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15
    哲学研究
    价值论研究的几个疑点辨析
    李德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10. 
    摘要 ( 1745 )   PDF ( 13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中国价值论研究必须超越“西化和反西化情结”的纠缠,摆脱文化侏儒心态,独立思考,形成属于当代中国自己的学说话语;而中国特色价值学说的形成,应在“关系-实践”说基础上,运用主体性观念与主体性方法分析和反思价值领域中的一切问题并且研究者应有科学精神,保持适当“价值中立”,担负起构建合理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使命。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对“历史终结论”的反驳
    孔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1-15. 
    摘要 ( 1981 )   PDF ( 13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针对资产阶级永恒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而展开的,所以指认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合理形态辩证法”与资产阶级辩护士“历史终结论”的斗争,就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活动中的“一个与所有问题”。在马克思身后,历史终结论虽然仍在以各种面貌不断出现,但它们在最基本的理论预设上并未跳出马克思的批判框架——对“自由、平等”之虚幻性的透彻分析。
    论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6-20. 
    摘要 ( 4060 )   PDF ( 37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道德态度研究综述
    李建华, 谢文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21-25. 
    摘要 ( 2116 )   PDF ( 18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以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态度”的研究为基础,将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沙夫茨伯利、斯密、休谟主张的道德情感理论相结合,融合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讨论,试图建构一种稳定的基于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判断之后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的图景。
    民族学研究
    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区域史为视角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26-33. 
    摘要 ( 1768 )   PDF ( 13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要从区域历史同质性、整体性历史要素和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近代湘西区域开发史;充分认识这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近代湘西开发引发的社会变迁;研究中要重视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民族伦理观念与民族关系——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二
    胡炳章, 胡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34-40. 
    摘要 ( 2048 )   PDF ( 12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伦理是处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其间的宽容忍让、重情尚义、守望相助等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代表性。湘西地区各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长期以来得以和谐发展,与他们的民族伦理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
    闽越族早期的族群特征与文化
    晁成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41-48. 
    摘要 ( 2346 )   PDF ( 17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田野派”学者严如熤
    李汉林, 张振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49-54. 
    摘要 ( 2319 )   PDF ( 13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严如熤出生于一个具有“实地调查”家学传统的“理苗世家”,这种家学传统是他在平息乾嘉苗民事变时建功的资养,更是他“田野派”才干的来源。嘉道年间,严如熤坐镇南山、治理汉中,为官陕西20余年。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与亲身实践,在平定汉中白莲教事件与“棚民”事件过程中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他一生著述颇丰,这些著作被后人视为“经世致用”之具。但是,我们从其生平事迹与著作中还可以看出,严如熤更是一个深入实地、长于基层社会调查的“田野派”学者。
    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
    高旭国, 闫慧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55-61. 
    摘要 ( 1893 )   PDF ( 15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1980年代以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四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包括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 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1980年代以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性写作,与前四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意义的转向。
    先秦诸子文献的类型与文体变迁——以《论语》类文献为考察中心
    夏德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62-70. 
    摘要 ( 2489 )   PDF ( 19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价值视域与文艺学知识生产——兼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
    李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71-77. 
    摘要 ( 1770 )   PDF ( 12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近代西方知识理性主导下人文知识学科化进程的产物,文艺学具有学科知识生产依据的特殊规定性。此规定性决定了价值性因素不仅是相关学科知识生产成果的反思和批判维度,而且还直接参与了相关学科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这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生产者的价值评判与追求为特定文论知识的产出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性”品质与创造性品格,并使得无学科、前判断的文学经验现身为意义自洽的理论知识表述;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评判与追求还积极参与了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构成,进而以其导引与续接功能而在学科观念层面保证了相关知识生产的人文意向。价值向度关涉文艺学知识生产所应具有的实践的可行性与学理的合法性,正确认识并重申这一向度是推进文艺学学科自觉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
    政治学研究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存在论路向
    罗秋立, 扈卓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78-85. 
    摘要 ( 1959 )   PDF ( 14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式的,它们基于不同的思想旨趣,把海德格尔的不同思想倾向接合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去。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政治存在论的亲和性研究;马尔库塞则借助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展开对无产阶级的“被抛”命运及其扬弃的阐释;阿尔都塞则围绕后期海德格尔的“让存在”境域与意蕴,型构其“偶然的唯物主义”理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哲学路向,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境域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但是,它罔顾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方法论上的先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性,最终使自己陷入相同的理论困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必然构成对任何海德格尔路向的政治存在论的批判。
    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与选举参与的关联性探索
    谢治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86-94. 
    摘要 ( 1787 )   PDF ( 11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任是民主的润滑剂,是选举参与的关键影响因素。正因为如此,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与选举参与有莫大的关系,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越高,越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村庄选举。其中,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中共党员和收入水平较高的村民参与村庄选举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发现对完善村庄选举参与制度、增强农民选举参与意识、提升农民选举参与水平有重要的帮助。
    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风险防御的路径依赖
    杨文华, 李海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95-100. 
    摘要 ( 1858 )   PDF ( 13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涉及不同的层次。总体而言,它自内而外分为文化主权独立、网络阵地巩固、信息边疆完整三个层次。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它们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为此,应加强意识形态的风险防御。在坚守文化主权的前提下,认识和弥补自身的文化缺憾,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影响力。同时,面对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和渗透方式的变迁,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还应建立国家“防火墙”,保护信息边疆,从而构筑起多重安全防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问题
    周治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01-105. 
    摘要 ( 1995 )   PDF ( 12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法学研究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
    宁清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06-114. 
    摘要 ( 1893 )   PDF ( 159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着海洋环境灾害、陆源污染、生态恶化、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仍不够完善,立法内容应当充实和调整,效力等级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体制有改革之必要,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亟需创新,南海生态安全保障专门立法属于空白;因此应当完善南海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修复制度,完善南海生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修改生态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改革南海执法体制。
    国家刑罚权基础的现代性语境
    孟庆涛, 犹佩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15-119. 
    摘要 ( 1922 )   PDF ( 11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性是思考国家刑罚权基础的一个理论视角。现代中国关于国家刑罚权基础问题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之上的。从这一视角来看,权力是国家刑罚权的真正支撑点。在福柯的后现代视角中,任何主体都成了权力机制的对象。而以权力为基础的刑罚理论对犯罪人来说是不道德的。所以,刑罚理论的支点应转移到犯罪人的自由意志上来,并且要综合报复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刑罚理论。
    论再审检察建议的制度化
    李德恩 , 李江宁 , 陈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20-126. 
    摘要 ( 1781 )   PDF ( 13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再审检察建议业已成为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生效判决实施法律监督的一种常规方式,其意义体现在矫正了抗诉案件集中于高层级检察院所引发的失衡,使法律监督的结构更趋合理。修订之前的《民事诉讼法》缺乏对再审检察建议的规定,相关立法层次较低,协商性立法以及实践中的协商性法律监督大行其道。法律监督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订是再审检察建议实现制度化的良机。立法还应明确规定再审检察建议的启动、制发程序以及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等,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严格依法监督也是实现再审检察建议制度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学研究
    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阻隔与对策选择
    赵晷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27-131. 
    摘要 ( 1578 )   PDF ( 11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成功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在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准确把握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阻隔,其次是要积极营造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找准当前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着力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中国货币供给的宏观效应:一个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视角
    殷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32-143. 
    摘要 ( 1854 )   PDF ( 14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时变和非线性框架下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实施货币盯住模式的宏观绩效,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冲击的宏观效应大大减弱,不确定性上升,货币盯住模式的有效性显著下降,同时利率盯住模式的有效性在显著上升。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更灵活、调节成本更小、信息量更充分的利率信号监测并引导宏观经济运行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同时货币当局还应选择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而不确定性小的单一中介目标。
    湖南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实证分析
    邓荣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44-151. 
    摘要 ( 1838 )   PDF ( 11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不同于以往学者用“能源诅咒”代替“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构造了反映湖南真实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对湖南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湖南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但这种效应在第一阶段1985—1995年比较明显,而在第二阶段1996—2010年,湖南的“资源诅咒”效应逐渐变的不显著。湖南能否最终摆脱“资源诅咒”效应,关键在于湖南能否加强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
    管理学研究
    首都地区人才效能差异化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数据
    吴江, 王选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52-159. 
    摘要 ( 2138 )   PDF ( 13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效能是度量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志性指标。文章考察了首都地区人才效能的总体发展态势,并按照学历层次、宏观产业、新兴产业的标准研究了人才效能的差异化特征。结论表明,该地区人才资源效能水平在逐年提高,说明人才资源配置结构在不断优化;从学历层次看,效能的高低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而人才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化特征明显,第二产业的收入型效能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利润型效能高于第二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金融、文化创意以及物流会展等人才效能显著,这为首都地区未来重点产业选择提供了直接证据。
    基于SCP视角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周孟亮, 李姣, 孙良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60-166. 
    摘要 ( 1963 )   PDF ( 14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运用SCP范式研究农信社在产品服务和创新、治理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发现改革后农信社在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上有所改善,商业化已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门槛准入放宽没从根本上改变农信社垄断地位,农信社产品服务差异化程度较低,市场定价机制失效以致农村资金外流较严重,服务“三农”效果不佳。未来需要加大政府支持、监督和引导力度,激励产品服务创新,农信社自身要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
    社会学研究
    当前社会五种文化雅俗观评析
    张九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67-171. 
    摘要 ( 1942 )   PDF ( 13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社会大众和学界有五种文化雅俗观值得讨论:文化多元和个人自由论;大众需求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体感受论;艺术无雅俗论。对文化雅俗观的讨论,有利于明晰文化雅俗的标准,使人们自觉追求高雅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构建分析——以北京地区家政服务员为例
    李春霞, 杜志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5):  172-176. 
    摘要 ( 1779 )   PDF ( 12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依靠社会网络进城务工,但以家政服务员为代表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多渠道努力构建社会网络,但基础依然是乡土社会网络,在社会变迁中出现内生性关系网络和外延性关系网络交替并行的融合状态。她们的社会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选择有限。因此,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优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网络构建。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