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四重维度
    汪金国, 令小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13. 
    摘要 ( 1853 )   PDF ( 4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立党之本、兴党之魂、强党之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历史生成、文化孕育、实践锤炼和价值塑造四重维度。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养成并长期坚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精神“红线”。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精神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会通融合及精神价值的高度表征。伟大建党精神贯彻在党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沉、澎湃、持久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点和原点,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奏响了时代发展最强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党、全社会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旨向·逻辑理路·实践向度——以政治学为中心的考察
    杨钧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4-21. 
    摘要 ( 949 )   PDF ( 3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蕴含着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价值旨向。在逻辑理路上,其创造性将人民立场、中国精神和世界担当融为一体,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开拓性、政治指向性和人民性等价值意涵。在实践向度上,其重视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强调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把握决策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系统性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进一步化解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加强中国特色理论供给,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景;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关联在一起,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信息时代的刑事司法应对”专题
    主持人语:刑事司法应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陈光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22-22. 
    摘要 ( 364 )   PDF ( 15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息化时代刑事诉讼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卞建林, 曹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23-30. 
    摘要 ( 942 )   PDF ( 5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广泛运用,在给刑事诉讼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对刑事诉讼的理念原则、规范制度和司法实践带来问题和挑战。对理念原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程序正当原则的冲突,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挑战和对控辩平等原则的影响;在规范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滞后,使信息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缺乏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司法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实务部门缺乏适应信息化需求的专业技术和专门人才。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应科学界定信息化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增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刑事诉讼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监督和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重视司法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重视公安司法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专门人才培养。

    刑事司法领域信息自决权研究
    刘玫, 陈慧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31-40. 
    摘要 ( 766 )   PDF ( 1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息自决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其与个人隐私权、通信秘密权等传统的隐私性权利不同。我国《民法典》确定了独立的个人信息权利,《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我国刑事司法领域规定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与保护义务,但缺少对干预信息自决权的前提和违法干预后法律后果的明确规范,不仅有侵害被追诉人权利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司法实践对违法干预所获得证据的证据能力意见不一。公安司法机关在侦查犯罪过程中需要干预信息自决权时,应当遵循合法性、比例性、最后手段性与安全性原则,并采取外部审批程序、履行通知义务、促进权利人实现其信息查询权利等保障措施,同时,违法干预的侦查行为还应当受到程序性制裁。
    智慧检务下的捕诉一体建设
    王洪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41-48. 
    摘要 ( 622 )   PDF ( 3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需要的产物,智慧检务具有增强司法规范、提升司法效率等功能价值。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捕诉一体”办案机制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困境。一是批捕质量和监督力度阶段性下降;二是案件办理尺度不统一、标准不一致;三是考评制度未能及时更新、跟进。将智慧检务与“捕诉一体”办案机制深入融合,以检察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能有效提高检察官综合素质、创新监督方式、规范检察行为等,为完善“捕诉一体”办案机制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哲学
    科学与历史: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
    王清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49-59. 
    摘要 ( 853 )   PDF ( 2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环境伦理中的价值排序及其方法论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60-68. 
    摘要 ( 811 )   PDF ( 3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伦理话语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冲突,各自的论证及其争论可以理解为价值哲学的方法论尝试。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探析环境问题中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排序的原则、方法与限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需努力澄清不同立场的价值序列及其基本冲突格局,指出权利是价值排序的约束条件;强调生产性价值需要被认真对待,需反思将生产性价值与其他价值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借助生产性价值的桥梁作用,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践入诸善并存的理想境界。
    论灾害救助的道德
    田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69-75. 
    摘要 ( 848 )   PDF ( 2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类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畏惧、奋起抗争、防范与抗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灾害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威胁,因此,面对灾害,人们的道德态度应以保全生命为道德底线,积极实施自救和他救,勇敢面对灾害。灾害时期,正常的道德关系被破坏,原有的道德规范失调,灾害救助的道德冲突愈加突出,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更大的道德选择难题。灾害救助的道德共识是共同承担、共同抗灾,人们应勇于承担灾害救助的道德责任,发扬仁爱互助的精神。在灾害救助中应遵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基本社会公德,尽快将灾区生活秩序导向正轨。人们在长期的灾害救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灾害救助的道德管理机制、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这为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道德体现。
    经济学
    环境规制、就业再配置与社会福利
    乔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76-86. 
    摘要 ( 858 )   PDF ( 4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环境规制力度的逐渐加大,引发行业间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利用2003—2017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数据,发现环境规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现阶段34个工业行业未越过拐点;相较于污染行业,清洁行业的就业再配置能显著提升社会福利;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全行业、污染行业的就业再配置在环境规制与社会福利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因此,实现生态优化与社会福利提升的双赢目标,需要识别各行业的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对未越过拐点的行业应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也可以通过提高就业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灵活匹配来减少环境规制的社会福利代偿。
    研发投入、创新网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
    陈文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87-96. 
    摘要 ( 806 )   PDF ( 2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研发投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因为受到了创新网络效率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是一个非线性、联动的系统工程,创新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创新个体努力的行为,更是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提升创新主体吸收、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能够将研发投入资源有效转换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网络效率不高,创新网络效率对研发投入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创新网络效率较低的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的特征。在创新网络效率较高的地区,增加研发投入能够高效转化为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表现出“高投入、高效率”的特征。因此,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从“投入导向型”向“效率导向型”转变,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升级创新载体和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升创新网络效率。
    管理学
    农村社区为主体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探索
    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97-104. 
    摘要 ( 584 )   PDF ( 2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于耕地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地方知识库的影响,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配合,并非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
    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李晗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05-112. 
    摘要 ( 1818 )   PDF ( 7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深刻影响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中的决定力量,劳资关系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生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劳动关系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是其演变中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是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实践所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民族学与人类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出场·概念真意·伦理底蕴
    朱碧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13-123. 
    摘要 ( 1073 )   PDF ( 2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场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双重冲击之下的理论自觉。它既是针对中华民族结构性张力和民族事务日趋繁复的靶向医治,又是拯救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乏力的话语创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并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简单变形,而是有着自我丰富的理论面相和伦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目标诉求、共生的群体心态、共享的公民身份、共通的文明体认等多重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复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彰显中华民族建构的伦理指涉,即公益政治优先于权利政治、共和主义优先于多元文化主义、大我忠诚优先于小我关切。
    文学意象、景观叙事与文化重塑——沈从文《边城》与湘西边城互构的考察
    刘安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24-131. 
    摘要 ( 1435 )   PDF ( 6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景观是由实体环境与文化意义交互作用而生发和演进的叙事系统。湘西边城通过命名、造景和解说等叙事策略关联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实现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学幻景与旅游实景的叠合,以唤醒记忆的特殊方式凸显地域特色,进行文化传承、意义表达和价值重构。边城文化在景观制作、关联记忆、审美体验和景观认同等文景同构过程中得以重塑。湘西边城景观内涵经过历史、文学和现实生计等方式得以重新定义和解说,实现从民族传统小镇向现代特色旅游名镇的转型。
    文学
    文明吸收中的他国化创新与叛逆——《五卷书》的异域流传与变异
    曹顺庆, 胡钊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32-138. 
    摘要 ( 1092 )   PDF ( 3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以它出色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及印度教、佛教为载体,《五卷书》辗转流传到亚洲、欧洲的多个国家,译本数量仅次于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在东方与东方、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中,《五卷书》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由于社会风情、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和翻译者风格等差异,以及时代跨度、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等因素,《五卷书》在各国形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变异,甚至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方式上的改变,即发生文学他国化变化。变异现象发生于文明交流活动的始终,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对异质文明的比较推进到异质文明的交汇上来,以开放、多元、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
    沈从文与威廉斯历史书写中的人类意识
    李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39-145. 
    摘要 ( 751 )   PDF ( 3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与威廉斯是中美两位同时代极具本土意识的乡土作家,他们毕生坚守为人类立命的创作理念,对历史进行深入体悟与深刻反思。其思想主题大致经历了从“个体性”延伸到“群体性”进而提升到“类性”的过程,其文化视野也从本土拓展到整个人类、从过去延伸向未来。他们积极关注人性、深切关怀人类整体命运,其艺术思想远远超越他们所身处的时代,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智能互联与数据记忆——论一种技术拜物教的产生
    黄在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46-153. 
    摘要 ( 990 )   PDF ( 2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诞生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使人们将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理解为一切具体的事物表现,而不是整体物质生产关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一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的新拜物教正在形成。这种技术拜物教促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仅在商业上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问题,而忽略其背后资本利用具体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融入智能生活的产业真相:资本通过将用户的在线活动数据化,并产生“剩余数据”用于推动数据和技术的资本化运营。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与实证主义的认识观进一步固化这种技术拜物教对人们的影响,智能互联的技术体验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符码化。要批判这种技术拜物教,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直面由它带来的现实问题并深度考察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以警惕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价值意涵·核心诉求·实践指向
    郭子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54-160. 
    摘要 ( 1196 )   PDF ( 2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揭示了科技创新既能改善中国人民社会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也能帮助中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更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在多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同时通过“非对称”赶超战略和人才重点培养战略在部分领域向“领跑”转变,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科研合作,共同构建国家安全格局。应当在体制机制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市场方面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弘扬和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在推进科技创新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在外交方面将国际科技合作纳入国家总体外交,开放创新,提升中国科技竞争话语权,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