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15
    哲学研究
    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
    罗振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7. 
    摘要 ( 1552 )   PDF ( 10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胡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史著作,建立了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开创了现代学术史的新纪元。首先,它以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史料,创造了全新古典哲学史体系、构想与规范,使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戛然独立,并迈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进程;其次,它用疑古与实证的方法实践,完成了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从“形”到“质”的转变,开启了崭新的治学门径,对具体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三,它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手段的全方位更新,不仅具有冲击传统惯性的强劲的反封建之风,又有开拓学术研究新风尚之意义。所以说,胡适的哲学史研究,有着创新的勇气、扼要的手段与平等的眼光,新见迭出,影响深远,实现了“范式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论《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然理论
    刘兴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8-14. 
    摘要 ( 1316 )   PDF ( 10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巴黎手稿》在哲学领域内造成的彻底颠覆,马克思在崭新的哲学空间中也构建了自己关于人与自然的解释方案。这一方案不仅提供了关于现实的人与自然的本体论的哲学理解,而且也凸现了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度异化的批判话语和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真正解决的理想祈向。
    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论土家族的自然宇宙观
    胡炳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5-19. 
    摘要 ( 1351 )   PDF ( 14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然哲学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思考。在这一问题上,土家族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包容的关系,即人是宇宙之子,同时,宇宙又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核心,主要从土家族创世神话、史诗及社会风俗诸方面进行论证,并努力探讨它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的逻辑轨迹。
    论西方二重性人性论
    陈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20-26. 
    摘要 ( 1655 )   PDF ( 14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人性理论在古希腊时期从人的德性出发,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向。近代出现了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理性主义人性论和感性主义人性论的分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向是对绝对理性的反叛。
    伦理学研究
    环境正义刍论
    李培超, 王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27-31. 
    摘要 ( 1287 )   PDF ( 16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的凸现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论儒家伦理的自然情感基础
    王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32-35. 
    摘要 ( 1698 )   PDF ( 11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宋明理学家在其道德学说中,经常征引《孟子》中“孺子将入于井”的譬喻。这一譬喻,在解释孟子人性论中所说仁之端的同时,还显示出儒家伦理构架一个根本性的理路:重视“情感的自然”。儒家伦理思想在核心点上特别表现出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础,这一点与西方伦理学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以自然情感为基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并对推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历史学研究
    奥古斯都与罗马帝国早期的城市化运动
    杨俊明, 巢立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36-41. 
    摘要 ( 1975 )   PDF ( 22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对希腊化时期以来古代世界城市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奥古斯都在位时期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政策有关。因此,它是历史继承性和客观条件成熟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为罗马帝国,而且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创造并且传播了文明。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42-46. 
    摘要 ( 1529 )   PDF ( 9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由主义的欧美源头与民族主义有一种相融和支持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历史情境,更强化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这种联系。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不得不更重于国家的意义,自由主义也就变形为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工具。
    重评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调和观
    伏炎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47-52. 
    摘要 ( 1566 )   PDF ( 11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负面影响及其引起的东西方人们对欧洲文明的不信任感刺激了因民族危机而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出路的杜亚泉,他客观对比中西,冷静反思传统,进而提出了东西文化调和观。该主张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但忽视了文化的时代性,最终只能以纯学理的财富留予后人以借鉴。
    东亚三国(韩·中·日)无政府主义的比较
    曹世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53-58. 
    摘要 ( 1833 )   PDF ( 19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过去对日本、中国、韩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民族或国家的范围内,事实上对此运动仅限于一国范围内是非常难以理解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主义性格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东亚这个更广泛的角度上,通过比较研究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来更切实地理解近代的无政府主义。这篇文章首先在比较东亚三国无政府主义收容-发展-衰退过程的特征的同时,将对无政府主义和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说明。韩·中·日三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在走上无政府之路的过程中虽有各自的特征,但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在精神上和西方是一致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更加鲜明地理解韩·中·日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同时,并理解近代无政府主义的现实意义。
    最早引进“科学”一词的中国人辨析
    朱发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59-61. 
    摘要 ( 1945 )   PDF ( 13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分别是梁启超、康有为、严复。但所据史料皆存在问题,未可据为定论。据现存可靠史料,王国维应是引进“科学”一词的第一个中国人。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62-66. 
    摘要 ( 1669 )   PDF ( 125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论文化适应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67-73. 
    摘要 ( 3098 )   PDF ( 21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从生物学引入到文化人类学中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导致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偏差,甚至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学科,本文通过文化适应本质的分析,提出了文化的特殊进化与文化适应度的关系,建立起了民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文化适应”体系,提出了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本质区别。
    综合农业现代化与湖南乡村都市化
    周大鸣, 梅方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74-78. 
    摘要 ( 1843 )   PDF ( 99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湖南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农村的发展。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发展走综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都市化的思路;同时讨论了推进综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都市化的内涵和问题。
    民族学研究
    湘西永顺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刍议
    徐永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79-84. 
    摘要 ( 1436 )   PDF ( 10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新世纪新一轮的区域和全国旅游业的竞争发展中,湘西永顺作为我国土家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应加快实施以土家族文化振兴旅游的发展战略,着力推出“湘西永顺——中国土家源”的新旅游品牌形象,藉以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当地的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重点旅游景点的品质,从而在湘西乃至全国确立起核心竞争力优势,实现旅游业的“二次创业”。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大湘西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李松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85-90. 
    摘要 ( 1159 )   PDF ( 134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湘西区域各市县的旅游资源、山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带动旅游资源、山地资源,乃至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发展大湘西区域县域经济的龙头。
    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研究
    白晋湘, 雷海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91-94. 
    摘要 ( 1386 )   PDF ( 11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将是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文章分析了山寨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和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提出了武陵山区山寨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路径。
    管理学研究
    合理分配与当代政府分配职责探索
    陈泽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95-99. 
    摘要 ( 1378 )   PDF ( 80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合理分配具有如下价值内蕴:社会基本经济权利平等分配,个人所享受的权利与责任、义务基本对应相等;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基本合理。为提高新时期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分配的合理性、有效性及适度性,政府职责应主要在于:为市场初次分配创造公平制度环境;完善财税体系,灵活运用财税政策。
    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及对策探讨
    龙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00-103. 
    摘要 ( 1339 )   PDF ( 103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虽然中国在签署加入WTO协议时没有同时签署《政府采购协议》,但此协议体现了WTO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原则,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和制度,实行国内产品优先政府采购政策,并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争取早日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法学研究
    格式条款识别探析——兼评我国相关地方立法
    高圣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04-107. 
    摘要 ( 1316 )   PDF ( 9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格式合同(条款)的界定是对其进行特别规制的逻辑前提。并非一方提出交给对方签署的所有条款都是格式条款。只有在形式上具有规格化、定型化特点,在实质上具有附从性的条款,才是格式条款。一方使用示范合同与相对人订立合同的,该示范合同也有作为格式条款予以规制的可能。相关地方立法中的规定应作检讨。
    国际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新探
    戴小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08-111. 
    摘要 ( 2149 )   PDF ( 15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应加以扩大。意思自治应该是有限制的、相对的,但采用唯一选择的意思自治规则违背了意思自治的本质。意思自治条款应体现约定的优先适用性。为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应由法院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对受害人最有利的法律或限制对需要特殊保护的一方当事人不利的法律选择。
    略论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属性——兼析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婚姻状况
    石维海, 向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12-115. 
    摘要 ( 1616 )   PDF ( 10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法律冲突存在的空间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适用的对象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习惯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冲突的法域及其对主体权利义务确定的方式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二级法律冲突”的属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刍议
    吴文平, 李长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16-119. 
    摘要 ( 1538 )   PDF ( 10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及保护的范围等诸多问题上与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也较为特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潜在的文化价值和日益显现的商业价值,使其权属纠纷日益增多。因此,在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尤为重要。
    文学研究
    内觉的创造与超越
    张建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20-125. 
    摘要 ( 1083 )   PDF ( 10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章专门研究一种没有语词也没有形象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被人提到,但是在艺术思维的研究中,还不为人所重视。它是心理活动受到刺激之后体现出来的情感倾向、行为倾向,是有一定指向但不为意识所能够明确阐释的心理欲求。它在艺术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本身就是“艺术”的。
    文学怎样“动”文化
    吴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26-128. 
    摘要 ( 1320 )   PDF ( 94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对文学的决定性作用几乎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它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可以进行对等理解。文学性不是讲现实“功利”而是讲心灵依托之“功用”的,它的启迪性来自于作家对文化普遍要求的尊重性反思,而不是顺从性认同。文学对文化的“动”不是“对抗文化”,而是“尊重又不限于文化”;不是“轻视什么和排斥什么”;更不是“文学超越文化”。
    字理与字理教学
    李运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29-134. 
    摘要 ( 1438 )   PDF ( 10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科学地界定了什么是汉字的理据,提出了判断汉字理据的条件,同时根据现代汉字的特点,提出了讲解现代汉字理据的原则和方法。
    论李清照情感世界的“缺陷”
    程安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35-138. 
    摘要 ( 1666 )   PDF ( 15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长期以来在李清照的研究中,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李清照情感世界的“缺陷”,并由此判定漱玉词社会意义不大。本人以为,不能简单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评判,而要历史地、全方位地考察其“缺陷”的特点和意义。首先应从女性的特点及其时代条件、人生遭际的具体情况出发,探究其“缺陷”的具体内涵,而后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评说这种“缺陷”在李清照所构建的艺术世界里所起的作用,在成就一代女性艺术大师的过程中所占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孤独·颓废·情爱世界——苏曼殊、郁达夫情爱小说比较论
    王向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39-143. 
    摘要 ( 1386 )   PDF ( 13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走向新的起点:沈从文的四十年代
    王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44-148. 
    摘要 ( 1578 )   PDF ( 144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在四十年代的创作呈现出新的探索姿态,他试图超越以往乡村与都市的固有价值体系,而寻求一种建立在两者结合基础上的人性形式,它包括主体性人格的构建、在文学的功利与无功利之间寻找平衡并建立起新的生命信仰等几方面内容。这一价值追求是在传统的转型与现代的反思之间展开,它既蕴涵着古老民族传统的优秀内核,同时也体现出现代性品格。
    语言学研究
    英语的否定形式与意义
    欧阳文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49-152. 
    摘要 ( 1345 )   PDF ( 170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肯定与否定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容不得半点含糊。英语中表达否定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复杂,且与汉语表达否定的形式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掌握英语的否定形式,对英语学习尤为重要。
    美学视角下的标牌语翻译
    唐小田, 唐艳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53-156. 
    摘要 ( 1828 )   PDF ( 14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美学角度分析标牌语的语体特征,提出标牌语翻译的美学原则与策略,即忠实美、等效美和创造美,并结合实例,指出了标牌语的英汉互译的新视角。
    英文影视片名翻译的策略
    燕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57-159. 
    摘要 ( 1339 )   PDF ( 14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英文影视片流入我国,片名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从文化、审美、商业、地域等方面探讨英文影视片名翻译的策略。
    教育学研究
    公司型大学:迎合知识经济需要的制度创新
    许胜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60-165. 
    摘要 ( 1466 )   PDF ( 9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司型大学是迎合知识经济需要的制度创新。它的基本职能是孵化高技术成果,开发高技术产品,实现高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其社会功能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有效结合,孵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公司型大学有自身独特的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中国创办公司型大学需要从角色定位、创办途径和运作形式入手。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之初探
    胡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66-170. 
    摘要 ( 1385 )   PDF ( 10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江泽民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体系建构原则、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做些初步探讨。
    艺术学研究
    神与物游,物我两忘——论中国画的意像创造
    舒湘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71-172. 
    摘要 ( 1866 )   PDF ( 113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意象造型,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产物。“意象”是指绘画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物象相互融合,交织而成的艺术精神。“似与不似之间”,对形与神的总体把握,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
    政治学研究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的地缘安全
    袁云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2):  173-176. 
    摘要 ( 1959 )   PDF ( 15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9.11”事件打破了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促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然而美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关注,以防范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崛起的挑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不断经营中国周边地区,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形成“三面围堵”之势。美国欲借“反恐”之名,行霸权之实,使中国的地缘安全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妥善应对,积极营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我国战略纵深依托。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