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哲学研究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 黄玉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6. 
    摘要 ( 1776 )   PDF ( 12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生存方式的哲学界定
    杨振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7-12. 
    摘要 ( 1890 )   PDF ( 13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根据”、“意义”及其统一,是理解何谓生存的三个视角。透过这些视角,生存方式可以做如下界定:生存方式就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存背景下,依照特定生存“根据”而存在,并通过多种生存实践来实现生活“意义”、彰显生存价值的方式。其实质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矛盾的解决方式。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主要有权力化生存、物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这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都有其特征和表象。
    伦理学研究
    分配正义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检讨
    毛勒堂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3-18. 
    摘要 ( 1691 )   PDF ( 11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当前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着力强调,是基于社会问题激荡的存在现实。尽管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利益分配不公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失衡是引发我国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缘由。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化解社会问题的实践中,需要自觉持有分配正义的价值视野,践行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实现利益公平,从而形成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存在关系。
    环境问题中的价值选择与利益驱动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9-23. 
    摘要 ( 1848 )   PDF ( 12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伦理学面临应用困境,在环境伦理-政治博弈与现实环境问题中难以实现其话语影响与价值主张。在环境危机的生产与治理过程中,价值-利益相关各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选择与利益冲突;了解这些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利益相关者关系及其动态博弈,既是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客观基础,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依赖,它启示我们应谨慎对待环境激进主义与生态乌托邦,实事求是地制定环境危机治理与防范的重点领域与公共政策。
    政治学研究
    欧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陈延斌, 牛绍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24-29. 
    摘要 ( 2016 )   PDF ( 49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之所以卓有成效,主要得益于执政党的鼎力倡行和非政府组织的助推,宗教教化和大众媒体传布,国民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渗透及法治的保障。这启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注重发挥党的倡行力,强化各级政府的文化主导力,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和规范大众传媒,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国民教育,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并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村级民主发展次序的反思
    卢正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30-34. 
    摘要 ( 1616 )   PDF ( 11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中国村级民主主要是一种选举民主,但在相关制度建设未跟上的情况下,村级选举民主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贿选、家族势力参与等情况,从而使选举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引发乡村社会的分裂。应此,在发展中国基层民主过程中,法治民主应优先于选举民主,因为只有法治民主才能真正制约乡村公共权力,保障村民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
    法学研究
    私法中身份的社会化变迁——兼论农民身份利益的实现
    张力, 郑志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35-45. 
    摘要 ( 1744 )   PDF ( 13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遗嘱继承制度的价值悖论——兼论我国《继承法》遗嘱自由的合理定位
    李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46-52. 
    摘要 ( 1757 )   PDF ( 13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遗嘱继承制度隐含着四个价值悖论:遗嘱自由与公平的悖论;遗嘱自由与效率的悖论;遗嘱自由与秩序的悖论;遗嘱公平与效率的悖论。实现遗嘱继承价值间的平衡,从悖论的境况中解脱出来,是近现代世界各国遗嘱法的理性选择。我国《继承法》也应顺应世界遗嘱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继承文化的实际,对遗嘱自由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即将遗嘱自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构建遗嘱自由、公平、效率、秩序价值间的平衡机制。
    管理学研究
    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
    冯晓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53-57. 
    摘要 ( 1790 )   PDF ( 13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科技创新体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等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促进我国技术创新,适应技术创新的开展,我国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尤其是建立激发企业创新热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及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
    生态效率与生态福利制约下商品生产与生态生产的协调发展
    李济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58-63. 
    摘要 ( 1492 )   PDF ( 12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总生产是商品生产和生态生产的统一,社会总生产速度应是商品(或产品,即货物和劳务)生产速度与生态生产速度、生态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归根到底应取决于商品生产的生态成本增比、生态生产决定的生态财富增比和生态效率增比三个因素。两种生产平衡协调的目的和标准是社会总福利最大化。要科学界定生态生产、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等概念。要把握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生态的均衡条件,社会生态可接受阈值,当前生态不平衡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生态约束条件,生态文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生态制约下商品经济最佳发展速度的基本均衡条件。
    历史学研究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述论
    朱发建, 李婷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64-69. 
    摘要 ( 1953 )   PDF ( 14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的行程,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40年代《思想与时代》杂志对新人文主义的传播,在中、西人文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史学界力图矫正“科学化”之弊端,从“科学”与“人文”兼重的史学观,到逐渐萌生出“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提倡义理与考据并重、科学“实证”与人文“虚会”方法结合、主体与客体交融互渗、知识追求与价值意义兼顾的治史新趋向,使中国史学走上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之路。
    1949年以来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的发展及经验
    段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70-76. 
    摘要 ( 1700 )   PDF ( 12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理论,包括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等。它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敌我分析法,以明确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里,哪些是必须依靠和团结的力量,哪些是必须孤立和打到的力量。1949年以来,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发展历经各个历史时期,既取得巨大成绩,也出现过严重错误。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正确结合,是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前提;科学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敌我分析法,是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关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是检验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最主要标准。
    传播学研究
    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优化路径
    刘雪明, 沈志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77-83. 
    摘要 ( 1747 )   PDF ( 11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政策传播机制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要素之间传递、交流和共享政策信息的互动方式及其行为过程。优化公共政策传播机制,需要从硬件修复和软件优化两个方面着手:在硬件修复上,要重视“政策信息服务人”的塑造,加强政策信息的编排,实现媒介力量的整合,强化理性受众的培养;在软件优化上,要全方位完善政策传播制度,重启政策传播的互动模式,重构政府—媒介—受众之间的关系,注重政策传播效果的评价。
    合法性转型与当代中国传媒的新使命
    阳海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84-89. 
    摘要 ( 1739 )   PDF ( 12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政府统治正当性的认同。在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是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将社会主义唱“好” 和将资本主义批“坏”成为传媒的根本使命。改革开放后,政府以政治绩效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市场经济催生了国人的求富欲望与权利意识,传媒必须以满足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作为新的历史使命。政治绩效合法性虽为公民权利意识找到了立足根基,并为传媒转型提供了历史动力,但这种合法性对经济绩效过分依赖,未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因而成为阻碍传媒承担其新使命的关键因素。只有进行第二次合法性转型,走向法理型权威,将政府之权威奠定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中国传媒才能真正实现其新使命,以回应时代需求。
    文学研究
    表征/反表征:女性主义批评的发生
    傅美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90-95. 
    摘要 ( 1809 )   PDF ( 12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后现代语境下,符号与真实的关系受到普遍质疑,女性主义者愈来愈清晰地意识到妇女正处于错误表征的丛林之中。在《女权辩护》中,妇女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反表征之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则看到了妇女自我表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妇女深陷表征/反表征的迷宫之中。在《第二性》与《性的政治》中,明确提出了妇女自我表征的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从发生学意义上考察女性主义批评,表征/反表征可以被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逻辑起点。
    主体间性文论视野中的作者理论
    刘连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96-100. 
    摘要 ( 1667 )   PDF ( 12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现代作者理论批判了主体性的作者,从而否定了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权威,但它自身却未能从这种主体性作者理论中完全解脱出来。实际上,作者对作品解释权威的丧失并不是由于文本的游戏和读者的狂欢,而是作者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融化成了流动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作者通过自我对话超越其现实存在,走向理想存在,并在作品中留下这一对话的记录,因而作品正是这一对话的展开,它召唤着读者也参与到这一对话中来,并在这一对话中超越自我。
    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
    汪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01-105. 
    摘要 ( 1640 )   PDF ( 16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借用地理空间的形式,展现文学完整的风貌。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地域文学研究到动态的文化地理研究。空间是文化地理学的关键词,从文学空间的视境下重新阐释与领悟文学的内在意义,对于超越当前的文学研究,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新型文学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
    黄龙光, 玉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06-110. 
    摘要 ( 2662 )   PDF ( 1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艺术学研究
    论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以武陵山地区秀山花灯为例
    崔鸿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11-116. 
    摘要 ( 2392 )   PDF ( 11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间艺术的完整性作为遗产的核心概念,是衡量遗产保护价值的标尺,也是遗产保护的依据。其完整性不是整体性,只是呈现整体性的部分特征,不能整体反映实体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它也不是实体,只是为建立完全描述客观事实而构建的一种动态趋势,可以充分地反映无形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完整性只能从整体性结构特征中体现。民间艺术的整体性构建体现在研究的视角与完整性的论述过程之中。
    教育学研究
    高校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构建
    王创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17-123. 
    摘要 ( 1693 )   PDF ( 13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高校主要面临政治类、突出事件类、权利类、安全类及特殊人群类等五类稳定风险,因此,应围绕这五类稳定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识别高校中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实现高校稳定风险“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不稳定因素,防范与化解矛盾,实现高校维稳工作思路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李嘉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24-128. 
    摘要 ( 1829 )   PDF ( 12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大学生中开展幸福观教育,应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自我幸福是与祖国命运、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勤奋学习,踏实肯干,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珍惜当下,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