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6-01
    哲学研究
    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
    陈望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5. 
    摘要 ( 1118 )   PDF ( 109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全球危机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生态危机;二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社会危机。中国的儒家伦理是世界上早熟的文化,它虽然不乏负面的因素,但积极面是主要的。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两大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主要是:“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讲信修睦”的用世之旨;“思患”、“通达”的抗危意识和“万世太平”的社会理想。
    论互利
    王征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6-9. 
    摘要 ( 1166 )   PDF ( 101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互利范畴的伦理学意义已经凸现。它是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经济条件,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有利、相互服务的道德规范。互利以集体主义为特定要求,既排斥损人利己,以不损人为前提,又接纳助人利他,以利他为境界。互利以为人民服务为归宿。作为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作为全体公民道德修养的时代精神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论毛泽东晚年政治行为的哲学根源——兼论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不能失衡
    朱宝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0-14. 
    摘要 ( 1263 )   PDF ( 9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毛泽东对哲学认识论作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但对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路线等唯物史观问题的本体论研究则未深入涉及。他晚年的政治行为显然与他的唯物史观的这些偏颇之处有关。
    美学研究
    劳动创造了美
    王向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5-18. 
    摘要 ( 1438 )   PDF ( 19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这个“劳动”主要是指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异化人的本质的劳动,它对人的美的创造具有消解和破坏作用,但劳动本身的规律及其创造能力,仍能使劳动者保持某种非异化,从而能在对象化的创造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因而也能创造出美来。异化劳动的消除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也是美的创造力的解放。
    隋代美学概说
    吴功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9-24. 
    摘要 ( 1239 )   PDF ( 129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隋代美学是一个未被重视和研究的领域。它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独到的地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美学反思时期。它对六朝美学加以了较为彻底的清算。隋代美学的风貌是“斫雕为朴”。其哲学基础是王通的哲学思想,具有实践理性和效用理性的性质。
    朱光潜后期美学的历史地位
    薛富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25-31. 
    摘要 ( 1283 )   PDF ( 15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朱光潜后期美学同时具有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特征,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向实践美学过渡的历史轨迹,是这一演变的中介形态,它具有哲学美学、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等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之共性,同时又在美学学科意识和审美主体论两个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学术个性。由于时代的制约,朱光潜先生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在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两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文化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进程和世界文化
    吴元迈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32-37. 
    摘要 ( 1290 )   PDF ( 13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当前文化问题的热烈探讨和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关于文化进程和世界文化的论述,仍然没有失去其重要意义。他们始终把文化生产置于人们生产活动的整体之中,并且具体地和历史地考察了人类各个时代的物质生活进程如何制约着文化生活的进程,从而提出文化进程的三个基本阶段或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交织、作为文化的文化生产、“世界文化”的形成。“世界文化”并非永远存在,而是现代大工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同“世界市场”、“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紧密相连。世界文化不是非民族的,不可能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消亡来实现,也不可能凌驾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相反,它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晌和相互挑战的漫长历史进程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
    萧君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38-41. 
    摘要 ( 1184 )   PDF ( 9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横向看,文化由物质文化、物质性人口文化、精神文化(含精神性人口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从纵向看,文化则是有着七个层次的系统。
    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
    吴晓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42-45. 
    摘要 ( 1117 )   PDF ( 11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20世纪的世界领袖,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及人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创见。将这些创见置于20世纪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仍可见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深远的前瞻性。
     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
    姚鹤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46-49. 
    摘要 ( 1292 )   PDF ( 10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其中包括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深刻影响。但当前的文化研究,既有别于过去的整体性研究,也有别于当今西方的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总体性、批判性和审美性原则应当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的文化研究时的指导性参照坐标。
    文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学衡派
    俞兆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50-56. 
    摘要 ( 1447 )   PDF ( 12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五四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必然,亦为现代性的正向趋势;但它淹没了人文精神,即学衡派所揭示的以“物质之律”代替“人事之律”,也呈示出现代性的负向趋势。学衡派批判科学主义、回归传统文化;批评科学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反对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我们不能仅从对历史前进的反动这一视点予以裁断,在另一维度上,它实质上也是对现代性的负面因素的反思与调整。
    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实体”
    彭兆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57-63. 
    摘要 ( 1348 )   PDF ( 14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边界”的范例,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毕竟文学与人类学在知识谱系范畴属于不同的学科,二者走到一起的学理背景和操控功能等也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和质疑。以仪式理论为例,就文学人类学叙事中的形式等物化体征进行分析,试图在学理上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一些铺垫工作。
    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陈建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64-68. 
    摘要 ( 1370 )   PDF ( 14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近百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学从资料采录到理论研究都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但至今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学整体格局的归纳。从整体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外显符号的各民族民间文学,具有发生学上的多源共生、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和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三大特点。
    陶渊明与江东地域文化之关系
    杨合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69-73. 
    摘要 ( 1264 )   PDF ( 9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陶渊明生活的江州寻阳,地处荆扬二州之间,既是历史上荆楚、吴越两文化圈的交汇点,又是当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一个中心。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际,正是江东地域文化个性的形成时期,流行之玄学与旧有之儒学相激相荡,对他的思想、创作以及生活道路有着深刻影响。
    “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 ——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
    陈定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74-76. 
    摘要 ( 1615 )   PDF ( 8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又要尽力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把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既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超越市场,我们认为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辩证统一起来的。
    艺术学研究
    从湘西民歌看衬词在音乐中的表现性
    张淑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77-79. 
    摘要 ( 1725 )   PDF ( 113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艺术发声学角度,分析了湘西民歌和以之以题材而创作的优秀歌曲中的衬词。认为衬词既是一声音符号,更是一个情感符号,不同衬词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存在显著差异。衬词在音乐旋律中出现,可造成色彩的对比,强化音乐层次的立体感;衬词与节奏的配合,装点着起伏的旋律线条,将音乐情景化、生活化。
    民族学研究
    80年代以来台湾“本土化”政策评析
    周聿峨, 代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80-84. 
    摘要 ( 1703 )   PDF ( 14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20世纪80年代末李登辉主政台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台湾的“本土化”、“台湾化”政策,鼓吹所谓的“台湾意识”和“台湾精神”,标榜“新台湾人主义”,妄图以此在心灵上改造台湾人民,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的认同,由此实现所谓的“去中国化”,谋求台湾的独立地位。无疑,这种“去中国化”的台湾“本土化”行径将严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清代苗官制对苗族神判权威性合成之影响
    吕养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85-88. 
    摘要 ( 1471 )   PDF ( 13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苗疆尊神白帝天王的神判权威性合成要素之一为苗民与日俱增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乾嘉苗民起义逼令清廷改施“以苗治苗”之策及设置苗官制。苗官对苗族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蕴酿并激活了苗民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的新情状,促成了神判权威性的认定。
    管理学研究
    群众路线、双向通信与民主管理
    许胜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89-92. 
    摘要 ( 1369 )   PDF ( 7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方法论、维纳的双向通信理论与现代民主管理模式,具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的思想与维纳的理论在现代民主管理中实现了紧密、有效的结合。但是,维纳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思想,管理思想的创新者们也没有注意到维纳科学理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之间的结合点。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
    高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93-96. 
    摘要 ( 1544 )   PDF ( 12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有企业人才严重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发展的瓶颈。国有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认识到人力资本是国有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领导机制、用人机制、评价分配机制,把提高人的能力视为一项投资,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品质。
    入世后湘西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成红巧, 龙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97-99. 
    摘要 ( 13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就入世后湘西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了一初步探讨。
    内容产业:21世纪信息产业新的生长点
    赵奇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00-102. 
    摘要 ( 1148 )   PDF ( 9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结合我国目前技术产业发展的单一性和传媒业的相对垄断性,以及信息用户对信息和技术需求的高度融合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核心必将是内容产业。
    法学研究
    论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
    吴传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03-106. 
    摘要 ( 1353 )   PDF ( 10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尽管权威的形式各异,人类社会权威类型不外乎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两种权威类型均为一定社会所必需,均具有外在强制性,但其性质、品质以及生成方式不同。中国社会实现个人权威向法律权威的转换,必须考虑中国传统和现实的障碍性因素。
    论习惯解释规则在合同履行中的适用
    万学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07-109. 
    摘要 ( 995 )   PDF ( 116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把生活中的交易习惯从立法上加以规定,便于合同正确适当履行。因此研究习惯解释规则,准确适用交易习惯,在司法实践中意义重大。从习惯解释的概念,习惯解释适用的条件等方面论述了习惯解释规则在合同履行中的适用。
    语言学研究
    古文英译中的转换
    彭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10-113. 
    摘要 ( 1130 )   PDF ( 186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探讨了古文英译的翻译技巧,内容包括词类、成分、语态、正反等的转换。
    《诗经今注》校勘订误
    刘精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14-116. 
    摘要 ( 1244 )   PDF ( 9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订正了高亨《诗经今注》在校勘上存在的诸多阙失。
    英语专业阅读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欧阳海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17-119. 
    摘要 ( 1274 )   PDF ( 9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交际教学法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交际能力。
    教育学研究
    “三个代表”与高校建设
    张和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20-123. 
    摘要 ( 918 )   PDF ( 79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高校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高校落实“三个代表”就是要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职能;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实现高校先进文化的影响和传播职能;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加强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肖廷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24-126. 
    摘要 ( 1159 )   PDF ( 88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加强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在组织、业务和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稳定、高效和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
    书评
    非澹泊无以明志——读《陶渊明三论》
    吴泽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3(2):  127-128. 
    摘要 ( 1123 )   PDF ( 80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