趋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
    崔永和, 姚茂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35-40. 
    摘要 ( 1438 )   PDF ( 9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今时代正处于从反思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形态的历史新时期,这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层价值参照和理论依据。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创造生态文明形态的过程中,扬弃消极差异,保留和发展积极差异,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依托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逐步提升农村文化的社会定位,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中国新农村建设道路或模式的选择,适于采取不同于过去那种“一刀切”、抹煞一切差别的“差异趋同”模式。
    本体、价值与境界:论中国哲学中“情”的内涵
    何善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41-46. 
    摘要 ( 1602 )   PDF ( 103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西方哲学侧重形而上的理论追求不同,中国哲学更主要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情感则是其基本的属性。因此,“情”理应成为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情感问题,中国哲学历来非常重视,传统中国哲学对于情感的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探讨,涉及情感的本源、发生、内涵以及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主要从基本的中国哲学文献出发,试图对“情”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做一个概观性的把握,认为“情”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内涵包括本体义、价值义和境界义三个方面。
    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立思维的实践
    麻天祥, 吴昕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47-49. 
    摘要 ( 1412 )   PDF ( 105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禅,离念、离相、见性之谓。马祖道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在怀让“磨砖作镜”故事的启发下,充分表达的禅的否定性与超越精神以及对自性的回归。
    历史学研究
    论王夫之法律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
    许苏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50-58. 
    摘要 ( 1424 )   PDF ( 15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始于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法律思想,就从多方面突破了专制主义特权人治传统的局限,具有十分明显的近代性因素。他批判了孔子专门针对民众而言的“宽猛相济”的主张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人治原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严以治吏”的观点和“刑尤详于贵,礼必逮于下”的法律原则,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重在防止官员犯罪的立法精神;他反对程颐、朱熹、张载等人以“道德”的名义恢复上古肉刑的主张,力主废除以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罪犯的专制酷刑,反对把道学家的个人意气和民众的非理性的仇恨情绪置于法律之上,体现了现代国家法律至上的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他甚至还主张从国家的根本大法上“置天子于有无之外”,并主张以法律来制约君主的权力和制裁君主的不法行为,以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裁焉”的法治社会。如此等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文化向着近代转型的新的历史动向。
    “参采中西创新知”——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文化特征
    王先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59-67. 
    摘要 ( 1471 )   PDF ( 11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容闳晚年的新探索
    李喜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68-75. 
    摘要 ( 1436 )   PDF ( 127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容闳几乎是一位和中国近代社会前进步伐相始终的爱国人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赴美留学,寻求救国良方。1854年返回祖国后,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支持太平天国革命,参与洋务运动,经过18年努力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派遣。后又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则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本文在探讨容闳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容闳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
    试论民国初关于国家体制的一场争论——《大中华杂志》与联邦制之争
    孔祥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76-79. 
    摘要 ( 1576 )   PDF ( 11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国初,在传统国家体制向近代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就联邦制是否适合中国曾引发了一场颇有影响的争论。当时大多数报刊杂志纷纷撰文支持联邦论。而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杂志》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联邦制不利于国家统一,不适合中国国情,民选省长也是弊大于利;同时,它也反对“废省集权”的主张,主张实行一种既非联邦制,亦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当代生态维护失误与匡正
    游俊,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80-85. 
    摘要 ( 1798 )   PDF ( 10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生态维护的种种失误,是工业类型文化中某些民族谋求世界霸权以后派生出来的生态维护问题,它不仅是工业类型民族的事情,也是所有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民族学认为匡正这些失误的基本方针是尽最大的努力有选择、有分寸地利用好工业类型文化提供给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和全球生态观,促成多元文化的稳定延续,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去逐步消解当代生态维护失误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协调各民族具体生态维护的泛化生态维护格局,才能有效的消减生态危机,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乡民社会中的风险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侗族社会传统生计方式与生存保障的文化解析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86-93. 
    摘要 ( 1801 )   PDF ( 11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存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如何理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概念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侗族社会的田野考察,对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系统进行了分析,不论的资源培植、资源利用、生产与分配、社区管理等方面运行都是在特定文化下实现了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提出了社会生存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留恋远去的大自然——大方县普底乡仡佬族生态适应的曲折与出路
    杜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94-98. 
    摘要 ( 1849 )   PDF ( 10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仡佬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刀耕火种,其传统生态观也与这一经济生活方式相合拍,但是,在改土归流以来的外界冲击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都难以稳态延续。仡佬族文化的调适与重构尽管已经作出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由于外界冲击的波动较大,作用方式也不稳定,因而调适的成效不理想,致使当代仡佬人不得不一面参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又十分自然地哀叹美好的大自然正在离他们而远去。然而,文化的适应还将继续下去,重建美好生境的目标最终还是可望实现。
    经济学研究
    和谐社会的市场研究
    李松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99-105. 
    摘要 ( 1199 )   PDF ( 9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非均衡是社会不和谐的充分条件,市场均衡则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善市场,维护市场均衡和健全法律法规。
    不同所有制改革方式下的转轨成本与收益——基于中国改革实践和交易成本范式的研究
    关晓光, 汪毅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06-113. 
    摘要 ( 1259 )   PDF ( 10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产权制度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一国经济的所有制状况和产权安排直接决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性激励。转轨的目的一是要实现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完成制度转轨;二是要通过制度转轨消除旧体制下赶超战略所造成的不利于长期发展的经济因素,降低不合理的单位交易成本,增强对微观经济基础的生产性激励,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在转轨目的的实现过程中,产权的改革是基础,市场机制的建立是保障。转轨过程中节约成本和扩大收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所有制改革方式。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李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14-118. 
    摘要 ( 1335 )   PDF ( 10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化解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保障农民的两权需要和改变农村医疗现状需要的角度分析了加快建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从政治保证、客观需求和现实供给三个方面对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行性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马克思个人所有制重建
    朱相诚, 田筱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19-122. 
    摘要 ( 1447 )   PDF ( 9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马克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理解中,企业诸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按各自实际贡献分享收益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建立区别于单一公有制的、基于绝大多数人的个人所有制以代替少数人所有的物质资本侵占人力资本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科学界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贡献率一直以来都是难以圆满解决的问题。可建立一种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企业追加物质资本收益率报价竞争机制,以规避人力资本的外在测评困难、监督成本高等难题,逐步降低直至消除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侵占,辅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个人所有制。
    法学研究
    论环境标准的国际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郑鹏程, 刘长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23-127. 
    摘要 ( 1526 )   PDF ( 14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标准的国际外部性是指因环境标准的国别差异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和构成新的市场准入障碍。环境标准的国际外部性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引起环境污染“放大化”;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内在化环境标准的国际外部性,必须加强环境标准的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环境补偿与援助机制;推动和完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论商标权与在先著作权的冲突
    杨小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28-132. 
    摘要 ( 1427 )   PDF ( 12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商标权与在先著作权的冲突是知识产权冲突的表现之一,我国目前对此冲突的处理,遵循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和权利丧失原则两大原则。但是现行的冲突解决机制在利益平衡和利益实现上还存在不足,可通过规定著作财产权强制许可制度和商标优先权来解决。
    公法与私法的维度考察及其理念分野
    李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33-139. 
    摘要 ( 1331 )   PDF ( 148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长期以来,学者们针对公法、私法的区分提出了众多理论,但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周延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对“公”与“私”两种领域的维度考察,在理念的高度探讨了公法与私法的分野问题。实际上,“公”是一个表征“公众”的概念,而“公众”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相应的,“私”是一个表征与“公众”相对应的私人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逐步突破城邦和家庭的桎梏,才得以在私法中确立其最终价值。公法与私法维度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价值上的不同取向,从而决定了二者的性格差异。
    论现代治安行政指导功能
    周定平, 尹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40-143. 
    摘要 ( 1487 )   PDF ( 11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治安行政指导是现代治安行政管理由对抗型走向合作型、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扰民型走向亲民型的必然选择与趋势。在治安管理实践中表现出两大类功能:补充和替代、引导和促进、疏通和协商、自我完善和文化改良的一般功能与规制;以及预防和抑制的特殊功能。
    文学研究
    “湖湘四记”简论
    王明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44-148. 
    摘要 ( 1406 )   PDF ( 11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及现代沈从文《湘行散记》合称“湖湘四记”。它们植根于湖湘文化,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是体现湖湘文化和中国意境美学的绝胜华章。
    李清照“咏物词”艺术成就略论
    向梅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49-152. 
    摘要 ( 1338 )   PDF ( 1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诗咏物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李清照的咏物词,在咏物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咏物词走向成熟和高度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来说,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移情于物,以物寓人,借物托情;用典自然无痕,雅中显清;铺叙咏物,不即不离;结句住而未住,尽而不尽。
    语言学研究
    略谈建国以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桑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53-156. 
    摘要 ( 1733 )   PDF ( 203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第一次简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第二次简化则归于失败,成为汉字简化史上的一次失误。在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异体字、编订通用汉字和常用汉字字整理规范地名和人名用字等。
    英汉语主、述位对比与翻译——以《荷塘月色》为例
    刘汝荣, 杨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57-160. 
    摘要 ( 2101 )   PDF ( 19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系统功能语法中句子主、述位的划分对研究句子成分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述位既是句子语法结构体,又是语言信息的承载体,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仅突出了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且还体现了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只有了解了主、述位在不同语言里所具有的特征和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间的转换。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主、述位特点和主、述位推进模式出发,探讨其对句子结构、排列顺序及语篇衔接连贯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如何利用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翻译,真正做到准确、地道地传达原文的风采。
    略谈俄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曾凡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61-163. 
    摘要 ( 1407 )   PDF ( 153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能为影片锦上添花。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主要包括直译、意译、按照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来翻译、按汉语的语言特色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坚持功能对等原则和适应市场需要原则。
    民族学研究
    对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观察与思考——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
    李俊杰, 伍学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64-168. 
    摘要 ( 1324 )   PDF ( 10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劳务输出是增加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肯定了民族地区劳务输出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认为有效解决劳务输出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促使“打工经济”向“打工产业”转变。
     民族地区乡村游与新农村建设——以湖南凤凰县老洞村为例
    金利平, 田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69-172. 
    摘要 ( 1442 )   PDF ( 107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湘西苗族地区省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老洞村的旅游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初步研究。通过介绍老洞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参考和借鉴。
    书评
    “当代苗族作家丛书”总序
    乐黛云, 朱群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73-174. 
    摘要 ( 1072 )   PDF ( 98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一个小蛮子对一个老蛮子的窥视——读《黄永玉年谱》
    张建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6):  175-176. 
    摘要 ( 1115 )   PDF ( 100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