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哲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抱朴子内篇》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道儒思想的会通
    邓辉,龙泽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4.007
    4. 可名非常名:论钱锺书的名实观
    刘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2.015
    5. 湖湘学派对佛学的批判和吸收
    陈代湘,蒋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4.010
    6. 《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意义探析
    赵明,向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4.011
    7. 试论我国现当代社会中个体道德实践的选择性行善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4.012
    8. 论工匠精神对异化劳动的克服
    张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4.013
    9. 从“孔颜之乐”看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
    张彭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3.002
    10. 毛泽东与现代性:一个基于文献基础的理论考察
    张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3.003
    11.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上之维
    王向清,谢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2.008
    12. 君子如水:东坡西湖的思想始基
    杨兴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2.009
    13.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的两个步骤和三条道路
    朱耀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4.008
    14. 道德认同论纲
    刘仁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4.009
    15. 不可知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闫顺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3.009
    16. 中国现代思想史解释模式与革命史观的变迁
    魏万磊,刘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3.010
    17. 抽象人权的具体化
    龚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 (1): 19-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1.003
    摘要2415)      PDF(pc) (477KB)(972)    收藏

    人权概念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思想史上,首先是在17、18世纪的思想家那里,以自然权利的概念出现。人权概念在20世纪重新得到重视。然而,不论是以自然权利还是以现代人的权利概念出现的人权概念,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权概念。宣布这样一种人权概念,并非意味着人们就得到了它的保护。抽象人权概念只有具体化,才能落实到现代生活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遭受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这也反映了人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世纪的实践和教训表明,要享有这样一种人权,必须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权或公民身份为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兴”与“象”:从《诗经》到《周易》
    启良, 尹江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 (1): 25-3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1.004
    摘要2020)      PDF(pc) (685KB)(1094)    收藏
    “兴”是《诗经》的灵魂,“象”是《周易》的内核。“兴”反映的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根本方式,“象”标志着主体自觉的意义生成机制。从《诗经》到《周易》体现的是“兴”思维到“象”思维的发展。“兴”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无性的,而“象”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有性的。“兴”与“象”有着“体感”与“观思”的不同。“兴”并非凌驾于“象”之上。“兴”有其缺陷,即主体蒙昧性;“象”有其优点,即主体自觉性。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论”是对“兴”的超越性复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康有为视界中的陆九渊
    魏义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 (1): 32-3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1.005
    摘要1598)      PDF(pc) (605KB)(1033)    收藏
    康有为早年尊崇朱熹,后来转向陆王。他认为,陆九渊传孟子之学,作为孟子心学的传承人,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并对陆九渊心学的内容、陆学与宋学的关系、陆九渊及陆学在宋学中的地位等诸多问题予以厘清和思考。康有为对陆九渊的解读、评价不仅与他的心路历程和哲学意趣相契合,而且浓缩着对朱陆关系以及整个“宋明学”的态度和评价。正因为如此,康有为的陆学观既提供了一种解读陆九渊思想的样式,又提供了一面呈现康有为心路历程和哲学理念的镜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当代含义
    陈新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6): 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6.001
    摘要2370)      PDF(pc) (483KB)(675)    收藏
    人的发展在实现过程中会呈现出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解决制约人的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排除人的发展的现实障碍,就是推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发展,既要直面并致力于消除前现代问题给人的发展造成的障碍,彻底去除人的依赖关系,又要直面并致力于消除现代性问题给人的发展造成的障碍,合理地管控物的依赖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实现中国梦的双重伦理机制
    王建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6): 8-1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6.002
    摘要2583)      PDF(pc) (499KB)(690)    收藏
    作为近代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伟大理想和善的伦理行动,“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性概念。它既是一种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代伦理精神,也是一项中国人民实现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当代社会,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行动的理论构想,蕴含了社会善治和个体道德完善双重努力的伦理学涵义。“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与合理安排,为之提供必要的制度伦理保障;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每一个体德性品质的提升与完善,并为之提供必要的道德支持。“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的伟大伦理行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统一性问题的生存论解释
    朱耀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5):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5.001
    摘要2213)      PDF(pc) (584KB)(1007)    收藏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重新发现政府:政治哲学的人学考察
    李武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5): 10-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5.002
    摘要1865)      PDF(pc) (539KB)(790)    收藏
    自然权利理论、人性假设逻辑和有限理性理念,共同构成政治哲学的人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奠基于个人权利至上、权利让渡和有限政府三大递进原则,最终证成了“以权力制衡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祛恶路径。基于人性善恶二重性在公共权力上的增殖发用,我们获得了政治哲学之道德判断基础;但无论哪种道德基础,其单向度发酵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都是不自足和不完善的。对人类认知能力和智性范围的断限,创制出与无限理性理论和全能政府实践截然相反的有限理性认识论与有限政府运作模式。无论如何,在现实条件与现有框架下述论政治合法性问题乃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须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基本法度标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金岳霖的知识概念及相关比较
    崔治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4): 20-3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4.003
    摘要1936)      PDF(pc) (585KB)(857)    收藏
    金岳霖没有直接回答何谓知识,但揭示了知识事实是关系事实,知识等同于真命题。他立足于常识,肯定知识之有,回答了知识的可能问题和知识的限制问题,但又明确指出他的知识论不涉及这两个问题。当代知识论学家在普遍接受柏拉图知识概念的同时,通过回应盖蒂尔挑战来完善传统的知识概念。为此,他们提出了无假信念条件、挫败条件、可靠性理论、结论性理由以及因果理论等方案。但是,这些方案无法弥补传统知识概念的不足和缺陷。金岳霖的知识概念与当代知识论中的知识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后者主要表现为金岳霖和当代知识论学家对知识有无明确的定义、知识的构成要素、怀疑论的挑战、知识概念的分析方法等方面持有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
    崔淑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4): 31-3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4.004
    摘要1969)      PDF(pc) (502KB)(1321)    收藏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黑格尔历史哲学从三个方面不断地遭到解构。首先是意志哲学对理性的反叛,意志取代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理性;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客观主义及科学方法成为讨论历史认识问题的主要方法;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历史叙事的“诗学”成为研讨的中心问题。然而三大解构再次证明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研究论纲
    王雨辰, 杨松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1
    摘要1240)      PDF(pc) (596KB)(1005)    收藏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这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远离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
    孙浩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10-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02
    摘要1470)      PDF(pc) (555KB)(1059)    收藏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论康德哲学中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
    潘中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6): 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6.001
    摘要1999)      PDF(pc) (490KB)(1895)    收藏
    道德法则必须具备绝对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这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前提预设,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观点。由于坚持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幸福论的伦理学就被排除,自由这一理念作为理性的事实得到了证实。但是,是否有这样的法则存在,以及这样的法则是否具有实践意义,围绕这些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研究表明:康德预设了意志自由和目的王国,也就预设了道德法则的普遍必然性。而对于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的意识,又反过来验证了自由的实在性。作为行为准则道德性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康德的道德法则既强调了理性的优先性,又保留了经验的开放性,为道德实践行为的创造性、乃至于为哲学自身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先验现象学的动机引发及其哲学观念
    李云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6): 8-1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6.002
    摘要1448)      PDF(pc) (462KB)(1033)    收藏
    怀疑论构成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研究的重要的引发动机。通过现象学还原的实行,现象学从根本上超越了自然态度,实现了向先验主体性的回溯,并在其中考察一切客观性的根源。藉此胡塞尔就以现象学的先验主观主义克服了怀疑论的主观主义,同时也终结了整个近代哲学中先验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最终,通过进一步对先验意识领域实行本质还原,先验现象学作为一门关于先验意识的普遍本质科学而确立自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严复晚年回观传统文化问题再探讨
    李永春, 雒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6): 15-2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6.003
    摘要1214)      PDF(pc) (591KB)(1152)    收藏
    受中外大变局的影响,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回观。他主张用西方文化的“新式机器”去“发掘淘炼”中国传统文化,使“四书五经”发出新的生机,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使孔孟之道具有现代意义。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观,符合传统文化释放规律和个人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说他晚年尽弃西学、复古倒退,于情于理都是不妥当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论阿兰.巴迪欧的主体观
    艾士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4): 71-7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4.011
    摘要1314)      PDF(pc) (472KB)(1423)    收藏
    巴迪欧认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传统的主体范式,唯物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唯心范式则将主体与身体分开。前者执著于生命中的死亡体验,是世俗性的“享受”;后者注重死亡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为宗教般的“牺牲”,但二者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巴迪欧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它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中,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并忠诚于事件。在新的主体范式中,主体与身体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本源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意蕴
    石文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4): 77-8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4.012
    摘要1272)      PDF(pc) (466KB)(939)    收藏
    历史唯物主义终结了西方理论哲学传统,从哲学转向本真意义来看,它的革命性在于转换了存在问题的追问的方式,即将存在的总体追问从思想观念领域转换到了生产生活的历史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论是抽象的概念体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都是与人类生活的本真意义相异化的;它所包含的一切追问与批判都在于呈现一个人类存在意义得以自由绽放的本真历史境域。正是在彻底转向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意蕴。在现象学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多重哲学特质及其内在统一性也能得到明晰的规定。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关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论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关系
    袁建新, 银智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1-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01
    摘要1492)      PDF(pc) (422KB)(1004)    收藏
    康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讲座”中阐明了“自然”一词包含的自然对象和本性的双重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证明第二步,尽管未解决显象与范畴的“异种难题”,但康德对“范畴如何给视为一切显象的总和的自然先天地规定规律”之谜的解决,证明了认知的自然的规律出自人类本性,克服了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事实和价值的二元对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社会系统的异化与精神苦恼的发生机制
    王艳华, 刘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7-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02
    摘要1336)      PDF(pc) (529KB)(962)    收藏
    现代精神的苦恼源于自我意识的分裂及其与他者意识的对立。那个外化的自我意识沉沦于世并以物化意识和理性意识的姿态同人相疏离。社会系统是自我意识寻求外部确证的产物,但它却作为一种外在性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片面发展催生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情感淡漠、虚无主义等现代性病症,造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面异化。“返乡”的自我意识必须摒弃物化和对立化的思维模式,在实现内部确认与外部确认相统一的同时,构建物质与精神、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从价值哲学角度理解和审视社会公正问题
    马俊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1-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1
    摘要1982)      PDF(pc) (444KB)(1329)    收藏
    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当代社会矛盾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为重视和合理地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公正和公正观属于价值范畴,需要深入到价值哲学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为我们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分析制度与公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从价值解释到价值批判——价值哲学的性质及其路径反思
    胡志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7-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2
    摘要2320)      PDF(pc) (653KB)(1092)    收藏
    原有的观点认为价值定义揭示了价值的先天本质或是一种共性归纳。但“价值”就是共相,价值定义中的“是”并非表达价值和谓词的同一性,而是揭示了切入价值问题的路径,提出了理解整个价值世界的价值模型,表达了研究者核心的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在广义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整个哲学的核心关切是价值问题。如果作为价值哲学起点的价值定义不过是研究者自身的核心价值关切和价值立场,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必要性何在呢?如何使价值哲学以及整个哲学超越于消极意义上的个人私见?自觉的价值哲学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解释、价值批判、价值弘扬,价值批判提供了价值哲学超越单纯个人价值呼吁的可能性,是价值哲学工作的重心所在。价值批判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价值模型的批判分析。主客体需要关系说的价值模型是功利价值模型,它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理由,时代的发展也提供了超越它的价值理由,而超越的方式首先在于超越其价值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当代中国社会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
    尹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18-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3
    摘要1936)      PDF(pc) (492KB)(962)    收藏
    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方式从“人身依附关系”转向“物的依赖关系”,这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存在特性,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关系、重要价值和生活意识等三个方面形成了全新内容。但是,根深蒂固的群体性生活文化、转型期的制度缺陷以及由自上而下的社会转型导致的理性启蒙的不足,使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遭遇了巨大的困境。走出困境,一方面依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民主法治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的人本化程度;另一方面依赖个人生活的理性自觉以及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论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
    王征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5): 46-5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5.007
    摘要1752)      PDF(pc) (691KB)(1213)    收藏
    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以其三维属性为背景。文化价值的三维属性,是指人们正面对着文化发展的三大矛盾,即在历时性上表现为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在共时性上表现为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在现时性上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在协调这三大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整合。由于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价值整合是创造性的文化运作过程,需要探讨文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包括价值整合方法、辩证整合方法、社会整合方法,以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当人们运用了三维整合方法之后,便会发现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也是个三维的实践过程,即以内源价值选择为实践目标、以多元价值整合为实践手段、以价值体系重构为实践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存在论视域下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困境
    聂海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5): 59-6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5.008
    摘要1818)      PDF(pc) (454KB)(1281)    收藏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洞察哲学存在论疑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有存在论架构的颠覆,力图先验地赋予为柏拉图主义所摒弃和撇除掉的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在实施这一“先验转向“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和困境集中到了“主观演绎”部分,导致康德最终无法真正冲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藩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关于形而上学的几点省思
    闫顺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41-4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06
    摘要2036)      PDF(pc) (603KB)(1649)    收藏
    现代西方哲学在“拒斥形而上学”的致思下一再发出“形而上学终结”的死亡通知单,然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精神的不死之鸟其冲动有增无减。它被“反叛”的重要启示在于形而上学只有在超验思想之域才是合法有效的。形而上学具有不可缺省的思想价值,昭示着自由、批判和超越的纯洁精神。思想是其本性,真正符合思想本性的思维方式则是辩证法。在一个“不思不想”的物化氛围中更需要一种纯粹的理论态度及其坚韧的形而上学姿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