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6-01
    美学研究
    中华文化的美学智慧
    陈望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8. 
    摘要 ( 105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言”;“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推演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理解,即美在文明;美在大化;美在忘象;美在境界等。
    教育学研究
    关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马本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9-16. 
    摘要 ( 1187 )   PDF ( 130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催化剂和核心力量。人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兴则国运昌,人才兴则高校强。人才队伍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功能结构,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的过程中,注重观念的创新与演进是核心,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活动方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根本途径,注重德性的养成是根本要求。
    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从审美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互渗互补看
    季水河, 何云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7-20. 
    摘要 ( 1289 )   PDF ( 10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其科学依据,它是为审美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互渗、互补性所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
    美学研究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21-30. 
    摘要 ( 1384 )   PDF ( 9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上)——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31-36. 
    摘要 ( 3673 )   PDF ( 16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37-41. 
    摘要 ( 1161 )   PDF ( 104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哲学研究
    南禅左派般若哲学描述
    简德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42-46. 
    摘要 ( 1554 )   PDF ( 10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比照晚明王阳明心学系统中的王学左派,南禅左派是指以中晚唐青原、南岳禅系为代表的禅宗派别。般若论是南禅左派的精神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本体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来无一物”,是南禅左派般若哲学的“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南禅左派的般若哲学就在他们呵佛骂祖、敲锅打地等一系列极富特色的禅机禅语当中,就在他们对生活的极其准确、细腻而深刻的感受之中。这是完全彻底生活化的般若哲学。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余治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47-51. 
    摘要 ( 1552 )   PDF ( 16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胡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52-56. 
    摘要 ( 1415 )   PDF ( 13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伦理学研究
    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杨曾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57-61. 
    摘要 ( 1403 )   PDF ( 113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近20年来,关于道德滑坡问题一直论争不休。我们认为,笼统谈论道德滑坡并不准确,譬如在政治道德领域中便有大的进步。但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各类腐败现象正向纵深蔓延的现实。当下紧迫的问题已不是如何描述评价这一道德危机现状,而是探寻造成文明失范、道德腐败的根源,寻求有效的道德药方。恰恰在这一点上,既往伦理学由于其自身理论黑洞或盲区,难以对症下药,而以倡导传统美德为旨归的道德建设努力更是归于无效,这些客观上都加剧了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尽快填补“黑洞”,走出“盲区”,寻求公德建设的合理路径,是当前伦理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
    曾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62-66. 
    摘要 ( 1287 )   PDF ( 9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代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改造环境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和价值。就其社会目标而言,是要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就其个体目标而言,是要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道德赏罚的功能
    曾小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67-70. 
    摘要 ( 1201 )   PDF ( 1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赏罚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一种特殊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社会道德自由,即实现社会道德秩序与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所以,道德赏罚的内在本质必然通过两方面的功能表现出来:一是社会功能,即道德违规的防范功能、道德权威的维护功能、道德风尚的倡扬功能、道德价值的导向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保障功能等;二是个体功能,即道德行为的强制功能、道德认识的推动功能、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道德信念的维护功能及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等。
    政治学研究
    苏联演变研究方法论及相关基本问题
    汪亭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71-76. 
    摘要 ( 1385 )   PDF ( 9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进一步深化苏联演变研究,除继续挖掘、整理苏联演变的历史资料外,还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的指导思想;二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在当前苏联演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我们应该注意和坚持的是:1.唯物主义的方法是研究苏联演变总的方法论原则;2.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判断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基本立场;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突出主因的客观分析,在改革的失误与错误中寻找演变的根源;4.以未发生演变的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研究。
    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认识
    朱妙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77-81. 
    摘要 ( 1586 )   PDF ( 11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主义资本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值性和共享性、运动性和风险性、不变性和可变性、有偿性和无偿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等属性。要通过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认识,明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资本运营劳动、科学管理劳动、科学技术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认识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文学研究
    人口文艺的特点和性质
    萧君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82-85. 
    摘要 ( 1398 )   PDF ( 8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口文艺具有受人口生产的制约;以人的一生活动为题材的主体部分;以促进人口文明为主要使命等三大特点,以及历史悠久性、内容普遍性、形式多样性、受众广泛性、魅力永恒性等五种性质。人口文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阿丽尔》:死亡之歌
    彭予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86-89. 
    摘要 ( 1484 )   PDF ( 10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殉道者。她的死亡诗杰作大都收入其自杀后出版的诗集《阿丽尔》中。《阿丽尔》体现出了一种压倒一切逃离现实世界进入纯粹死亡的强烈冲动,这一冲动归根结底是虚无主义的。
    社会学研究
    层级流动:当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理性选择——以浙江天台庞村为例的分析
    李明欢, 庞翠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90-94. 
    摘要 ( 1469 )   PDF ( 12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农村人口在山区农村到平原农村、平原农村到都市城镇之间出现了层级流动;不同层级的农户在契合地出现了社会融合问题。层级流动是当代农村人口为改善生存现状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直接反映。由于层级流动,“乡”与“土”在不断分离,以异地务农为基础的经营性农耕文化正在凸显,并可能对中国传统农村以宗族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结构形成冲击。
    城市生态环境简论
    周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95-99. 
    摘要 ( 1330 )   PDF ( 10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描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特征,包括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负荷能力等。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位,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过程,评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法学研究
    电子商务立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程宗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00-104. 
    摘要 ( 1330 )   PDF ( 13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市场交易的形式。而作为法律调整和规范的主要对象之一,交易形式的变化要求有新的法律规定与之相适应。在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浪潮。而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却一直进展缓慢。其中有认识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立法经验的不足。借鉴有关国家电子商务立法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制,这其中包括应当建立关于电子签名、电子商务认证、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方面的法律规则与制度。
    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冲突管窥——以西部乡村少数民族为例
    石维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05-108. 
    摘要 ( 1314 )   PDF ( 15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在缔结与解除婚姻关系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上存在着诸多冲突。忽视这些冲突,必然引起国家婚姻秩序的紊乱,阻碍国家计划生育法的实施,导致民族人口素质的下降。
    关于票据公示催告的几个问题
    谭丹, 尹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09-111. 
    摘要 ( 1459 )   PDF ( 12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票据丧失对失票人利益影响重大。为保护其他法律主体的利益,兼顾票据的正常流通,在实施票据公示催告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公示催告的期间计算问题;2.权利申报人主张票据权利的时间盲点问题;3.公示催告公告的制作问题;4.在公告期内和公告期外善意取得票据的法律效果不同的问题;5.公示催告期间票据的正常流通问题。
    文化研究
    晚清国家权力的弱化及其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谷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12-114. 
    摘要 ( 1834 )   PDF ( 12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是后发展国家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晚清时期,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中央军权的不断下移、中央财政的日益衰败、地方势力的迅速崛起以及乡村社会的失控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中西大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15-119. 
    摘要 ( 1281 )   PDF ( 10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西方在对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体中的大地形状的认识几乎走过了相同的道路,即,先方后圆。所不同的是,西方对此的认识是由方形(方板块)直接到圆球形,而我国对此的认识则是由方板块到圆板块,再到圆球形。这种先方后圆的认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
    从《诗经》兴象观先秦祈子习俗
    王志芳, 王金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20-122. 
    摘要 ( 1398 )   PDF ( 9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求育得子是先秦时期诸多习俗活动的核心内容。《诗经》婚恋诗中的众多兴象表现了先民希求得子、多子的强烈愿望和久盛不衰的祈子习俗。此类兴象多取于桃、苡、花椒、兰、枣、瓜等早实多子植物和鱼、螽斯等多子动物。
    从 “Motherland” 的文化意味看可持续发展
    张苹英, 张从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23-125. 
    摘要 ( 1099 )   PDF ( 103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们仍然面临着先辈们所面临的问题,即生存问题。我们依然依赖于自然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的依赖并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弱,因为科技并不能确保我们的生存。人类与自然友善相处,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或许就是我们从“Motherland”的始源意义所能看到的。
    书评
    一本研究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力作——读刘晓玲《“两个先锋队”思想研究》
    唐凯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26-126. 
    摘要 ( 961 )   PDF ( 92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走近林语堂——读王兆胜先生《闲话林语堂》
    丁国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2):  127-128. 
    摘要 ( 975 )   PDF ( 84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