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0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党内监督百年实践:历史嬗变与行动趋向——基于国家治理视角
    李景平, 曹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10. 
    摘要 ( 1006 )   PDF ( 3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觉而强大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秘钥”,党内监督为此提供了可靠路径。党内监督百年实践满载着党救国建国治国的初心使命与奋斗足迹。历经百年,党内监督逐步实现体系化、战略化发展,为规范与引导领导干部“公权力”运用等作出贡献。继往开来,未来党内监督应坚持以党内治理引领国家治理的绩效目标,以历史经验为启迪、以现实诉求为依据,按照“全覆盖”“法治化”“协调化”以及“技术化”的路向发展,不断提升监督效能,通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基于共容性组织视角的分析
    丁辉侠, 李仁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1-19. 
    摘要 ( 1240 )   PDF ( 2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制度领导力是一个组织将其战略目标与核心价值观融入组织制度之中,让制度引导并规范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融入到党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中,体现出强大的制度领导力。作为一个典型的共容性组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共容利益。在共容利益的形成、维护与巩固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变迁坚定不移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人民群众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民主集中制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发展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多维意蕴及当代价值
    方宏建, 王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20-27. 
    摘要 ( 858 )   PDF ( 2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意深刻,蕴含多维意蕴。地域维度包含国家内部共同体、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共同体、区域内部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体,场域维度包含实体场域的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虚拟场域的网络共同体,领域维度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领域的建设方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化、整体性的关于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为解决人类发展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生态,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三维审思:逻辑起点·现实基点·思想源点
    黄传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28-34. 
    摘要 ( 1233 )   PDF ( 3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中国话语建构”专题
    论伟大梦想的中国话语建构
    张艳涛, 杨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35-41. 
    摘要 ( 791 )   PDF ( 2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伟大梦想话语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语创新和话语再造。作为国家新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图景,伟大梦想话语承载着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崛起与文明崛起、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伟大梦想话语建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工具来夯实话语建构的学理支撑,从当代中国所经历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话语建构的活水,坚持话语建构的原创性、民族性、群众性和斗争性原则,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国话语建构对完善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激发民众共同推进伟大梦想实现、重塑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格局、实现与西方平等对话和推动中国话语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叙事的三重维度
    蔡文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42-49. 
    摘要 ( 890 )   PDF ( 2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一国两制”叙事,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嬗变的历史进程,是“一国两制”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一国两制”叙事中,祖国统一、高度自治、共同发展是其基本维度。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立场是“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叙事的核心,国家管理方式创新的制度架构是“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叙事的重点,民族复兴的方向指引是“一国两制”共同发展叙事的关键。探索“一国两制”叙事的多重维度和结构,对于理解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郑吉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50-61. 
    摘要 ( 1229 )   PDF ( 3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建话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而提升其吸引力、感染力、表达力、传播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丰富的理论滋养、充足的实践探索、明确的时代需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的构建因而成为可能。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必须坚定话语立场、更新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推动话语传播、优化话语评价,解决好“为谁说话”“说什么”“怎么说”“说话效果如何”“如何评价”等问题。
    社会学
    论改善型民生
    高和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62-68. 
    摘要 ( 808 )   PDF ( 2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根据支撑基础、责任负担、保障水平以及民众需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类型。改善型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是指通过各类民生项目的安排及民生待遇优化以促进民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的一种制度类型,是民生项目更加齐全、内容更为完善、治理水平更高、使民众各按其分的民生模式,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服务消费支出总额持续增长以便能够提升生活水平的民生类型,是那种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较高层次需要的模式类型,也是更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民生制度类型,因而具有综合性、完善性、激励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这要求我们优化民生类型设计及民生投入结构,补齐改善型民生短板,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政府主导型农村互助养老:衍生逻辑·实践框架·路径取向
    何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69-79. 
    摘要 ( 1013 )   PDF ( 2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在这一过程担当了主要推动角色。目前学界对于政府主导型农村互助养老及其产生原因与实践框架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政府主导型互助养老的衍生呈现出自身的逻辑理路,以X县的典型个案为例,在实践中表现为目标取向多维、主体多元参与、结构多层次的实践框架。为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式微、社会经济转型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农村养老困境,应科学界定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面向老年人需求的互助养老政策体系、加大政府主导型农村互助养老供给机制创新,丰富政府主导型互助养老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少数民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实证研究
    张玉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80-88. 
    摘要 ( 945 )   PDF ( 3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政治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重要内核;民族心理交融是族际通婚的深层根源;地理和社会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客观条件;族际通婚不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弭。在族际通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通海蒙古族仍然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这表明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实践路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族际通婚是一项实现深层次民族文化交流和心理交融的方式。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仍需少数民族在更多领域文化适应的支持。
    社会治理
    数字治理的发展逻辑解析
    樊博, 王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89-96. 
    摘要 ( 1175 )   PDF ( 3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治理方式的核心力量。我国政务信息化经历了电子政务、数字政府、数据治理以及数字治理等阶段的发展。目前,数字治理是我国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核心模式。基于数字治理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内涵,当前的数字治理主要涵盖三种核心任务与发展逻辑,即“互联网+政务”“大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决策”。结合上海市“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实践,“互联网+政务”又可以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城市治理”两个方面。这些核心任务中,“互联网+政务”强调服务导向、多元协作、数据处理与平台共享,“大数据决策”关注整合数据的科学价值与决策依据;二者联系的纽带为“大数据治理”,且分别驱动不同的大数据治理模式。尽管目前我国大数据治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但数字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在未来,数字治理将逐步向“智慧治理”或“智能治理”转型。
    地方创生视野下的地域特色博物馆治理创新研究
    李志榕, 李鸿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97-104. 
    摘要 ( 852 )   PDF ( 2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地方创生的核心是构建人、地、产的相互关系,通过整合公共资源实现地域振兴。新时代地域特色博物馆的治理创新要从地方创生的关键要素,即人、地、产三个层面厘清地方发展的现况,结合时代背景,从地方赋权、文化再造、产业振兴分析博物馆的治理转向,根据地方性、文化性、产业特征等发展趋势综合考量创新模式,重塑地域特色博物馆治理体系、丰富地域特色博物馆知识生产、联动地域特色博物馆业态升级,从而推动当地文化传播与特色经济发展。
    教育学
    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帮扶的模式转向与本土建构
    谢治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05-115. 
    摘要 ( 997 )   PDF ( 3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东西部协作背景下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意指由对口协作的东部地区根据西部贫困县教育帮扶需求,组团选派支教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按需帮扶、协同用力的方式,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进行“重塑性”和“植入式”帮扶的模式。此模式摒弃了单打独斗的传统帮扶弊端,能够实现帮扶理念从单独到合作、帮扶主体从一元到全员、帮扶内容从支教到管理、帮扶目标从扶智到志智双扶、帮扶结果从输血到献血的转向,并从“好组织+好党员”“好机制+好团队”“好老师+好学生”“好资源+好平台”四个层面对中国教育帮扶的运行逻辑进行建构。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助推受扶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从帮扶团队、帮扶对象、帮扶周期、帮扶效应方面优化已有的帮扶模式,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东西部之间“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协同治理。
    跨文化视域下全人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胡潇译, 张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16-122. 
    摘要 ( 1060 )   PDF ( 2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全人”。全人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人才观,是西方全才教育观与中国通才教育观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与相互联系,且依据超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有巨大发展潜能可挖掘。全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准则通过寓全人教育的价值于有意义生命之中。语言教育学家李筱菊在实践中结合人本主义与东方哲学智慧,从跨文化视域诠释了全人教育,并落实到辩证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全人发展的语言教育观三个方面。
    经济学与管理学
    欠发达地区新创企业资源重组的动因及实现路径——基于动态能力视角
    欧阳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23-132. 
    摘要 ( 707 )   PDF ( 3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选取欠发达地区6家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探讨新创企业资源网络重组的动因及其实现路径,并从感知相应、整合利用、重构转变三个维度,分析动态能力在企业资源重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业初期建立的初始资源无法应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面临创业瓶颈。企业的动态能力感知到这一威胁,并通过组织裂变、政策响应、资源建构与拓展等方式整合、优化初始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结构的重组与资源路径的转变,形成二次资源,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有助于丰富资源约束与动态能力理论,并为创业企业就如何培养与利用动态能力破解资源约束难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董秘持股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杨湘琳, 王永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33-144. 
    摘要 ( 753 )   PDF ( 2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董秘持股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所有权性质及董秘兼任情况下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相较于董秘未持股的上市公司,董秘持股的公司会计信息更加透明,且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并不显著。当董秘兼任其他高管职位时,董秘持股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上述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后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董秘持股激励效应的相关研究,对上市公司如何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管理伦理中的道德主体建构
    苏婵, 李培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45-150. 
    摘要 ( 890 )   PDF ( 3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累积生态资源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
    钟妮, 倪鑫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51-160. 
    摘要 ( 904 )   PDF ( 3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1 154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探索累积生态资源、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青少年拥有的生态资源数量正向预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而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于生态资源数量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系。这表明,累积生态资源既可直接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积极影响,又可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需要凸显青少年在自身发展中的自主性以及多重生态资源的联合作用。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