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15
    哲学研究
    从价值哲学角度理解和审视社会公正问题
    马俊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6. 
    摘要 ( 2072 )   PDF ( 13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当代社会矛盾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为重视和合理地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公正和公正观属于价值范畴,需要深入到价值哲学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为我们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分析制度与公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
    胡志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7-17. 
    摘要 ( 2429 )   PDF ( 12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原有的观点认为价值定义揭示了价值的先天本质或是一种共性归纳。但“价值”就是共相,价值定义中的“是”并非表达价值和谓词的同一性,而是揭示了切入价值问题的路径,提出了理解整个价值世界的价值模型,表达了研究者核心的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在广义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整个哲学的核心关切是价值问题。如果作为价值哲学起点的价值定义不过是研究者自身的核心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必要性何在呢?如何使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超越于消极意义上的个人私见?自觉的价值哲学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解释、价值批判、价值弘扬,价值批判提供了价值哲学超越单纯个人价值呼吁的可能性,是价值哲学工作的重心所在。价值批判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价值模型的批判分析。主客体需要关系说的价值模型是功利价值模型,它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理由,时代的发展也提供了超越它的价值理由,而超越的方式首先在于超越其价值模型。
    当代中国社会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
    尹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8-24. 
    摘要 ( 2019 )   PDF ( 10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方式从“人身依附关系”转向“物的依赖关系”,这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存在特性,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关系、重要价值和生活意识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全新内容。但是,根深蒂固的群体性生活文化、转型期的制度缺陷以及由自上而下的社会转型导致的理性启蒙的不足,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遭遇了巨大的困境。走出困境,一方面依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民主法治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的人本化程度;另一方面依赖个人生活的理性自觉以及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人格的形成。
    伦理学研究
    论对道德态度的测量——实证道德态度的设想
    李建华, 谢文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25-30. 
    摘要 ( 1912 )   PDF ( 11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科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因为两者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都相差甚远,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这两者不会有任何交集。实际上基于道德态度的本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可测性,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道德态度的很好的工具。关于道德态度测量的主要方式有量表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这些实证方法。并可以通过科学地设计问卷与量表问题、假通道技术,采用多项方法综合测量等方式来提高测量的信度。
    全球正义: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邹海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31-36. 
    摘要 ( 1831 )   PDF ( 13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正义具有不同的边界和层次;全球正义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石构成了正义的最高层次。全球正义的可能性存在于全球化过程价值选择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生存现状的全球化。全球正义作为一种高阶伦理、超国家伦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国家正义,是一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正义,其价值取向是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要实现战争正义、分配正义和环境正义。全球正义的实现要坚持相对主权原则、普遍人权原则和全球责任原则,需要构建一种融合东西方政治智慧的世界制度、“世界政府”,并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在推动全球正义过程中的作用。
    论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复杂关系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37-41. 
    摘要 ( 1675 )   PDF ( 12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理论和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一体两面关系、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离异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功能与价值关系。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现实关系除包含二者逻辑层面关系的内容外,还有一个特殊方面,就是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功能与价值关系要在历史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以动态的方式双重地呈现出来。
    生态环保论坛
    从“后常规科学”看环境风险治理的技治主义误区
    薛桂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42-47. 
    摘要 ( 1630 )   PDF ( 119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传统的环境风险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基于“常规科学”方法的技治主义模式,旨在以“技术统治论”寻求关于风险的确定性、真理性的科学结论。当前,科学已经进入“后常规”时代,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极大提高,原有的“常规科学”方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合理性,技治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日益显现。应充分认识“后常规科学”的特点,适当调整权威式、中心式的精英决策过程,超越技治主义误区,建构多元开放型的科学家-政府-公众联合治理模式,才能真正提高环境风险治理的实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的价值追求
    吴贤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48-54. 
    摘要 ( 1744 )   PDF ( 12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论环境法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原则
    薄晓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55-61. 
    摘要 ( 1657 )   PDF ( 1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法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原则,要求对环境要素进行综合管理与保护,并注重各环境要素分别管理之间的协调性。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建立综合性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流域和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定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在改革我国部门立法体制的前提下对现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农民生态权权利缺陷对农村生态保护的影响及立法对策
    张安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62-68. 
    摘要 ( 1528 )   PDF ( 9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赋予农民生态权可以使农民成为农村生态维护的权利主体,为农民在生态立法上争取话语权奠定制度基础。然而,生态资源的公共性导致农民生态权权益主体的权利不明晰、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引发生态权利冲突,这使得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遭遇实施困境。为了使作为抽象人权的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得以落实,在理论上应明确生态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在立法上需要具体规定作为农民生态权权能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公益诉权。
    社会治理研究
    转型期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化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69-75. 
    摘要 ( 1597 )   PDF ( 9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赋予了社会稳定风险的动态性、活跃性与复杂性。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性、预见性和法治化的基础上,突破“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化僵化”的掣肘。以完善利益诉求与协调机制为支点,强化风险源的鉴识、预警、评估和保障机制建设,编织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安全网,是确保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网络谣言刑法治理的基本立场
    陈小彪, 佘杰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76-83. 
    摘要 ( 1771 )   PDF ( 13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频繁发生的网络谣言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带来了严重损害。然而,在作为宪法权利的言论自由面前,启动刑法规制网络谣言需要以保障宪法权利言论自由为指导,避免打击民众表达内心声音的意愿。面对不同的网络谣言,刑法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限度,以落实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网络谣言本质的虚假性和网络谣言变质的真实性,需要我们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散布的消息是谣言,而网络谣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需要我们证明行为人散布的消息确为网络谣言,如此才能做到主客观相统一。
    经济学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模式研究
    周孟亮, 李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84-89. 
    摘要 ( 1516 )   PDF ( 12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从事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对实现我国普惠金融目标有重要作用,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手段不健全,直接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景。国际上存在审慎监管和非审慎监管两种模式;小额贷款公司是“只贷不存”的微型金融组织,更加适合采取非审慎监管模式,同时还应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体系,发挥行业自律监管作用。
    股票定价函数形式的比较研究
    易荣华, 孙子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90-94. 
    摘要 ( 1313 )   PDF ( 10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价格作为买卖双方最重要的信号,是市场的灵魂。股价受系统因素与非系统因素的共同复杂作用,简单地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是有失考虑的,客观上应该突破线性框架,将其视为一个非线性系统。在影响股价的因素方面,公司层面之外的如市场制度、市场环境、投资者心理、投资者喜好等都影响流通价格的形成,且作用复杂,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时变性、交互性。
    政治学研究
    多民族政治体制确立新证——基于《史记》和《汉书》天文史料的对比研究
    杨庭硕, 张文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95-100. 
    摘要 ( 1298 )   PDF ( 10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星野观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导源于“天人合一”的儒学理念。其要点是说,地上的地域空间,包括行政区划在内,必然与天上的特定星宿一一对应,也与时间的进程相匹配。由于星野观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各朝正史及各地地方志均编有“天文志”和“星野志”,以此综合揭示社会的特征,其中也必然包括各民族平等意识。因而,凭借这样的特殊史料,去认证多民族政治体制在中华大地确立的具体时代,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对《史记》和《汉书》天文史料的对比,最终可以确认,多民族政治体制在我国历史上的确立发端于西汉王朝的鼎盛时代,也就是《史记》成书的时代。
    “修正的民主政治”之政治哲学观
    魏万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01-105. 
    摘要 ( 1666 )   PDF ( 96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家社会党将“修正的民主政治”与民治主义相结合,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哲学。“修正的民主政治”实现了“效率”与“个性差别”之间的平衡,根据效率的科学以国家权力集中为核心特征,根据个性差别的科学偏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这一政治主张建立在“唯实的唯心论”哲学基础上,以唯实的唯心论解释权力与自由的关系,并将二者统一于民治主义的精神内涵上。
    文化研究
    历史记忆的影像表达——当代电影中“文革镜像”的编码机制研究
    陈伟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06-110. 
    摘要 ( 1374 )   PDF ( 11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革”给“后文革”时期电影创作提供了很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出现的关于“文革”的种种话语叙述中,创作者们将自身对“文革”复杂性不同的理解,对历史客观性的深度介入和差异编码,导致“文革镜像”的差异表达。“文革镜像”的研究首先涉及历史叙事的角度问题,主要是历史是如何出现在影像中,承担何种功能。其次是如何编码与解码。而虚构的情境观影协议早已在电影与观众之间签订。历史的真实在“文革镜像”中已经是无可企及的幻梦。影像在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平衡点,在意识形态神话和理性反思中找到合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
    抵抗与收编:“屌丝”恶搞的文化归路
    吴志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11-115. 
    摘要 ( 1962 )   PDF ( 193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沈从文研究
    沈从文笔下“女学生”形象文化透视
    杨玉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16-122. 
    摘要 ( 1996 )   PDF ( 13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女学”、“女学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能指符码之一。作为“现代性”转喻象征的“女学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指代,显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本位特色。作为“他者”形象的女学生,在其听闻传播与成论生成的形式中寓含了其异己性与欲望化特征,在抽象与矛盾描写中显示了其客体化与对象性本质。“女学生”形象在沈从文笔下作为“第三方”话语谱系,折射着乡村对都市的想象、都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来自乡村、身居都市的作家回望自我与民族来处,对国民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与反思。
    论沈从文文本中的近代湖南镜像
    侯运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1):  123-128. 
    摘要 ( 1738 )   PDF ( 11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的创作对近代湖南镜像有充分的动态描绘。社会变革带来家族镜像的变形,凸现出家族命运的变化、家族内部的分化;社会思潮则裹挟着湖南人前行,引发世风转变与心理嬗变,导致人性的变异与价值立场的错位。家族分化、世风转变等带来社会阶层的重构,促成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进而打破彼此的身份疆界,发生身份置换。凡此种种,皆是文化冲突使然。这是湖南镜像在近现代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也是最能够凸显沈从文创作特色的所在。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