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9-01
    哲学研究
    敞亮人的存在状态——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存在之揭秘
    刘兴章, 刘宗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6. 
    摘要 ( 1304 )   PDF ( 90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如果说《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本体论承诺,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的具体展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达到的成就表明:马克思的运思依其先有的本体论原则,直接进入到“活生生的”人的世界,并循着对人的存在的揭秘,为理解和变革这个世界制定了全新的纲要和方案,而其共产主义学说所表征的无非就是人的存在之真理。
    论“公民”概念的本质及其历史
    李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7-12. 
    摘要 ( 1691 )   PDF ( 15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内容,其本质是公民身份,即拥有权利义务的主体。它区别于人民、臣民、市民等概念。“公民”在西方经过了古希腊罗马、近代的发展,在现代又随着社会互动、国际交往和人道思想的普及等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概念不断被扩展和修正,可以说,“公民”至今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伦理学研究
    追求自由与善——冯契伦理思想初探
    陈泽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3-20. 
    摘要 ( 1227 )   PDF ( 10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智慧说”,以“转识成智”的认识过程辩证法沟通知识和智慧、科学和人生,奠定了当代道德的哲学基础;以“自由劳动”为基石,对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合理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论证;以“自觉自愿”作为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由此阐明了培养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是一种综合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积极成果,并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学说。“智慧说”在新时期我国伦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当代道德生活的启示意义,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科学的伦理学:一座道德探索的丰碑——王海明《新伦理学》思想述评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21-25. 
    摘要 ( 1119 )   PDF ( 111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家花了近四百年时间探索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及其当代发展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26-30. 
    摘要 ( 1268 )   PDF ( 144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广度、深度上的历史进展,伦理学呈现为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再到当代的生态伦理这一理论发展的逻辑阶段性,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截然分立的否定,而是一种包含吸收了前此诸阶段合理性、积极性于自身的辩证的否定。
    文学研究
    金庸、琼瑶小说的传播与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31-36. 
    摘要 ( 1353 )   PDF ( 20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金庸和琼瑶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引发了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它的勃兴与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完成了中国文学的雅俗分流,弥补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片面性,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一特殊的文学传播现象体现了文学传播的几条规律:第一,当代文学传播不是无序的,而是循着现代性的方向;第二,文学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具有互补性;第三,文学传播的现代性决定了文学必然是走向世界文学,这并不等于文学的趋同性、文学拒绝全球化。文学传播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同化,而是多元共生。
    存在的感悟:论王安忆及其90年代小说
    徐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37-43. 
    摘要 ( 1230 )   PDF ( 13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王安忆虽然已是当今中国女作家的领衔人物,但目前文艺界对她的作品的评价仍不够充分。她不仅能跻身于百年中国女性写作的最佳阵容,而且其整体创作业绩也已接近张爱玲的水准,是20世纪以降中国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她的以长篇《长恨歌》为代表的90年代以来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
    张利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44-49. 
    摘要 ( 1295 )   PDF ( 8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
    杨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50-54. 
    摘要 ( 1268 )   PDF ( 123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以是否能合乐(尤其是女乐)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主流话语外的民间表达——当代时政歌谣特质论
    田茂军, 吴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55-58. 
    摘要 ( 1422 )   PDF ( 9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时政歌谣已成为主流话语外的民间表达,已体现为身不由己的“非文学”性,它的一切文学叙事因素都异化为功利要求的表达策略。作为主流政治话语在民间的异质化表达和显现,它又是旨在谋求平等话语权的一种压抑释放途径,它对主流话语构成一种“实践意识”的消解和反抗。
    夜·雪·狂——鲁迅小说的艺术世界
    褚连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59-62. 
    摘要 ( 1255 )   PDF ( 103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人所称道,他在作品中反复摹写孤寂、阴冷的意象,并且使用复调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着重从意象世界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形式的意味。
    生态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与后现代认识论札记
    叶舒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63-67. 
    摘要 ( 1370 )   PDF ( 11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到德勒兹的他者命题,表明对全球化的“同”之负面效应的警觉。而“地方性知识”的命题则是挑战西方社会科学一元构架,保留人类智慧多样性生态的前提。
    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
    杨小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68-71. 
    摘要 ( 1365 )   PDF ( 9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积德屯村是一个随明代大规模屯田而入滇的汉族村落,在周边白族的包围下生活了几百年。作为一个区域性“少数民族”,积德屯村基于共同的族群血统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行政区划)两个认同要素,把可行性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实现了族群的认同,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政治学研究
    两种改革观的原则分歧与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
    汪亭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72-77. 
    摘要 ( 1268 )   PDF ( 9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及当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对照,以未剧变国家为何没有步剧变国家后尘作为重要的参照系,比较这两种改革观之间的根本区别,系统分析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执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彻底背离马列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
    解构和重建——多党制与中国传统政治理念
    朱学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78-81. 
    摘要 ( 1218 )   PDF ( 9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多党制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相互冲突,解构和重建,形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借鉴西方经验,又要进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现代化重建。重建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要体现对民族文化本位的理论自觉。
    管理学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成因探析
    李德祥, 陈柳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82-85. 
    摘要 ( 1273 )   PDF ( 12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阐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主要是机构活力不足、金融经济结构不对称、微观经济主体引致需求不足和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等。
    地方政府行政效绩评估原理
    彭学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86-90. 
    摘要 ( 1151 )   PDF ( 9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府效绩评估的核心是行政业绩的认定和价值估量,最终衡量指标为相对明晰的投入(成本费用支出)与相对不明晰的产出(社会直接或间接受益额)之比较。全方位的效绩评估体系包含预算上的价值判断、行政事务成本收益分析、内部效绩考核指标等,相应需要有责任追究制度并与个人或局部利益挂钩。
    历史学研究
    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尹砥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91-94. 
    摘要 ( 1497 )   PDF ( 13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孔子的大一统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代表人民愿望,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无穷生命活力的一种治平理论。它要求以先进文化为旗帜,以道德感化为力量,来团结人民而统一国家,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张居正行政思想新探
    龙兴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95-99. 
    摘要 ( 1312 )   PDF ( 106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张居正作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柄政十年,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王朝重新一振,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旷古奇才”。其之所以成功,无疑与其具有一套系统全面而敦本务实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
    继承与超越:邓演达农民问题理论研究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00-104. 
    摘要 ( 1435 )   PDF ( 9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中国有关农民的思考具有恒常意义。20世纪初,就农民问题理论之演进路向来看,邓演达是个特殊人物,但是,近年来他的理论贡献似乎被世人淡忘。从农民与革命、与土地、与武装三个核心命题来梳理他的思想历程,理析他与孙中山理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揭示邓演达之思想的轨迹和理论特点。
    法学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屈茂辉, 张怡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05-109. 
    摘要 ( 1338 )   PDF ( 8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最初制定与实施是从国有经济改革需要出发的,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WTO的加入,该制度的缺陷已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为:覆盖面窄,规模小;基金来源单一;保障功能弱等等。这些弊端制约了失业保险制度价值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对该制度予以完善。
    论司法独立与权利保障
    朱兴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10-113. 
    摘要 ( 1093 )   PDF ( 10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司法独立的目的是利用司法权更好地保障权利。权利由制度来保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保护权利是西方法治的一贯精神。权利保障和司法改革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两项艰巨任务。事实证明,司法独立作为一项手段,对权利的保护比历史上其他司法手段更具优越性。
    政治学研究
    论全球化视角下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张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14-117. 
    摘要 ( 1402 )   PDF ( 88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邓小平理论在产生、发展中的每一次重大思想或理论突破,总是伴随着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是立足于“世界历史”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分析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并经我国二十几年实践被证明为卓有成效的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21世纪,邓小平理论将继续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马湘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18-120. 
    摘要 ( 1264 )   PDF ( 120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初步探讨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及我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控等问题。
    教育学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刍议
    曹一瑜, 易刚强, 章小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21-123. 
    摘要 ( 1058 )   PDF ( 91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探讨
    卢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24-125. 
    摘要 ( 1202 )   PDF ( 8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激励机制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运行模式。
    述评
    打造学报学术特色,繁荣西部民族文化——2002年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学报学术年会述评
    白晋湘, 张登巧, 陆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3):  126-128. 
    摘要 ( 1134 )   PDF ( 81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围绕提高学报质量,提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学报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确立优势栏目、形成鲜明特色,要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为西部大开发和繁荣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二是要优化编辑业务,实现编辑学者化。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