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3-15
    哲学研究
    论专制主义(中)——专制起源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11. 
    摘要 ( 1892 )   PDF ( 27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适于专制政体的国民的奴性、传统习俗、思想家们的专制主义理论、功勋无比的伟大领袖以及国家和国民意志的统一之需要等等,固然是专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却唯有三者——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最高领导人是一个人”的社会结构之本性以及“最高领导人追求独掌最高权力”的人性——才是专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亦即专制之真正根源。从专制之根源及其诸多原因来看,专制在任何条件下——即使在造成专制政体的所有根源和原因都存在的条件下——都是偶然的、可能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专制是绝对偶然的,绝对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札记
    李培超, 张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2-17. 
    摘要 ( 1548 )   PDF ( 18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质。特别是通过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了道德的基础以及人类伦理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都与其现实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批判了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的错误倾向。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功能诠释
    龙柏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8-22. 
    摘要 ( 1459 )   PDF ( 119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个人交往主体性作为一种交往关系质态,具有双重的功能:在微观功能上,表现为内推个体化发展和外拓社会化发展的人本指归功能;在宏观功能上,表现为交往良序弘扬的催生剂与交往良序病变的解毒剂功能。个人交往主体性结构的失衡还会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造成人本指归功能的效能扭曲和交往良序功能的良序失效。
    法学研究
    违宪审查机制在解决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莫纪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23-34. 
    摘要 ( 1459 )   PDF ( 13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依法治国是最基本的治国理念,法律在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严格实行法治原则,必须保证法制自身的统一性。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是导致社会纠纷和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法律在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中的基础作用,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保证法律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其中,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是保证法制统一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在宪法和法律中已经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和机制的保障,违宪审查制度还没有在维护法制的统一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违宪审查机制的建设是我国当前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思考
    董亚平, 周芳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35-40. 
    摘要 ( 1520 )   PDF ( 15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直接言词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一些规定也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精神,但由于立法上、司法实践上存在贯彻执行这一原则的障碍,使得这一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成了一种摆设。因而,在我国要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必须建立证人等出庭的制度,限制书面言词证据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庭审方式的改革,强化庭审的功能。从剖析我国贯彻这一原则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我国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设想。
    论我国刑法的法律特性及其对刑法品格的塑造——以刑法法益结构为分析视角
    苏永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41-44. 
    摘要 ( 1497 )   PDF ( 11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传统刑法法益由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组成,并且刑法以保护国家法益为其最重要的任务。在这种法益结构影响下,人们往往将刑法的法律特性归结为刑法是公法,虽然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刑法是保障法的论断,但至今仍未超出刑法是公法的羁绊,这与刑法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合的。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法益除了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之外,还应当包括生态法益,而且其中个人法益具有优先性,社会法益和生态法益具有基础性,国家法益具有保障性。在这种刑法法益结构的影响下,刑法的法律特性应当归结为刑法只能是保障法,这一论断,不仅表明了刑法的法律特性,还意味着对刑法法律品格的重新塑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评析
    隆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45-48. 
    摘要 ( 1715 )   PDF ( 247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地方自治,成为清末以来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居于中国法制近代化鼎盛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其自治之法律最完备而精密。然而,真正的地方自治制度并未来得及建成。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和分析。
    历史学研究
    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
    张新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49-59. 
    摘要 ( 2090 )   PDF ( 18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 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 000万人至6 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 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动因新议
    马国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60-67. 
    摘要 ( 1726 )   PDF ( 15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清初的国内政治、国防形式以及西南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雍正朝加强对西南的治理,认为雍正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防御西南地方势力转化倒戈,策应漠西蒙古南下,以巩固清朝内陆边防之需要。
    民国合作社组织与近代乡村社会转型
    孙少柳, 孙中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68-72. 
    摘要 ( 1666 )   PDF ( 13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农村合作社组织打破了传统高利贷一统乡村的局面,促使乡村社会传统借贷关系向近代转型;合作社组织的日常运作推进了传统农事生产的变迁,给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注入了现代化因子;在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农村合作社组织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对农村传统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文化选择与生态危机
    杜薇, 尹绍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73-78. 
    摘要 ( 1653 )   PDF ( 129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相互借用、交替推进,文化人类学从生物学中引进进化论具有不完备性,为了实现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兼容,需要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基础上引进文化选择和文化选择歧化这两个概念以满足生态人类学理论分析的需要,也才能明辨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
    论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79-84. 
    摘要 ( 1754 )   PDF ( 115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地球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效地维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多样性导致资源利用的多样化,有利于分散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压力,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以正确认识族际文化辐合趋同对生态安全的负面作用,探讨族际互动的调适机制,以便从中找到优化利用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模式,实现人类的生态安全。
    论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以石灰岩山区“石漠化” 生态救治为例
    游俊, 田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85-90. 
    摘要 ( 1753 )   PDF ( 13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地方性知识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广泛概念。本文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灾变救治为例,对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在分析石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发掘利用各民族地方性知识,以完成对石漠化的灾变救治。
    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文化成因探析
    杨庭硕, 杨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91-96. 
    摘要 ( 1490 )   PDF ( 1122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末,生物污染猖獗,已经构成了生态灾变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地危及到了相关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对当代生物污染成因的探讨却见解不一。鉴于当代的生物污染肆虐并不是发生在纯粹的自然背景下,而是发生于自然与人文双重背景下。忽略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当代人文环境,显然无法澄清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真实原因。为此,本文引入了生物制衡和文化制衡两个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破解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社会原因,指出人类的当代生存方式对生物污染的肆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治理生物污染必须立足于各民族文化,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的办法才能有效地防治生物污染。
    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
    龙湘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97-100. 
    摘要 ( 23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苗族服饰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它的艺术创新过程,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经过接触、混杂、分裂、融合,按照人类造物的需要,通过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凸显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蕴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文学研究
    荒诞、反讽与存在的考证——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
    蔡志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01-107. 
    摘要 ( 1766 )   PDF ( 15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诸体相济共存与韵文文体演变
    蒋长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08-112. 
    摘要 ( 1547 )   PDF ( 12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韵文文体演变中新旧诸体的相济共存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人类自然而本能地接受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因,汉民族尊古崇圣的文化心理结构之特殊原因,矛盾同一性所构成的哲学原因,是诸体相济共存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诸体的相济共存对韵文新文体的形成与完善,旧文体的重构与复兴,乃至韵文艺术的长期积淀与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印古典“韵”论比较研究
    任先大, 田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13-116. 
    摘要 ( 1557 )   PDF ( 14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将没有外在“事实联系”的中印古典“韵”论并置在一起进行比较,其相同之处有四:一是对“韵”这个审美范畴“推尊之以为极致”;二是认为韵与味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三是对韵的内涵的理解基本相同;四是都运用比喻来言说。其歧异之处主要有二:一是各自的产生、来源不同;二是印度韵论对韵有更深层次的分类研究。
    世界乡土文学六要素论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17-122. 
    摘要 ( 1721 )   PDF ( 20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意义的乡土文学理论和创作萌芽于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诞生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世界乡土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乡土”、“乡巴佬”(文学形象)、“乡土变迁”、“乡土理性”、“乡土叙事”、“乡下人”(创作主体)六要素。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包括两个基本类型,分别是:自然和社会、乡下“小人物”和乡下“大人物”、 经济和观念、认知理性和范式理性、方言土语的运用和文体的创新、个人的因素和时代因素。这六要素十二类型涉及乡土文学创作的地域特征、人物形象特征、时代特征、思想特征、艺术特征、创作主体特征。乡土文学六要素是判断乡土文学基本范围的标尺。六要素的质量高下及其与民族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相结合的状况,也是判定其乡土文学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尺。
    交流焦虑与教堂隐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交流问题
    汤文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23-127. 
    摘要 ( 1401 )   PDF ( 10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嘈杂的声音体现出一种交流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是现代社会“祛魅”以后价值主观主义的体现,也是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物化、异化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复调小说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对话精神,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工具理性对人的物化的批判,又是对现代交流危机的突围尝试,他的小说世界,就像一个容纳许多不同声音于其中交流、交汇的教堂。
    精神的异变与心灵的救赎——俄瑞斯忒斯主题在《悲悼》三部曲中的现代性呈现
    傅守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28-132. 
    摘要 ( 2374 )   PDF ( 14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一个颇具多价性的、富有争议的文学母题,作为古希腊文化对人类命运与生存境况的特别关注,俄瑞斯忒斯主题始终内蕴着古老而又常青的生命回响和神圣启示,各个时代诸多戏剧家借助它展现和寄寓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悖谬的反抗。“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在其著名悲剧《悲悼》三部曲中,为古老的俄瑞斯忒斯主题注入了现代心理学因素,更深刻地探索到了人类灵魂的最隐秘处,从潜意识层面反映出人类精神上的存在困境,并以重塑自由意志和自愿选择受难的方式,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心灵的救赎。
    社会学研究
    侠之想像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金庸小说的社会学意义
    杨春时, 彭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33-139. 
    摘要 ( 1885 )   PDF ( 12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论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实践意向
    肖富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40-144. 
    摘要 ( 1652 )   PDF ( 13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清楚地彰显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实践意向。面对19世纪中后期法国和欧洲社会的严重危机,迪尔凯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了现代工业社会常态运行的机理和条件,发现社会危机的症结是整合社会秩序的法制和道德纽带出现了断裂。以此为基础,迪尔凯姆提出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原则性方案:国家监督下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建设。
    政治学研究
    论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刘国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45-149. 
    摘要 ( 1382 )   PDF ( 112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直十分重视,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倡导人民当家作主,确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策略。但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毛泽东也走过弯路,出现过失误。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一个政治清明、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传统政治性征——以“三顾茅庐”与《李师师外传》为参照
    张京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50-157. 
    摘要 ( 1508 )   PDF ( 12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作为政治权势中的上下级,与作为自然人的男女双方,其主动与被动,或说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臣道即妻道,国家情感即个人情感,政治情感即性别情感。处在政治关系中的个人,仍需有其情感寄托,此可称之为“政治性征”。在此意义上,《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求贤经历与《李师师外传》中道君皇帝和李师师的感情纠葛,在深层观念与故事结构上都极具相似性。
    美学研究
    体“道”悟“真”——中国古代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
    彭松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58-162. 
    摘要 ( 1376 )   PDF ( 14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古代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德生敬命的生态生命观照、灵而不主的深层生态体悟、尽性赞化的生态创造情怀、崇一贵和的生态掌握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正是这些生态审美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审美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应该吸取并加以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语言学研究
    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
    徐湘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63-166. 
    摘要 ( 1365 )   PDF ( 13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就是说话人寻求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在这一框架下对委婉语进行委婉语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
    信息与档案研究
    档案鉴定过程中的价值悖论
    蒋超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67-169. 
    摘要 ( 1435 )   PDF ( 11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对整个档案的管理、保存、开发、利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在这种鉴定的过程中,却一直隐藏着许多悖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时间悖论、主观悖论和逻辑悖论等。
    管理学研究
    独立学院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黄超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70-172. 
    摘要 ( 1157 )   PDF ( 112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独立学院要按学生的专业类别来划分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分为直接或音接成本两部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四个原则;注意要用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办法。
    高校校园交通组织刍议
    向成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173-176. 
    摘要 ( 1232 )   PDF ( 138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就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所须遵循的原则——便捷性、安全性、怡情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及主要功能区的交通组织形式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