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15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笔谈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郑大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3. 
    摘要 ( 1029 )   PDF ( 92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进一步拓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领域
    李文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4-4. 
    摘要 ( 1084 )   PDF ( 110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要加强对下层民众思想的研究
    王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5-6. 
    摘要 ( 1170 )   PDF ( 104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及发展的五个条件
    耿云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7-8. 
    摘要 ( 1436 )   PDF ( 127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历史学研究
    论民国时期的中学西传
    郑大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9-18. 
    摘要 ( 2670 )   PDF ( 20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中学热”,促进了二三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不仅以儒家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典、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诗文、中国古典戏曲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西方,而且还出版了一大批西方汉学家研究、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地理等方面的著作及有关资料集。从抗战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学的西传不仅没有因战争的影响而中断,相反,由于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与以前西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一时期西传的主要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中国的文艺家们在战火中创作的抗战文艺作品。
    嘉道时期社会大转折的一面镜子——《魏源评传》撰写手记
    陈其泰, 刘兰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9-22. 
    摘要 ( 1411 )   PDF ( 10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撰写《魏源评传》过程中的主要体会:一、把握时代思潮,找准传主的历史定位;二、从传主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发展中寻绎时代思想的变迁脉络,揭示传统文化内在思想活力;三、以人物为主线,评述结合,点面结合,展示传主思想发展的前后逻辑联系。
    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湘系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关系
    陈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23-27. 
    摘要 ( 1738 )   PDF ( 148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统战工作是中共总战略、策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湘系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关系,前后持续20余年。其间,既有良好的合作和顺利的发展,也有尖锐的对立和严重的挫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的结局——实现了湖南的和平解放。尽释前嫌,化敌为友,正确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共上层和中下层领导在统战工作的不同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湘系地方实力派开展统战工作中留下的宝贵经验。
    美学研究
    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下)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28-32. 
    摘要 ( 1570 )   PDF ( 13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数字化:电影美学视域中的价值拷问
    刘晗, 王桂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33-36. 
    摘要 ( 1543 )   PDF ( 674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电影在纪实之外还存在“奇观本性”,电影美学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数字技术直接继承前期技术主义传统,为艺术家发挥想象表情达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引起了电影制作方式的变化,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数字技术“颠覆”了电影本性。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电影之间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它们完全可以共存和互补。
    伦理学研究
    中国革命道德与当代中国国家伦理内涵的确立和发展
    张博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37-40. 
    摘要 ( 1616 )   PDF ( 14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革命道德在时间上产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经济制度革命的过程。中国革命道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政治和经济制度革命成功后上升为国家伦理。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伦理也将与时俱进,但中国革命道德仍是当代国家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
    G.E.摩尔伦理学思想的两重性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41-45. 
    摘要 ( 1485 )   PDF ( 16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G.E.摩尔作为现代西方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的开创者,其伦理思想具有两重性。在其理论体系中,既有成为主体和核心的分析伦理学,又有丰富的规范伦理学内容;而且还具有目的与手段的两重性。摩尔思想的这些方面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梁启超兴女学的伦理意蕴
    刘海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46-48. 
    摘要 ( 1563 )   PDF ( 15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主要代表,梁启超把兴女学作为改善社会和家庭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他看来,兴女学可以开民智、生民利,改善风气,强国保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意蕴。然则,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却使得他的妇女教育在承载过多强国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被另外一种方式消解了。
    西部开发中的发展伦理
    易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49-55. 
    摘要 ( 1472 )   PDF ( 10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伦理,其核心应当是注重和强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伦理,同时它要根据中国西部的实际吸收中西发展伦理的一般研究成果,并对西部传统伦理进行优化改造,从而达到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内在统一。
    西部开发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
    张登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56-59. 
    摘要 ( 1486 )   PDF ( 11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伦理从人的同一性和抽象的普遍原则出发,宣称人与自然、人与人是不可分隔的利益共同体,必然导致环境殖民主义和环境霸权主义盛行,环境保护有可能沦为一种不公正的暴行。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基于人之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它从权利和义务相互对称的角度,强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结成的是有差异的共同体。根据环境正义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同维护西部贫困农民和弱势群体的正当权利和利益联系起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分配。
    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正义问题研究
    彭介忠, 彭秀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60-64. 
    摘要 ( 1362 )   PDF ( 93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根据经济正义的基本原则,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宗旨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在东西部共生共荣、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否则就违反了经济正义的等比例平等原则。
    哲学研究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曾天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65-68. 
    摘要 ( 1640 )   PDF ( 13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的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毛泽东个人发展理论之省思
    贾孟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69-73. 
    摘要 ( 1582 )   PDF ( 10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于个人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理解,在我党历史上源远流长,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个人发展的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认识,他深刻领会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并努力将其付诸社会主义实践。
    经济学研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新解——要素市场化受阻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74-78. 
    摘要 ( 1542 )   PDF ( 10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因势利导地提高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使其按照市场信号导向自由地流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人口、制度变迁与工业化模式的新思考——兼论我国“人力资本推动下的制度创新增长模式 ”的形成机理
    张佑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79-83. 
    摘要 ( 1785 )   PDF ( 9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将人口、制度变迁与工业化三个经济变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人口压力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正是在以大批企业家为主体的人力资本的推动下,形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制度创新的浪潮,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提出了“人力资本推动下的制度创新增长”新模式,并主要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
    陈隆伟, 杨宗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84-88. 
    摘要 ( 1396 )   PDF ( 30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解释,论述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再联系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我国企业并购行为中的失范现象及防范对策
    王晓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89-92. 
    摘要 ( 1608 )   PDF ( 9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并购是企业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必将进行战略性的产业整合,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的激烈竞争中去。根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将出现企业并购潮。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目的失范、方式失范、过程失范及目标失范现象的分析,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当前日本经济低迷的成因与对策
    马湘临, 汤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93-96. 
    摘要 ( 1825 )   PDF ( 13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低迷:堆积如山的不良贷款;高达5%的失业率;盲目的公共投资;空前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这些令日本政府头痛不已。究其原因,生产率相对低下是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同时,企业缺乏经营构想力,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后发展效益消失等是日本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重视女性劳动力,吸纳移民和外资,激活中小型企业的活力是日本复苏经济的主要对策。
    论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吴纪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97-100. 
    摘要 ( 1365 )   PDF ( 127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所谓超常规发展,就是指区域经济能够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实现落后地位的后发优势。至于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本文从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只要发展思路正确,落后地区也能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实现经济的后来居上。并对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法学研究
    拟制:一种政治艺术
    卢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01-107. 
    摘要 ( 1387 )   PDF ( 11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法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一个比喻,而是另一个视角的白描。拟制就是不可推翻的虚构,在作为法学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律和政治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拟制。这些拟制不是作为认知实验才有意义,而是其本身就具有实践意义和终极价值。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得出适当的判断而且也有助于人们采取必要的行动。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李鼎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08-113. 
    摘要 ( 3856 )   PDF ( 36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苏格拉底的文献呈现出繁多杂乱、可信度不一的特点。笔者用有限材料来保障纯粹,放弃全面性而提高真实性的方法来研究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并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为分析对象,从赴死的理念和“不死”的昭示两方面论说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关于行政合同理论的几点思考
    涂四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14-118. 
    摘要 ( 1455 )   PDF ( 11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行政合同应以具有法律约束力为前提,如一方违约,另一方应有权获得法律救济。并非行政机关为执行职务而达成的协议均为行政合同,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更不会形成行政合同。我国行政法采用的行政主体理论与德国行政合同所依托的行政主体理论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德国关于行政合同的分类。在行政合同的范围上,相比德国而言,法国的理论更为优越。
    挑拨防卫的几个问题探析
    李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19-121. 
    摘要 ( 1762 )   PDF ( 10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挑拨防卫在刑法理论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它表象上与正当防卫有相似之处,我国刑法理论一般简单地认为挑拨防卫属于故意犯罪,显然有失偏颇。如何正确理解挑拨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挑拨防卫中双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以及罪责,对于研究正当防卫和其他一些刑法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高生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22-125. 
    摘要 ( 1682 )   PDF ( 47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侦查阶段的侦查机关所拥有的强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合法地进行调查取证,也可以被滥用以至于侵犯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必须赋予犯罪嫌疑人必要的程序性人权,以使犯罪嫌疑人的实体人权得以保障。本文就我国目前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提出了建议。
    沈从文研究
    “乡下人”的自由主义
    王济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26-130. 
    摘要 ( 1404 )   PDF ( 96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艺术创作既表现出与其他自由主义作家共通的一面,又体现出其作为“乡下人”的鲜明特色。对文学作为艺术本体的坚持实与其强调“偶然”、“情感”、“原料”的思想认知系统与信仰世界相关联的,同时也是其作为“乡下人”自由主义立场在创作上自然而然的表现。
     “最后一个浪漫派”心态论——沈从文心态与创作生态的关联研究
    覃新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31-135. 
    摘要 ( 1660 )   PDF ( 12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关于“最后一个浪漫派”这一自白所蕴涵的生态意义、心态内涵以及心态与创作生态的关联研究,是建构“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框架的必要环节。
    沈从文视野中的“人生教育”
    张小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36-141. 
    摘要 ( 1735 )   PDF ( 150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在教育领域也有独特的思考。在沈从文的视野里,教育的主要形态是“人生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大书”、“小书”组成了“人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我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沈从文“人生教育”是中国做人教育思想链条上富有特色的一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语言学研究
    论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转折
    廖才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42-146. 
    摘要 ( 2091 )   PDF ( 13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翻译工作的对立统一论
    石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47-150. 
    摘要 ( 1606 )   PDF ( 12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类的语音、文字、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同一性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基础。但由于各种语言存在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上的差异性,这又给翻译带来了难度。要搞好翻译工作,首先,译者必须根据原作的内容、文体特点及译作读者的背景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应齐头并进,同时还应学习研究相关翻译理论。第三,应多练口译以增强感性,多练笔译以增强理性。
    文学研究
    《野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王平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51-153. 
    摘要 ( 2635 )   PDF ( 19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许多文学流派都可以在易卜生的后期作品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野鸭》是易卜生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该剧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也有象征性的成分。易卜生通过这一部作品为现实主义戏剧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土家族“哭嫁歌”中女性心理及功利色彩探微
    石雯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54-157. 
    摘要 ( 1621 )   PDF ( 17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土家族文化中的奇葩。从出嫁歌的内容看,哭嫁歌除了表现土家族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和一定的功利色彩。
    教育学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和汉族高中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黄祥祥, 陈向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58-162. 
    摘要 ( 2330 )   PDF ( 12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对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和汉族491名高中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三个民族高中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苗族与汉族高中生之间;(2)三个民族内部高中生的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其中,汉族高中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最大,土家族次之,苗族最小;(3)三个民族女高中生在支配性、社交能力和独立性等方面的水平显著高于男高中生。
    信息与档案研究
    对当前档案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
    杨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63-165. 
    摘要 ( 1611 )   PDF ( 11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档案学作为一门管理学科,虽然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依然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对其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研究档案学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对当前档案学界关于档案的定义界定、档案本质属性、档案馆的名称确认及档案学期刊刊发论文格式几个基本问题的评述,指出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并剖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以期推动档案学研究的发展。
    管理学研究
    论科学的人文性及其发挥
    陈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66-171. 
    摘要 ( 1463 )   PDF ( 10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文从其本质上说是对理想的人、理想人性和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建构和培育,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活动,在培养理想人性、促进人的完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在内在的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念上与人文具有统一性,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科学的人文性被忽视,导致科学与人文分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科学的人文性,使科学重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评
    真情激荡、文野互补——读《中国知青口述史》有感
    胡鸿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72-174. 
    摘要 ( 1574 )   PDF ( 13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德治理论研究的新拓展——读《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谭扬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1):  175-176. 
    摘要 ( 1074 )   PDF ( 89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