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01
    教育学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思考(笔谈)
    李德显, 李颖芳, 翁伟斌, 陈恩伦, 倪静, 房广顺, 李若晴, 祁占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17. 
    摘要 ( 1359 )   PDF ( 41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教育是经济社会优质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要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会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本身也将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培养。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使命与责任。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性文件,均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期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旨意,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总体把握与综合理解其核心要义,学会解剖整体、明晰病灶、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不断适应发展的新要求,找准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
    本期特推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思考”笔谈,旨在探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真内涵与内在逻辑,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培优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笔谈中《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文,从宏观理论的角度深入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才培养逻辑、院校发展逻辑与体系支撑逻辑。同时,该文还强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根本在于改变传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式和行为策略,使其更适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教育督导制度: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文,关注教育督导制度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分析职业院校教育督导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确立符合“督导改革意见”精神的教育督导取向、改革与完善督导方法、提升督导队伍专业性、构建教育督导的信息化平台等完善职业院校教育督导制度的可行路径。《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一文,从结构二重性原理的角度,把职业教育与各社会子系统视为“多重复合”的“跨社会系统”,把这种凸显于社会总体的“关系性系统”视为支配体系加以考察,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大场域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社会经济转型与职业教育能动同构、社会人口转型扩展职业教育职能边界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重构职业教育意义视界,应成为在制约中探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动路向。《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义》从微观的人才培养视角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义,即形塑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多维价值关系、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以及建立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选择》一文,结合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分别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转型、职业教育与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以及职业教育与民族复兴等维度论证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内涵式发展的“行动律令”,是职业教育场域形成的自生自发的发展秩序,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着眼重点和难点,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笔谈5篇文章旨在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引出话题供学者们讨论与批评,希冀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考。
    政治学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的百年透视
    周湘莲, 陈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8-24. 
    摘要 ( 2260 )   PDF ( 3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相伴相生,其奠基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理论资源,随着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在百年实践中,党准确把握“生命线”理论的基本原则,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传统吏道的内涵、结构、特征及其现实启迪
    王向清, 雷定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25-33. 
    摘要 ( 819 )   PDF ( 1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管理学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政策过程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研究
    司林波, 裴索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34-44. 
    摘要 ( 808 )   PDF ( 26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政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分析政策文本能够把握生态环境治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控的主战场。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包括政策信念、政策互动、政策反馈和政策改进在内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回溯分析汾渭平原大气治理政策文本。研究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尚存在政策理念意识不强、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不够、政策反馈渠道相对单一以及政策改进存在消极和被动等现实问题。应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协同意识,注意政策互动过程的协调配合,不断健全和优化自下而上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和政策改进的长效机制,实现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效力的不断提升。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变迁
    吴光芸, 周芷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45-57. 
    摘要 ( 1056 )   PDF ( 3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间断-平衡理论被西方学者广泛用来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变迁模式,分析政策变迁长期渐进平衡与短期间断突变的糅合。运用此理论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变迁,发现其历经政策平衡期(1978—1985)—政策间断期(1986—1999)—政策平衡期(2000—2005)—政策间断期(2006—2012)—政策平衡期(2013年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间断式平衡发展脉络。在我国稳定的政治制度与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双重基础之上,宏观政治领导人的更替、社会舆论的影响、焦点的未成年人案件和“局外人”动员成为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的触发因素,政策图景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和政策制定者的路径依赖均能有效推动政策垄断的建立与崩溃,最终形成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的间断式平衡变迁。间断-平衡理论解释中国公共政策问题还存在理论局限,应合理修正,从而使之更有效解释中国公共政策变迁规律与动力。
    三农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家逻辑
    邢振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58-68. 
    摘要 ( 854 )   PDF ( 2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家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制度引导者、体系创新者、要素调配者和安全维护者。依循国家逻辑,要科学、理性地肯定、强化国家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突出国家设计的数字乡村建设理念,突出国家主体的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突出政治引领的数字乡村建设路线,突出制度主导的数字乡村建设方式。防控乡村返贫,推进数字强国进程,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是数字乡村建设国家逻辑的价值取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国家逻辑应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协调城乡建设步伐,提高干部责任意识,追究违法违规责任,践行制度价值功效。
    脱贫人口语言能力提升的新维度与新途径
    赫琳, 李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69-76. 
    摘要 ( 728 )   PDF ( 2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脱贫人口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助力脱贫群众不规模性返贫、发挥脱贫群众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因素,能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民族团结。提升脱贫人口语言能力有新的维度和途径:从“推普”助力摆脱绝对贫困,到注重提升个人综合语言素质,以促进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从提升普通话能力,到注重培养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多语能力,以拓展个人发展空间;从根治传统贫困,到注重战胜多维贫困能力培养,以适应新型社会发展要求。提升脱贫人口语言能力应该多方面、多维度分“点”发力,最终实现脱贫人口不返贫,且具备防止新型贫困的能力。
    让权与赋能:农村社会组织孕育过程与机制——基于粤西Y市乡贤理事会建设的案例研究
    周兆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77-87. 
    摘要 ( 847 )   PDF ( 1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社会组织是实现国家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基本纽带,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的孕育过程中,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变量。这两大资源的形成得益于基层政府对村落社会在治理“空间”上的权力让渡,其结果使原本处于衰微但基因仍存的传统文化被逐步激活乃至复兴。同时,随着基层政府不断通过制度供给和“以奖代补”等方法对孕育中的农村社会组织进行政策赋能,日益复兴的文化资源又起到了吸纳经济资源的纽带作用。因此,虽然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孕育的基本变量,但有限让权和政策赋能却是其背后的影响机制。
    文学
    元代畏兀人偰百辽逊的送别诗
    刘嘉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88-95. 
    摘要 ( 981 )   PDF ( 2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华夷一体”是元代文坛的重要特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代多族士人圈中活动频繁。偰百辽逊的别集孤本藏于韩国,待阐发处甚多。其送别诗投赠对象有汉儒、西域亲友、入华穆斯林、僧道等,这证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之精神财富。其诗歌呈现出西域人善于理财的文化特征,乐观幽默、勇武任侠的民族性格,为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体裁选择上,偰百辽逊将西域音乐特点融于汉语诗歌创作中,五句诗、六言诗等“杂体诗”别具一格。其诗感情真挚,证实了元代多族士人间关系之紧密。西域诗人对于科举的关注,畏兀家族连胜科场,当是元代文史不同往古的新异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元代诗歌有别于唐宋的“异量之美”,更好地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其中教益,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自我他者化:边地影像的诗学过渡与平等悖论
    王奋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96-104. 
    摘要 ( 849 )   PDF ( 2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边地影像”是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纪录自身的非虚构创作。在朗西埃“可感性的分配”美学理论视野下,边地影像体现了题材选择的一视同仁和人性的解放,以平等维度的引入开拓了其艺术与政治价值。透过“自我他者化”的艺术操作,它改变边地的可感性的分配秩序。“客位视角”到“主位视角”和“参与拍摄”到“独立创作”的过渡所释放的乡野表达,成为评测其诗学力量的关键质素。同时,围绕“差异性”展开的影像再现常常导向“微小差异的自恋”,并在言语的过度中营造了某种“圣化构想”,进而使其差异政治悖论性地生成了新的可感性不平等。
    法学
    新技术应用下著作权自动取得制度的反思与改进
    邱润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05-113. 
    摘要 ( 798 )   PDF ( 2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动取得制度作为国际公认的著作权基本确权规则,内含权属待定的天然缺陷。在新技术应用带来创作和传播方式的大变革中,自动取得制度的缺陷放大了著作权纠纷风险,造成了著作权案件高发。在当前不宜根本改变自动取得确权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弥合制度公信力缺陷,以改进自动取得制度,有助于明确权属以减少权属纠纷,规制抄袭以避免权属混淆,进而减少著作权案件的发生。
    论民间法的疆界:广义法哲学视角
    姚选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14-121. 
    摘要 ( 611 )   PDF ( 2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法的法益疆界与外延疆界在逻辑上基本吻合,并且往往是广义上法体系中特定法的法益疆界决定着其外延疆界。在国家层面,国家法和民间法构成广义上法体系的基本法形态。国家法的法益疆界旨在保护国家范围内的政治秩序法益,决定了其外延疆界为构成国家法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特定法的诸种渊源形式。以国家法的疆界为参照,民间法的法益疆界旨在保护国家范围内不同区域或领域,亦即各种场域法域范围内的场域公共秩序法益,决定了其外延疆界为民族法、乡村法、行会法,以及各种习惯法(包括禁忌、习惯、惯习、礼俗等)。民间法疆界之具体内涵的确定有其特定法哲学依据,场域公共秩序逻辑决定民间法的法益疆界和外延疆界,是廓清民间法疆界的基本法理依据。
    新闻传播学
    社交化阅读平台中的知识服务:机制、技术逻辑及路径
    杨逐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22-130. 
    摘要 ( 733 )   PDF ( 2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交化阅读平台已深深地嵌入人类知识生产和服务的基础结构之中。在社交化阅读时代,人类的知识生产和服务已经跨过了“观点”的门槛,进入了“公共知识”时期。越来越多的公众利用社交化阅读平台开展知识传播和消费活动,社交化阅读平台的知识服务功能因此日益突出。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知识服务不同,社交化阅读平台中的知识服务在机制、技术逻辑及路径方面都呈现出了自身的特征。服务机制上,合作、互动、弱连接、多链条的生产与服务对接是社交化阅读平台提供知识服务的主流机制;技术逻辑上,社交化阅读平台的知识服务遵循着连接-互动、共创共享及平台控制三个逻辑;路径上,社交化阅读平台要在内容推送、用户体验、圈层营销和娱乐与知识服务的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知识服务应该走“知识+”的道路,变“钻取式”服务为“抽取式”服务,构建起更为体系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突发事件舆论中的情绪极性与传染模式:社会网络分析视角
    乔玉为, 钟智锦, 许小可, 曹仁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31-142. 
    摘要 ( 1152 )   PDF ( 4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互联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局部或者单一的突发事件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往往会延伸至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参与的公共议题。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积累与传染可能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判断社交媒体舆论中的情绪类型,分析情绪传播特征继而验证影响情绪传染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以“昆山反杀案”为切入口,运用情绪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舆论中的网络情绪进行粗、细粒度识别和网络模体、级联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场域中,“昆山反杀案”舆论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情绪分布以“好”的情绪最为显著;情绪传染路径以广播式传播为主,情绪传染呈现明显趋同性特征。事件发展态势与情绪极性均为情绪传染的相关因素,而随着级联深度的增加和讨论的深入,情绪逐渐趋于理性,显示了微博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
    专业化·互联化·平台化:5G时代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彭广林, 曾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43-150. 
    摘要 ( 961 )   PDF ( 1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推动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5G技术的应用为推动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以增强型移动宽带、低功耗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为特征的5G技术对媒体融合会产生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重塑、呈现方式升维、用户需求预知、媒介场域扩张四个方面。在5G时代,专业化、互联化和平台化将成为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现此“三化”发展,县级融媒体建设应该解决好思维转型、破圈融合和平台治理三个关键问题,即要避免智能技术与专业理念的脱钩,打破连接至上与技术壁垒的迷关以及规制权利博弈与隐私使用的问题。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的现代审视
    王泳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51-160. 
    摘要 ( 958 )   PDF ( 2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其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总目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6):  161-162. 
    摘要 ( 457 )   PDF ( 16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