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Vol.36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研究论纲
    王雨辰, 杨松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1
    摘要1240)      PDF(pc) (596KB)(1005)    收藏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这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远离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
    孙浩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0-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2
    摘要1470)      PDF(pc) (555KB)(1059)    收藏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再论环境能力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6-2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3
    摘要1801)      PDF(pc) (552KB)(997)    收藏
    环境即是整体生成性的自然。用“环境”概念表述人存在其中的整体性自然时,人为地赋予了它以静止、孤立、无生命特征,由此才形成“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社会理念及行动方式。要改变这种人类中心论的环境观,就是发现环境能力,即作为整体性自然之环境本身具有自生和生它力量,前者即环境自生境能力,后者乃环境生产力。环境作为一种整体生产力,向地球生命世界释放其生产功能,就形成生物多样性繁荣;向人类社会释放其生产功能,就推动人种、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且,环境化育地球生命的力量是直接的,环境创化人类社会的力量是柔性的、间接的;仅此而论,环境能力就是环境软实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弗洛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性论反思
    吴兴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23-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4
    摘要2034)      PDF(pc) (472KB)(1088)    收藏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政绩竞赛、合法伤害权与炫耀性寻租 ——对中国当前“包村”运动的思考
    王文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29-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5
    摘要1258)      PDF(pc) (507KB)(1264)    收藏
    包村运动作为一种扶贫方式,随着新一届中央政府对群众路线的着重强调,地方政府政绩竞赛的冲动在一些地方再次风行起来。尽管这种扶贫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一些地区、农户的贫困问题,但效率低下,注重短期效应,形式主义严重。从长期看这种建立在权力部门合法伤害权基础上的政绩竞赛会进一步强化权力寻租,使普通的物质性寻租升级为炫耀性寻租,造成政府权力的恶性膨胀,资源配置的更大扭曲,腐败问题的恶化。只有建立比较公平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限制政府规模和权力,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以制度建设代替政治运动,我们才能减少权力寻租,防止包村的异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中国的扶贫进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声誉机制、契约选择与农地流转口头契约自我履约研究
    洪名勇, 钱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34-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6
    摘要1172)      PDF(pc) (696KB)(1055)    收藏
    通过对贵州省湄潭县221户农民的调查,构建了二元logistic模型,从声誉机制这一视角探讨农地流转的契约选择与口头契约自我履约两个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声誉的信号传递效应,激励和惩罚效应、网络效应提升了其重要性,使得声誉能够正向促进农地流转口头契约的选择率及契约自我履约率,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另外,土地流转面积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土地流转面积越大,双方选择口头概率的几率越低,契约依靠自我履约概率也越低。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武陵山区多维贫困的测量、分解及政策蕴含
    谭银清, 王志章, 陈益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44-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7
    摘要1312)      PDF(pc) (507KB)(971)    收藏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武陵山区农民的经济贫困,对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却鲜有关注。通过对该地区农民的多维贫困进行测算和分解后发现,武陵山区农民的多维贫困水平显著高于2006年中国农村的多维贫困水平;其中卫生设施、燃料、住房这三个维度对该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最大;贵州省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最为严重。因此要改善武陵山区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一要设法打造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建议国家设立“武陵山区专项扶贫基金”进行“特困特扶”;三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生计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运动式政策参与:公民与政府的理性互动——基于广州番禺反焚运动的分析
    龚志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50-5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8
    摘要1296)      PDF(pc) (739KB)(1217)    收藏
    从“传统官僚理性”的“控制”逻辑到“工具—价值”理性的“回应”逻辑再到“治理”理性的“合作”逻辑,公共行政理性的变迁推动着公民参与政策空间的理性释放。公民的理性需求内在地区分为“个体理性”、“团体理性”、“公益理性”三个层面。公民参与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行政理性与公民理性的有效互动,不同的行政理性配置不同的公民理性,会引致不同的政策参与类型。从公民参与的视角看,以“运动式政策参与”为分析概念,广东番禺反焚运动,展现了一种基于公民与政府理性互动的非正式的政策参与过程。应通过理性的认知和引导,提升政府和公民的理性能力,将频繁出现的公民集体行动转变为公民理性的政策参与,而非滑入群体性事件的深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变革
    廖业扬, 李丽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60-6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9
    摘要1470)      PDF(pc) (503KB)(1223)    收藏
    整体性治理范式契合当下中国乡村治理变革的现实需要。借鉴和运用整体性治理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观与治理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方式上的整体性转型和民生导向的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整体性治理也为创新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模式,克服农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提供可行的治理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
    范和生, 唐惠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66-7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0
    摘要1362)      PDF(pc) (598KB)(1048)    收藏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形势紧迫,社会分化程度加深,利益格局差距整合难度加大,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理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迁,对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心理正进行着艰难的重构。而社会心理的重构需要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持系统。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重构的动力主要有物质利益动力、精神文化动力、社会结构转型动力和全球化动力。这四种动力既相互独立,又构成完整的社会动力系统。它们不仅为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提供了适度动力保障,也给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指明了实现路径。社会心理重构的最终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的、符合民意的社会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
    彭福扬, 何杨, 易显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74-7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1
    摘要1295)      PDF(pc) (490KB)(1089)    收藏
    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表现在:技术领域两性参与者数量差距大,两性在技术组织中的地位不平等以及在技术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传统性别文化、有关制度的缺失及女性主体自身的某些不足是造成技术领域性别失衡和等级悬殊的主要因素。只有打破传统性别二元论,营造先进的性别文化,并且通过制度创新和女性自我认知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变技术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论法家的国家信用观及启示
    罗教讲, 罗玮, 谢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79-8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2
    摘要1528)      PDF(pc) (530KB)(1486)    收藏
    《管子》、《商君书》与《韩非子》三部法家经典著作蕴含丰富的国家信用观。法家呼吁建立国家信用,认为国家信用是国家法律得以贯彻的基础,对于国家建设、外交攻防具有重要意义。法家提出信先于法、法高于权、权为法用的原则,以及立法树信、执法固信、普法表信的国家信用建设方法。法家的国家信用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推行依法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察
    高伟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85-9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3
    摘要1589)      PDF(pc) (566KB)(1193)    收藏
    “士至于道”是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为了坚守道统,并与政统相抗衡,人格独立客观上成为士之为士的第一要义。对于与道相违的“无道”社会,士人必然要对之进行无情批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道的“人间性”客观上要求士必须“经世”,这突出表现为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为了保证道的尊严,士人又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批判精神、经世传统、注重修身,这些文化价值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型。这种独特的“知识人”文化传统于今天仍然彰显出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能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论历史记忆对民族偏见形成的影响
    王浩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92-9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4
    摘要1392)      PDF(pc) (564KB)(1243)    收藏
    民族偏见的形成与历史记忆的转述密切相关。一方面,历史记忆的植入与“强权”使得民族偏见的产生与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与经济、政治、阶层等社会因素相比,根植于历史事件与历史文化土壤中的民族偏见更容易“合法化”为一种与他族的交往经验,以致造成民族隔阂。积极倡导民族宽容,增加不同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客观、辩证地看待个别历史事件是消除民族偏见、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类学空间视角下“申遗”实践的反思——以永顺老司城为例
    李凌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98-10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5
    摘要1259)      PDF(pc) (520KB)(1076)    收藏
    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其由世界教科文组织创设并推广以来就贯穿着空间的维度。人类学关于空间的研究不仅注重空间的客观存在,更注重空间的主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生产的权力及实践机制。从人类学的空间视角反思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实践,可以发现外部观察者和传承主体在遗产定位上存在观念冲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回归传承主体的本土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一起跨国企业联盟成功案例剖析
    代明, 陈景信, 姜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03-10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6
    摘要1296)      PDF(pc) (592KB)(1295)    收藏
    南非纳斯帕斯入股中国腾讯被视作当今全球最为双赢的战略投资案例之一。基于案例研究法、协同学、动力学等方法和理论,构建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探索企业联盟协同动力机制,进而剖析纳斯帕斯—腾讯联盟协同共赢的典型案例,以期深化体现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资本+知识)协同动力模型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西部连片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三峡库区的地统计分析
    胡江霞, 文传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09-1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7
    摘要1430)      PDF(pc) (1629KB)(1100)    收藏
    为了探索西部连片贫困山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差异,同时避免新一轮的贫困化,进而从经济地理角度剖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找到科学决策的着力点。以三峡库区为例,采用地统计分析工具GeODA、ArcGIS9.3,对三峡库区26个区县1997—2009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布局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如下:经济发展空间演进的拟合值自西向东呈现正U型的态势,经济发展自西向东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自北向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局部空间布局:库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负相关性逐渐减少。最后,根据三峡库区经济格局演化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正当性阐释
    田开友, 阮丽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18-12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8
    摘要1264)      PDF(pc) (525KB)(1103)    收藏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科技专业性、利益多元性等特征,使得环境行政机关在实施时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面对环境行政机关的裁量判断,现行模糊的环境立法并没有为司法机关能否及如何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精确指引,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正当性备受质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法治国家中的权利无漏洞保护需求,分权原则不容许有不受约束的行政权力存在,以及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政治框架中的正当行政程序标准等均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司法审查提供了正当性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邓艳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24-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9
    摘要1736)      PDF(pc) (470KB)(1238)    收藏
    目前,在校大学生兼职普遍,维权颇为艰难。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劳动立法至今没有对“劳动者”进行明确界定,导致保护不周。兼职大学生完全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理应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当务之急,可以司法解释或规章形式明确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性质,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弥补不足。长久之计,则需完善劳动立法,扩张解释劳动者概念,对在不同劳动力配置模式下从事劳动给付的人,给予劳动者应该得到的法律保护,从而扩大法律保障非全日制劳动者的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
    胡凯, 杨竞雄, 马俊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1
    摘要2144)      PDF(pc) (562KB)(1054)    收藏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型历经了从革命型、建设型到治理型的历史嬗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维战略转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完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价值、问题与路径
    厉有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8-1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2
    摘要2129)      PDF(pc) (514KB)(910)    收藏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开辟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创造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但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定位问题——权宜之策还是必要程序?发展动力问题——个人还是制度?主体参与方式问题——人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村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关系问题——合作还是对抗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在理论上思想上形成共识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协商民主的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规范与工作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新形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和谐协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社会美”的系统厘析——现实美研究系列之二
    祁志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4-2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3
    摘要2364)      PDF(pc) (621KB)(1065)    收藏
    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物质性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创造的美。它表现为劳动成果之美、人物身心之美及生活环境之美。劳动成果之美包含满足实用的功利美与满足五觉愉快的形式美,人物的社会美包括外部的形体美、仪表美与内在的心灵美,生活环境之美包括硬件设施的形式美与软件建设的风气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技手段的提高,人们的形体仪表、日用商品、生活环境不断向满足官能愉快的形式美方向发展。作为这一现代生活基本特征的理论揭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从国外转到国内,呈现出自身的逻辑行程和得失,值得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
    曾婷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21-2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4
    摘要1984)      PDF(pc) (649KB)(1092)    收藏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在晚明发展成熟。“趣”作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与“闲”密不可分。晚明文人的“身闲”转向令“趣”更多与人的感性生命相连,形成融欲望、情感、道德于一体的个体趣味。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既有偏重世俗享乐、纵情极意的一面,又有超尘绝俗,寻求心灵宁静的另一面,这两个层面相互渗透,展现了雅俗交融的晚明美学趣味;并且,这两个层面的趣味实质都指向“真”,忠实于肉身与精神的真实感受,是晚明文人对传统美学趣味观的一次革命,也深刻反映了文人在发达的物质文化中的沉迷与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基础、过程及实现
    谭九生, 杨建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27-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5
    摘要1929)      PDF(pc) (496KB)(970)    收藏
    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构建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而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治理理论为其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机制应从主体构成、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以及支撑机制等方面构建,其实现是各主体要素间相互互动,文化、组织、制度等规则相互建构与内化的完整治理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梁芷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34-4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6
    摘要2660)      PDF(pc) (613KB)(1992)    收藏
    大数据、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时代的发展深深地“镶嵌”在一起。在大数据治理语境中,国家治理能力发生变迁。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借数据挖掘促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借数据整合实现国家治理主体智能化,借数据分析实现国家治理决策科学化,借数据共享实现国家治理协同化,借数据推送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精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有效防范和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问题研究
    张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42-4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7
    摘要1885)      PDF(pc) (539KB)(1367)    收藏
    近年来,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群体因经济、政治等问题,聚集起来同政府对抗的突发事件频发,所引发的对抗性、破坏性、危害性也在增大。这类事件的发生,既有社会转型期造成的不适应的背景,也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被触犯,以及宗教内部分歧和敌对势力挑拨的因素。解决措施需要提早规划,事前解决胜于事发解决,这需要政府更多地关注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的基层一线,提升自身的管治能力,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处置程序等,方能有效地发挥预警机制的功能,以及应急队伍的部署和处理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农村房屋征收中的博弈与冲突
    张卫东, 谭家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48-5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8
    摘要2165)      PDF(pc) (586KB)(858)    收藏
    房屋征收引发的冲突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农村房屋的征收博弈中,地方政府和被征农民都具有理性行动的策略,从而具有各自的行动逻辑。在房屋征收中,既有权力对权利的压制,也有权利对权力的抗争。非市场化的补偿使得农民的“禀赋效应”与政府的“公正补偿”存在价值观的冲突,而强制交易的征收逻辑致使冲突发生、矛盾升级并产生“合作者亏损”的博弈结局。因此,房屋征收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仅应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对征收博弈中的各方进行必要的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宏观调控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政策援助
    程云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55-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09
    摘要1880)      PDF(pc) (533KB)(827)    收藏
    用人单位“用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虚就业”、用人单位岗位空置与新生代农民工低就业、用人单位低待遇与新生代农民工高期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探索困境。对此,党和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就业制度,强化宏观调控,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推行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与发展的就业援助政策,注重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强化部门就业指导,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素质,引导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良性就业,进而更好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推动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生态民生建设之路
    李咏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61-6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0
    摘要1791)      PDF(pc) (500KB)(878)    收藏
    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而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社会资本与生态民生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资本是生态民生建设的必备资源,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使生态民生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促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带头作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加强环保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等途径,进行社会资本的创新和培育来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论超验主义文学的生态文明观
    简功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67-7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1
    摘要2052)      PDF(pc) (500KB)(1071)    收藏
    超验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潮相关作家群的集体智慧,建构于人类对神、自然和人类自身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和人在宇宙中的科学地定位的基础之上,主张归顺自然的立世观;其核心体现于对自然智慧的肯定、对科技文明的解构、对唯发展主义的鞭笞以及对自然文明的崇信,坚信道法自然的知识观;最后落脚于人类的生态责任,确立了关爱自然的伦理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事件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机理——基于“张家界现象”的案例研究
    陈跃, 佘高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72-8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2
    摘要2189)      PDF(pc) (699KB)(1645)    收藏
    事件营销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它的基本路径是:独特资源→事件展示→个性提炼→资源匹配→品牌体验,通过循环强化和延伸发展逐渐形成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事件的创新性、国际性、持续性保障了公众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高关注度,事件的主题性、情节性、匹配性、融合性保障了公众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高卷入度,这些特性是事件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刘克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81-8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3
    摘要2157)      PDF(pc) (525KB)(1755)    收藏
    现阶段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存在与政府信念冲突、企业宗旨偏移、决策错误认知、企业资源与其承担责任不匹配等诸多障碍。应该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环境、设置内部监管机构、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营造相应企业文化、加强宣传培训等对策来破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论个人医疗信息的法律保护
    李丹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87-9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4
    摘要2061)      PDF(pc) (534KB)(1636)    收藏
    在信息和网络化社会,个人医疗信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需要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严格保护,但同时也要谨慎对待这类敏感信息的保护程度。既要使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得到妥善保护,又要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结合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国流通指南》的指导原则确定二者合理边界是当下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论网络诽谤的刑罚限度——评“‘两高’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文
    陈小彪, 田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94-10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5
    摘要1753)      PDF(pc) (601KB)(992)    收藏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司法的地方化,第五条第二款又一次拉大了寻衅滋事罪的“口袋”。从法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司法解释须做出妥当的解释结论,以谋求法律的稳定性与正义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不完整的家:宗族性村庄光棍的生活逻辑——基于广西F县S村光棍现象的考察
    李永萍, 慈勤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01-10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6
    摘要1828)      PDF(pc) (649KB)(1045)    收藏
    宗族性村庄的光棍有其特有的生活逻辑。“不完整的家”、以及光棍在村庄中的现实处境,共同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即:一方面,由于先赋性的血缘的结构性力量,使得光棍在“自己人”圈子中的人情往来方面表现比较积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独立的家庭,没有子孙后代,光棍对村庄生活缺乏长远的生活预期,因此,他没有必要通过参与村庄公益事业去获得良好的村落声誉,从而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积累社会资源,由此使得光棍在村庄公共义务方面表现比较消极。光棍在村庄中的生活逻辑,进一步确认和维系了其作为光棍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身份隐匿、族群分化与同性恋运动
    王晴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10-1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7
    摘要2731)      PDF(pc) (560KB)(1693)    收藏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英国荒岛小说中的时间图腾
    孔建平, 游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16-12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8
    摘要1889)      PDF(pc) (582KB)(959)    收藏
    现代性时间意识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现代性时间图腾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在英国荒岛小说传统中。《鲁滨孙漂流记》表现了乐观现代性时间观念,《格列佛游记》则质疑了现代性时间迷信。19世纪以后,荒岛小说开启了疏离、背反到拆解乐观现代性时间图腾的过程。而《海滩》表达了当代人摆脱同时性纠缠、寻找新的时间方向的无奈。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正昭示了“现代性悖论”的深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自我”与“他者”审美歧途中的“湘西形象”
    周会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2): 122-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2.019
    摘要2005)      PDF(pc) (655KB)(1167)    收藏
    中国文学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表现出多重美学样态。其中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深刻的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实现了对湘西最为成功的“自我塑形”。其作品中浪漫与诗意的民俗湘西形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价值核心,即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展现。而当代网络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书写则表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对湘西民间秘闻、诡魅习俗的猎奇演绎与神秘文化趣味,其众多文本刻意塑造出“鬼魅幻象”式的湘西形象,这无疑是对“湘西形象”的一种单向度的书写与审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邻避冲突治理
    刘超, 杨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3): 1-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3.001
    摘要2110)      PDF(pc) (518KB)(903)    收藏
    当前层出不穷的邻避冲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价值导向和制度平台。目前我国邻避冲突及其治理的突出问题是严重的协商不足,其原因在于协商意识、协商能力以及协商制度不足等。应从树立协商理念、提升协商能力、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方式等多方面来寻求以协商民主破解城市邻避冲突治理困局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我国邻避冲突的生成与化解——基于 “公民性”视角的考察
    谭爽, 胡象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3): 7-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3.002
    摘要1820)      PDF(pc) (583KB)(908)    收藏
    从2007年厦门px事件至今,我国邻避冲突一直呈上升趋势,给项目建设与社会运行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尽管已尝试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功能性策略以加大防控力度,却仍未能摆脱“上马—反对—停建”的困局。究其原因,现有对策大都聚焦于对政府或企业行为的诟病与矫正,却对冲突中的公民素养与行为缺乏关注与引导。邻避冲突既是公民“主体和权利意识”等“一阶公民性”不断成熟的产物,也暴露出责任感、理性观等“二阶公民性”的不足和“公利精神”、“妥协意识”等三阶公民性的欠缺,有必要从知识、技术、价值等多方面对公民性进行培育,从而为冲突化解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