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Vol.4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法理与政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探微
    李龙, 刘玄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1
    摘要1231)      PDF(pc) (786KB)(504)    收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历史正反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研判后提出的重大命题。作为新时代的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从法理和政理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的论述,以及近现代学者阐释的“中华民族”和“共同体”的概念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对辩证关系,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珠联璧合的关系、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及与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践同频共振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两条路径上获得实现,一是思想共同体、制度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构建,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同体的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从中国之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学意涵
    欧阳辉纯, 王木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0-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2
    摘要1301)      PDF(pc) (828KB)(478)    收藏
    从聚焦中国之治走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围绕着新时代中国向何处去、如何行稳致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政治命题作出了新的理论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学精髓与内核,其理论价值在于引领中国之治超越西方“民治、民有、民享”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制度性思考和可通约性理念。把握好这一点,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统一起来,并以既不“媚西”也不“复古”的姿态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人类文明,以更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更持久的大国担当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论生物安全法的风险防控机制
    于文轩, 宋丽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9-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3
    摘要965)      PDF(pc) (643KB)(309)    收藏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生物安全法的风险防控机制旨在平衡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应用、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之间的内在张力,体现并遵循生物安全法的价值理念。风险防控机制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方面组成,其有效运行需以科学判断的风险评估为前提,适度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手段,实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路径选择,并突破单向度的路径依赖,以实现全面的风险沟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我国生物安全司法保护的局限及其克服
    张忠民, 欧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25-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4
    摘要715)      PDF(pc) (718KB)(225)    收藏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突发的新冠疫情愈发凸显了生物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与理论层面的积极探讨对比,生物安全司法保护的关注在我国相对较少,对其进行剖析可以较好地回应司法层面生物安全领域应当着力之处。我国生物安全司法保护存在相关法律法规薄弱且数量有限、关联司法案例责任救济形式单一等局限。对此,须从司法活动本身出发,提升司法活动自身技能、优化司法活动周遭因素、协同司法活动关联领域等三个方面予以克服。也应针对生物安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立法供给,在完善综合性立法的同时,注重与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配合与衔接,从而达到维护生物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论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范式转变——从损害管理到风险治理
    鲁冰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34-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5
    摘要670)      PDF(pc) (728KB)(268)    收藏
    当前我国以损害管理为主的生物安全法律规制范式尚未全面、系统地贯彻风险预防理念,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以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缺乏协调与合作,且生物安全规制机制仍体现出浓重的行政规制色彩,生物安全风险预防制度体系也出现严重缺失,无法适应风险社会中保障生物安全的迫切需要。生态风险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从环境管理向环境治理转型的实践需求则为生物安全法律规制范式从损害管理向风险治理的转变奠定了正当性基础。在具体进路上,生物安全法律规制范式从损害管理到风险治理的转变应当从风险预防原则的引领、生物安全风险合作治理、生物安全风险治理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我国古代王朝国家的治边方略及其当代价值
    方盛举, 李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43-5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6
    摘要1846)      PDF(pc) (750KB)(317)    收藏
    方略是指具有延续性、稳定性乃至制度性的方法和策略。由于存在广袤的边疆地区需要有效治理,我国古代王朝国家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治边方略。这些方略凝聚了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政治智慧,对古代王朝国家的治边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王朝国家的治边方略主要有:建政控边方略、屯垦戍边方略、互市兴边方略、文教融边方略、强军固边方略、交通连边方略等。当前我国边疆治理是制约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短板和弱项,为补短板、强弱项,必须全面加强边疆治理。从古代治边方略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是加强边疆治理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标语治边:边境治理的一种特殊方式
    孙保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52-5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7
    摘要1307)      PDF(pc) (685KB)(340)    收藏
    在边境地区,标语的内容形式、指涉对象、作用路径均异于“内地”,由此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治理工具。边境标语在警示涉边行为、宣传国家政策法制、传播守边固边文化、营造管边控边氛围、宣示国家主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它将国家意志和影响力嵌入到边缘地带,成为边境地区国家在场和国家建构的特殊形式。通过承载上述治理功能,小标语往往可以折射出大问题。基于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可以看到,中国的边境治理蕴含着二重性治理取向、多元化治理主体、复合型治理路径、差别化治理政策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时代学科评估改革的新思维(笔谈)
    刘振天, 俞兆达, 陈恩伦, 石定芳, 王智超, 田铁杰, 王鹏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59-7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8
    摘要795)      PDF(pc) (989KB)(295)    收藏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评估体系,是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助力器。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始之际,学科评估应更加突出其诊断功能,突破评价标准单一、偏重学术导向、加剧马太效应的三重制约,引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科的特色发展。应转变学科评估在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中呈现出的量化倾向、行为主义倾向以及行政化倾向,引导新时代的学科评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寻求学科评估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融合,关照不同发展阶段学科的主体需求,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科评估生态系统。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新时代学科评估中本科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以更精细的分类、更民主的参与、更科学的价值判断、更合理的评估标准,进一步发挥学科评估对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工业劳动力流动、资本创造与经济地理空间均衡
    何雄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77-8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09
    摘要870)      PDF(pc) (837KB)(229)    收藏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发展的新的资本创造模型则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另外,是资本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决定资本是否创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及资本贴现率的变大,替代弹性及资本折旧率的变小,将降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而提高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均衡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工业品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时,市场拥挤效应将彻底消失,并转化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本文发展的资本创造模型可以体现出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政府补贴具有社会溢出效应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证据
    刘建秋, 杨艳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87-9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0
    摘要1038)      PDF(pc) (754KB)(348)    收藏
    政府补贴企业的初衷在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等经济目的,较少有学者关注政府补贴社会效应的发挥。根据政治成本理论,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可能面临政治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可能做出更多回报社会的善意举措。本文以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了政府补贴对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相较于税收优惠类政府补贴,直接补贴对社会责任的影响更显著。这一结果在改变社会责任度量方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同样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政治成本等社会压力在政府补贴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政治关联越强、媒体关注度越高、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政府补贴对社会责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已有研究对政府补贴社会效益方面的理论,也更加深化了企业社会责任决策的内在机理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文学人类学:一种新型的人文学
    彭兆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99-10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1
    摘要1217)      PDF(pc) (719KB)(296)    收藏
    作为一个人文学新的分支学科,文学人类学表象上似乎仅仅是文学与人类学相互走近、聚合,实际上却包含着历史语境、认知逻辑、学理依据、学科整合和方法采用等综合价值。她既是两个学科在反思原则背景下的协同产物,又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共同体观念
    黄鸣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06-1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2
    摘要848)      PDF(pc) (872KB)(273)    收藏
    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都以其需要为基础。科幻电影是适应人的需要而诞生的,反过来又将人的需要作为其内容来表现。后者主要有三种取向,即对于共同体的需要、共同体自身的需要、由共同体衍生的需要。我国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人以群分、推己及人、止于至善的观念相契合,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精神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逻辑奇点与术语革命
    李爱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16-1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3
    摘要934)      PDF(pc) (781KB)(260)    收藏
    智能与资本的“共谋”预示着资本主义生命政治之逻辑奇点的降临。一方面,这一“共谋”将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逻辑推向了身体商品化的极致。在智能时代,被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解放的身体最终走向透明化,身体被数字编码吞噬,陷入“失物拜物教”的迷思。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资本积累和雇佣关系的旧有模式,使生命政治生产变成非物质性和消费性的符号生产,濒临价值虚无主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去炮制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神话学,而是去寻找实现生命政治术语革命的逻辑豁口和现实道路。在文明逻辑的意义上,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文明因素为身体建构了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预示着“类生命”的复活,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倒逼”态势。在现实道路的意义上,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担负起扶植和照料生命的政治责任,能够有效推进“类生命”的历史建构,从而全面彰显生命政治所具有的制度文明意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共同体与审美治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媒介学转向
    陈中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25-13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4
    摘要928)      PDF(pc) (692KB)(407)    收藏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分配与获取:阶层地位变迁过程与逻辑
    陶德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33-1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5
    摘要949)      PDF(pc) (788KB)(284)    收藏
    阶层地位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地位特征”的“位置”资源,阶层地位变迁是结构与行动互动下“位置”资源的“分配-获取”过程。国家、市场、社会是阶层地位变迁的结构主体,分别从权力、竞争、关系的维度对“位置”资源分配发挥配置之力。个体是行动主体,受“经济人”和“社会人”驱动在“位置”资源获取中展开行动。所嵌入经济社会的制度性安排会对结构与行动产生影响,“分配”与“获取”呈现不同张力。受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当代中国阶层地位变迁呈现不同的阶段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容错纠错机制在基层的构建: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陈帅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43-15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6
    摘要1420)      PDF(pc) (727KB)(343)    收藏
    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基层层面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机制运行、舆论应对等方面存在一定阻滞因素。在基层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原则,进而通过人事奖惩导向以培育主动担当意识,通过上级主导建制以提高制度建设能力,通过上级直接介入以增强机制运行能力,通过上下层级联动以改善舆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算法解释权的构造与法治保障路径——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场景
    梁振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1): 151-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1.017
    摘要974)      PDF(pc) (773KB)(330)    收藏
    算法决策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场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用信息客观公正性与信用主体权益面临更大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算法解释权能满足规制算法决策、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双重需求。然而,适用标准不明确、阶段与界限模糊成为阻碍算法解释权行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为算法解释权提供法治保障,明确其法律定位及适用标准,完善算法决策事前与事后解释的具体设计,同时建立对算法解释权主体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治理的发轫与嬗变:中国历史视野下的考察
    胡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1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1
    摘要748)      PDF(pc) (973KB)(266)    收藏
    国内学术界一般以西方学术发展史作为背景,把治理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来进行研究。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治理,发轫于中国社会生活,其内涵最初主要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即有收成才能够形成秩序也就是治理。从“乂”这个象形文字来看,乂就是治理,其原意为“收割”。不过,围绕生存资料的生产和分配逐渐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权力关系,而巩固和拓展这种权力关系则使得构筑更加严格的秩序成为必然。神秘感是构筑秩序的重要依据,而赋予仪式以神秘感的则是觋、巫等知识群体,他们将天、帝、王、人通过仪式联系在一起,建构起一套以礼为基础的秩序。但是,西周末年,觋、巫的神秘感被世俗的君权摧毁以后,“君臣秩序”以及由此构筑起来的社会秩序都被颠覆,从而导致“君臣之礼既坏”和“礼坏乐崩”的情形。“以智力相雄长”不仅表现在王室内部、诸侯之间、社会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从此以后,士绝大多数以追逐爵禄而骄天下为荣,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士贱而君肆”的情形。“君士互动”的治理模式,正是随着神秘主义的礼的崩溃而崩溃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价值链-政策工具”框架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分析
    陈世香, 张静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4-2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2
    摘要863)      PDF(pc) (961KB)(225)    收藏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的凸显,如何通过政策优化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建构“价值链-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选择近10年中央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试图揭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工具的运行规律及其偏好,并提出政策路径优化建议。研究表明:在政策工具使用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内部比例不均衡或不足情形,偏向于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比重较低;在价值链维度上,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偏重于政府负责,市场配置、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等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格局尚未形成。为此,应提升政策工具使用的均衡性,完善政策监督评价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自贸区治理政策文本聚类分析——以辽宁自贸区为例
    李磊, 李梓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23-3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3
    摘要1037)      PDF(pc) (3553KB)(429)    收藏
    聚焦不同时期辽宁自贸区发展建设的政策,通过LDA大数据模型对自贸区建设的阶段性政策文本进行低维主题集合,能够识别大规模文档集中潜藏的主题信息、主题强度及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央对辽宁自贸区的发展要求,能够准确发掘地方政策实施的侧重点与发展差距,进而识别自贸区建设发展的不足。研究发现:在主题强度上,主题间相似度较低且强度差距不明显;在主题领域上,政策颁布更侧重于行政审批、监管创新、项目建设等领域,而在投资、贸易、外汇管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等领域较薄弱;在主题结构上,行政审批、绩效考核政策主题针对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监管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电子信息化服务主题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政策供给重点。基于此,需加强金融贸易、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人才引进、企业扶持等领域的政策供给。LDA主题模型;辽宁自贸区;政策文本;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社会科学研究如何间接影响政策变迁?——基于政策文献量化与知识图谱的分析
    吴宾, 滕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35-4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4
    摘要753)      PDF(pc) (1897KB)(336)    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2000年以来36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以及447篇相关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政策文献量化研究方法和学术文献知识图谱技术,探究不同阶段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与学术文献的相关关系与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及其学术研究在不同阶段均发生了显著的主题变迁,二者呈现出长期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术研究往往具有先导性,前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对下一阶段政策制定产生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间接影响政策变迁的启蒙模式、知识产业模式、滴灌模式、相互作用模式。未来,应基于中国情景进一步展开政策实践对政策研究的影响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促进中国知识政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区块链的国际法规制——以GATS为视角
    曾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47-5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5
    摘要861)      PDF(pc) (748KB)(239)    收藏
    以自由化为基础的区块链技术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当前缺乏规范区块链的国际法律制度,妨碍了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应用。GATS生效后,区块链才出现,但其技术流程符合GATS中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下数据处理服务的要求。这为国际法规制区块链提供了可能。区块链的国际法规制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将GATS适用于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数字贸易;其次,推动《服务贸易协定》中的数字贸易议程,以促进区块链自由化;最后,签署包含规范数字贸易问题专章的区域贸易协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论我国商业秘密领域的公共利益抗辩制度——以英国为参照
    刘晓兵, 王和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58-6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6
    摘要846)      PDF(pc) (737KB)(241)    收藏
    商业秘密领域的公共利益抗辩制度,是一种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抗辩事由,是平衡社会公私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该抗辩制度长期没有确立。2020年,我国司法对商业秘密领域的公共利益抗辩制度的拟定进行了积极尝试,但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确;二是对披露对象限定比较严格;三是对不适用这一抗辩的例外情形的拟定比较模糊。商业秘密领域的公共利益抗辩制度在英国有着长期发展,在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披露方式和对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在界定侵害公共利益时应当以打击犯罪为基础,扩大到不法行为,并结合国情适当扩大披露范围,同时限定不可适用这一抗辩的例外情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国际税收争议强制仲裁解决机制研究
    屈茂辉, 陈灵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68-7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7
    摘要766)      PDF(pc) (811KB)(278)    收藏
    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指的是仅当启动条件成就时即适用仲裁程序解决国际税收争议。同传统的MAP相比,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具有效率高、公正性强、裁决结果便于执行等优势。但是,考虑到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受限于MAP、透明度有限、纳税主体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以及许多国家对税收主权的担忧,该项制度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并未被大规模适用。然而,从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国际税收争议的解决中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鉴于此,为掌握国际税收争议中的主动权,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确有必要引入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其可行性前提是:明确MAP为强制仲裁的前置程序并规范MAP的相关内容;确定强制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阐明作出仲裁裁决的方式;明晰仲裁裁决的效力与执行;赋予纳税主体更多参与仲裁程序的权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危机情境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文宏, 李玉玲, 林仁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80-8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8
    摘要981)      PDF(pc) (813KB)(320)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危机情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全国一盘棋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并在民主、法治与科技支撑保障等基础上,借助顶层设计的决策、凝聚合力的执行和多重保障的监督这三种机制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与融合。进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包括共识性的防疫目标、整体性的防疫部署和全局性的资源调配;凝聚合力的执行机制包括响应性的工作制度、系统性的防御措施、落实性的执行力度、创新性的技术支撑和多元性的社会参与;多重保障的监督机制包括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性的问责机制和广泛性的社会监督。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以探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能够为危机情境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环境冲突政治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
    刘超, 李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88-9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09
    摘要794)      PDF(pc) (811KB)(296)    收藏
    环境冲突政治风险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导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政府合法性遭到质疑,在一定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出现社会失序、政治不稳甚至动荡的可能性及造成这种可能性的因素。环境冲突政治风险的生成以风险源、风险积累、扩散与转化、风险爆发为传导路径,经历环境风险-环境冲突-政治风险-政治事件的演化过程。风险感知差异、风险叠加联动、风险治理失败对风险放大与转化具有加速作用。应以环境冲突政治风险演化过程为依据,建立多阶段多维度风险防范体系,其中多维度风险防控包括心理维度、技术维度和治理体系维度的防控策略集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公共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一个文献综述
    代佳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97-10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0
    摘要1690)      PDF(pc) (911KB)(699)    收藏
    人工智能应用为何能够嵌入公共治理,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共治理之价值是学界探讨不止的重要议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15年国内研究文献作系统梳理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正在重构公共治理的问题场域,并逐渐成为改进公共治理绩效和达到善治目标的工具。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应用嵌入公共治理的内在机制。现阶段,公共治理中人工智能的应用重点集中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应急与环境治理等方面,但人工智能应用仍面临安全、侵权、解构秩序、冲击法治体系和道德伦理等风险。国际上制定国家战略政策、建立监测体系、加快融入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公共治理人工智能应用的纵深发展和风险应对提供了借鉴。立足于我国公共治理的现实,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可为方向是智能行政审批、责任分摊机制、公共政策制定、公共伦理设计和政府新型智库建设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李雨燕, 曾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09-1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1
    摘要3982)      PDF(pc) (734KB)(610)    收藏
    19世纪大工业生产下劳动异化状况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为工人争取权利而斗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之前的教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提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劳动教育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价值立场、劳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要办好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郭象玄学的礼学特质
    罗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18-1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2
    摘要778)      PDF(pc) (730KB)(251)    收藏
    郭象将仁义之礼视为个体自性的内容,通过性本论的建构为礼的合理化存在寻求到形上基础。其基于“依性而为即自为”“安性守分即逍遥”的性分论,展开对礼之教化向度的阐释,基于“神人即圣王”“游外即冥内”的圣王观展开对礼之治国向度的阐释,进而建立一种合乎“自然”的新礼教秩序。其玄学思想体系以政治哲学为皈依,具有明显的礼学特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竖屏短视频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消费
    姚苏晟, 廖志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25-1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3
    摘要999)      PDF(pc) (818KB)(400)    收藏
    随着应用平台的不断完善和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竖屏短视频俨然成为身体视觉形象荷载和身体审美的绝佳场域,用户也在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表达,获得价值认同。不仅如此,竖屏短视频还利用单手竖持、影像竖制及大数据反馈实现身体在场和人机交互的升级,进一步收割用户注意力并成为新一轮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新入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改变用户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同时,竖屏短视频也被消费主义裹挟,一度陷入媒介伦理失范、传播生态失衡的发展阵痛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理路
    何锡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34-1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4
    摘要867)      PDF(pc) (742KB)(276)    收藏
    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学习镜鉴改革国际经验并坚持发扬自己的优势、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镜鉴改革国际经验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具备求同存异、独立自主、批判反思三大理论特质,集虚心学习、改造创新、规避风险为一体。中国共产党改革国际镜鉴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特质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总依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改革国际镜鉴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从行政主体到功能标准: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李志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43-15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5
    摘要791)      PDF(pc) (808KB)(221)    收藏
    全国各地成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在疫情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该议事协调机构并非我国法定的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原因在于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缺陷导致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制度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对此,基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现实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接受性考虑,应在与行政主体理论分离基础上,从功能标准考虑,以是否依法享有、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权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制度重构逻辑,它具有不再脱离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实际、不再过分注重行政法上的独立人格、不再局限于国家行政职权、不再局限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相合一等优势。在进行具体重构时,可从以公共行政管理职权“名”“实”相统一确立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质”、以公共行政管理职权合法性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量”、以最先受理原则应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受理权冲突等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文选》“杂诗”类文体内涵
    田雨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55-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6
    摘要759)      PDF(pc) (720KB)(312)    收藏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郭国祥, 肖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1
    摘要1030)      PDF(pc) (808KB)(324)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历代封建王朝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是他们难以做到励精图治、敬终如始、防腐戒奢和顺应民心。二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四是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五是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及时代意义
    林国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0-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2
    摘要921)      PDF(pc) (731KB)(409)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制度自信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
    张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8-2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3
    摘要977)      PDF(pc) (762KB)(249)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百年大学的“楼名文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嘉庚建筑”楼名考
    邬大光, 梁振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28-3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4
    摘要2603)      PDF(pc) (919KB)(358)    收藏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从边缘附属到动态整合:政府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意涵
    陶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37-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5
    摘要781)      PDF(pc) (674KB)(288)    收藏
    通过聚焦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政策意涵,构建二者关系演化模型,可以厘清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之间的双向效能激发、现实障碍及优化路径。未来我国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将呈现出以整合风险管理为主轴的风险管理专门预案和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应急响应预案共存的格局。迈向整合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需要以风险管理的政治优先性、多尺度整合、动态风险沟通、韧性风险管理结构以及政策工具创新为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焦点事件中危机边界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
    李琼, 杨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44-5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6
    摘要710)      PDF(pc) (936KB)(211)    收藏
    危机边界指区隔公共危机中利益、权利与权力关系的隐形规定,产生于风险社会情境下群体或组织的互动与博弈。现代化进程中风险的多元与异化是主体间互动与博弈失衡的重要诱因,其导致焦点事件爆发,推动政策窗口出现。而焦点事件爆发引发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紊乱并非毫无逻辑,群体、组织或结构之间围绕利益、权利与权力展开的对抗常常借助制度、舆论实现诉求表达,从而引发边界的不断动荡、分化与重构,导致利益、权利与权力边界内涵处于混沌或失序状态。我们可以基于利益边界、权利边界和权力边界构建公共危机边界模型,并应依据焦点事件中抗争主体涉及的边界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策略。其中牵涉的边界类型越多元,风险等级越高,越需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回应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环境健康风险的动态治理:模式、维度与路径
    吴勇, 黎梦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54-6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7
    摘要845)      PDF(pc) (951KB)(213)    收藏
    现代风险社会中,环境健康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生命周期性,加剧了环境健康危机的破坏性。现行评估型环境健康风险治理模式侧重风险预防,缺乏对环境健康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宏观把控,难以充分保障治理效能。鉴于环境健康风险具有生命周期性且呈现出“火山型”的结构特征,其治理模式要根据风险现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具体应以风险文化为基础,以有能力的风险治理参与者、灵活的风险沟通机制为要求,落足于风险治理制度的动态调适,从而建立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治理模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