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沈从文研究
    《边城》的民族伦理与性别叙事
    杨玉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5. 
    摘要 ( 2013 )   PDF ( 10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边城》在重塑中国形象时其叙事基点是张扬民族伦理;民族伦理表述框定着文本的性别叙事:失衡的自然性别设置、抽空与变形的社会性别意涵、诗性叙述背后的传统性别文化逻辑、女主人公的“失语”与“假借”、一潜一显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与民族历史文化命运表里互衬的结构等,形成了特殊的民族社会性别形象;在女性及“边城”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寄予了作者关于民族和自我的想象,隐含着“内部东方主义”的文化逻辑。
    论沈从文的边地军人想象与民国筸军文化的关系
    罗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6-13. 
    摘要 ( 1972 )   PDF ( 13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湘西地域文化对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还来自于民国湘西政治、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历史人文环境。他的军人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民国湘西的筸军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民国筸军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尚武传统、游侠传统以及游民色彩在沈从文对边地军人的想象中都有所反映。民国筸军文化使沈从文获得了第一个社会身份——军人,继而获得了审美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最后促他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独有的个人化思考。
    论沈从文的民族志书写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4-22. 
    摘要 ( 1953 )   PDF ( 13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
    任晓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23-27. 
    摘要 ( 1907 )   PDF ( 12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上海租界寄居生活的生命体验刺激了沈从文,使他体会到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处处感受租界殖民话语的凌辱。这种“生命体验”,对沈从文的心理乃至其乡土小说写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于北京时期通过乡土小说的写作实现完成的对自我苗族族群族属身份认同的立场得到了强化,他开始理性正视自己已经“重新发现”了的“本质身份”,将苗族血统族属身份的“隐蔽历史”去蔽还原,端正并将自己苗族身份的族群本位立场推向历史前台,以关于苗族的历史记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傩事信仰活动,婚恋中的民间歌谣、狩猎、龙舟、放蛊、行巫、落洞等民俗文化作为书写的中心,以苗族族群民众所具有的淳良朴素德行品性作为对“民族”文化重造的思考,塑造民族“想象共同体”集体记忆的“认知物”,进而完成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国家的想象性建构认同。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与三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
    张鑫, 李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28-33. 
    摘要 ( 1747 )   PDF ( 13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应当还原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真实面目和历史地位。
    《凤子》中反讽的各个侧面(下)
    焦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34-42. 
    摘要 ( 1655 )   PDF ( 10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凤子》中,沈从文破除了归隐的基础、文化预设、物质可能和终极目的,涉及的是归隐的不可能性。沈从文以反讽为特色的隐士的归隐应当被理解为哲学和神秘意义上的归隐。沈从文的所有思考经过了反讽的筛选都被改头换面了,反讽性的超脱,相对于严肃的彻底超脱只是局部的。另外,这是一种双重的超脱:一方面,作者虽不乏公民与政治意识,但这却不成为一种崇拜;另一方面,生命的张力和对知识的相对化阻止了向神秘主义的转变。沈从文的人物并不逃避,他们生活在现实中。从根本上,沈从文将一个以极端化为特色的时代加以相对化。
    伦理学研究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自制”的思想
    张传有, 周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43-48. 
    摘要 ( 2183 )   PDF ( 16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与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以对苏格拉底无人不自制观点的回应为主线,主要论及自制与知识、自制与不能自制、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之间的联系。理清自制的性质与定义后可见,自制是一种依靠理智使其自身不适当欲望遵循逻各斯的好品质,它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在好的城邦中生活得好。
    仁者不忧:美德伦理视野中的儒学问题
    李义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49-54. 
    摘要 ( 1837 )   PDF ( 1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借助美德伦理的基本框架,反观儒家“仁者不忧”命题的内涵,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行为者形象及其道德心理状况。梳理思想史上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非仁者之忧”、“仁者之不忧”、“仁者之忧”的逐层分析,认为仁者不忧是建立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和宏大的生活意义之上,同时,这又不可避免地使仁者面临崇高境界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张力。针对“仁者不忧”及其相关命题的讨论,既可以印证儒学思想所具备的某些美德论特征,又可以为当代美德伦理增添中国传统的阐释资源。
    儒家的礼、“自我”与德性完善
    刘慧敏, 刘余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55-61. 
    摘要 ( 1979 )   PDF ( 11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儒家的自我既是“礼”的遵循者、又是“礼”的制定者。借用康德伦理学的术语,儒家的自我是 “为自己立法”的。然而,由于康德否认了人有“智的直觉”,人 “为自己立法”这一理念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并未得以实现。而儒家学者通过承认人心是无限心并具备理解天道的潜能,从而使人“为自己立法”成为现实。因此,尊重自我就表现为人动态地、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德性的过程。这一特点也把儒家的“自我”既与自由主义中的“自我” 、也与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区别开来。
    历史学研究
    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
    邓辉, 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62-70. 
    摘要 ( 2059 )   PDF ( 12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确立、发展与问题
    李秀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71-77. 
    摘要 ( 2094 )   PDF ( 13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开国元勋设计了总统选举人团制度。但这一制度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实践不久便引发了1800年选举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第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应运而生。此后两百多年,选举人团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宪法中的规定与选举现实开始出现矛盾,彻底废除这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国会至今未对选举人团制度做第二次修订。
    管理学研究
    论公务用车管理的组织模式选择——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视角
    谢来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78-86. 
    摘要 ( 1716 )   PDF ( 13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不同种类公务用车因其工作任务性质和环境等差异,交易的不确定性、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等交易因素明显不同。根据公务用车的交易因素差异,公务用车管理应综合采用科层组织、网络组织和市场组织三种基本形式;根据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以及消费主体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公务用车投资管理可采用政府投入政府管理的行政模式、政府投入民间管理的社会模式、民间投入民间管理的市场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三种组织形式与三种投资管理模式的契合将形成公务用车管理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公共管理学科对繁文缛节研究的综述
    马亮, 孙晓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87-95. 
    摘要 ( 2342 )   PDF ( 16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繁文缛节指对组织绩效有害的冗余行政规则、规章和程序。繁文缛节是一种“官僚病”,对公共组织绩效危害较大,并在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繁文缛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述了繁文缛节的概念与测量、影响因素与作用后果,并明确了未来繁文缛节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议程。
    社会学研究
    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中国经验研究
    孙浩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96-103. 
    摘要 ( 1984 )   PDF ( 12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之间基于平等、交流、互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彼此依赖关系和可持续性结构。宗教和谐包括情境的和谐、资源的和谐、结构的和谐与行动的和谐,其过程模式可以概括为“相遇-聚合-扩散-互补”。宗教和谐共处状态的实现,需要信仰政策上的相扶,信仰理性上的相通,信仰伦理上的相合,信仰身份上的相容,信仰背景上的相符,信仰结构上的相类,信仰功能上的相补,信仰思维上的相近,信仰情感上的相惜。
    公共治理视域中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吴文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04-109. 
    摘要 ( 1686 )   PDF ( 10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多元、民主、协作的公共治理模式来建设和管理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既要加强内生机制建设,也要完善和促进外生机制建设。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有效需求抑制、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侗族村寨火灾及防火保护的生态人类学思考
    廖君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10-116. 
    摘要 ( 1752 )   PDF ( 12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消防理念、消防措施与侗族村寨文化传统存在诸多冲突,大聚落、纯木屋的火灾隐患被放大,导致侗寨重大火灾持续不断。防火保护的关键在于重新调适侗族文化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在传承传统和确保消防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节点。
     民间规约的诗性展演:侗族款词研究
    王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17-123. 
    摘要 ( 1735 )   PDF ( 149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政治学研究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綦玉帅, 夏东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24-127. 
    摘要 ( 1730 )   PDF ( 12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重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须重视对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须重视对价值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须正确处理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问题;须尊重自己的母体文化,重视文化的传承性;须具有世界眼光,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日本与印度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设计
    张菀洺, 刘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28-133. 
    摘要 ( 2078 )   PDF ( 14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必须提供教育服务,尤其要实现教育公平。日本通过三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印度通过推进义务教育,从法律规范、具体政策执行,特别是教育制度设计等方面扩大受教育机会,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从而其实现教育公平理念。借鉴日本和印度的经验,有利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经济学研究
    所有、总体与实践——马克思所有制概念解读
    刘海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34-140. 
    摘要 ( 1824 )   PDF ( 110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对Eigentum一词的应用包含了“一体两翼”的内容。“所有”是其主体内容,“总体性”和“实践性”是“所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两翼”。其中,“所有”意味着所有者把生产资料看作是“自己的”这样一种关系;“总体性”意味着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之中实现出来的;“实践性”意味着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在物质生产中实现出来的动态过程。所有制的内容在私有财产的条件下演变成为“所有权”和“财产”的主客对立模式,“所有权”是国家这一总体性关系的代表赋予公民的普遍的权利,“财产”则成为脱离生产过程的被抽象占有的所有物。
    旅游创意的价值表现与生成机制
    李庆雷, 吕文艺, 王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41-147. 
    摘要 ( 1735 )   PDF ( 13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旅游业是创意型产业,创意是旅游经济的“引信”。旅游创意本体的研究对创意旅游产品、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运用微笑曲线对旅游产业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旅游创意产生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研发、营销和生产三个环节。创造学、广告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大量鲜活的旅游创意活动实践为揭示旅游创意的过程与规律奠定了基础。旅游创意是以主观动机为前提,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方法,以信息等外界刺激为触媒,经由准备、酝酿、豁朗三个阶段,以灵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活动过程。
    双重不完全代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一个分析框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分离的新解释
    文春晖, 吕政, 段湘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48-156. 
    摘要 ( 1985 )   PDF ( 13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完全的产物,其双重不完全代理是导致平台风险产生和扩大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双重不完全代理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内生动机,从而掩盖了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扩张本质,进一步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在经济滞胀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债务风险呈现扩大趋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的最佳方式在于从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出发解决三者之间的双重不完全代理问题。
    法学研究
    论行政赔偿诉讼的本质属性
    赵宝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57-163. 
    摘要 ( 1699 )   PDF ( 10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家对行政行为侵权承担责任是因为公权力侵权。公私法的分野导致限制国家权力、规范其运行成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行政赔偿诉讼应是受害人通过司法机关让国家机关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的诉讼,是公权力致害的损害赔偿诉讼;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程序原则如举证责任、赔偿权益处分等方面,也显现出其不同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特征。因此行政赔偿诉讼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国家所负的民事责任。只有如此定位,才能使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审视我国的行政赔偿诉讼性质,找出不足,提出完善行政赔偿诉讼的方向。
    论民族自治区域发展权的宪法保护
    李晓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64-172. 
    摘要 ( 1574 )   PDF ( 10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性的“相对贫困”,社会权对公民个体的一般保障救助对于缓解因少数民族区域性“相对贫困”导致的社会离散危机功效有限。在宪法上确立以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为内核的少数民族区域性的发展权,可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权从防御功能向组织功能转型,使各少数民族围绕宪法展开规范的商谈合作政治活动,并使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通过宪法认同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观念走向实证,最终实现各民族宪法爱国。
    文学研究
    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石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173-176. 
    摘要 ( 2040 )   PDF ( 19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莫言早期小说刻画了追求唯美爱情的女性形象,给读者带来唯美、温馨的感觉。中期小说塑造的以戴凤莲为代表的野性十足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新时期女性追求全面解放的赞赏。后期小说中充斥着大量女性生理细节描写以及对本能欲望的过分渲染和夸张,使得女性形象变成了男性欲望化对象,构成了对女性的亵渎。这种媚俗化女性形象塑造模式主要是作者迎合市场所致。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