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熙.不改革,城镇化率可能只是数字上的繁荣[EB/OL].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3-04/08/content_16384066.htm,2013-04-08.[2] 耿明斋.农民进城方式与农民利益保护[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1-05-10.[3] 王培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区域布局差异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9).[4]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2(1).[5] [英]彼得·马赛厄斯,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M].王文捷,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 廖跃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特点[J].世界历史,1997(5).[7] 谷廷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册[M].王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0] 王春艳.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6).[11] 简新华,张国胜.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2] 陈厚义.拉美城镇化陷阱及其对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借鉴[J].学术探索,2011(6).[13] 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 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许辉.三次移民潮带美国走向强大[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6439/1450130.html,2005-12-09.[17] 孙群郎.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9(3).[18] 张准.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2(1).[19] 李林杰,申波.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3).[20] 何磊.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三次革命[J].上海经济研究,2012(7).[21] [美]施莱贝克尔.美国农业史(1607—1972)[M].高田,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3] 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5] 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6] 李水山.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4).[27] 李水山.韩国人如何打造新农村[J].半月谈,2005(12).[28] 金钟范.韩国落后地区开发政策特点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5(5).[29] 李秉东,咸永,朴淳永.新村运动的发展与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0] 沈文华.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搞好我国科教兴村工作[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7(3).[31] 陈颐.中韩城市化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1(6).[32] 赵大春.中西部经济增速首次全面超过东部[N].重庆日报,2010-12-14.[33] 王宝强,陈腾,尹海伟,张博.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结构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34] 夏宗玕.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回顾[J].城市规划汇刊,1992(2).[35]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发布会[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2-05/13/content_25338904.htm?show=t,2012-05-13.[36]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7]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 姚玫玫.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行政化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9] 徐逢贤,唐晨光,程国强.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40] 何薇.论城市法治化建设与民主参与[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