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韩立群,董春岭,陈向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J].红旗文稿,2022(16):10.
[4] 刘先春,王帅.新时代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讨,2021(4):108.
[5] 王林林,双传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风险防范的逻辑考量与实践路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2):3-11.
[6] 王林林,双传学.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防范政治风险的实践历程与重要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21(4):6.
[7]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J].学习与探索,2009(5):113-118.
[8] 赵闯,黄粹.环境冲突与集群行为——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社会政治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6-92.
[9] 吴忠民.关于社会风险转为政治风险的可能性问题——中国中近期社会安全前景的一种判断[J].山东社会科学,2019(12):5-13.
[10] 余艳红.群体性事件与政治稳定:一项基于风险模型的新解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29.
[11] 刘超,李清.环境冲突政治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8-96.
[12] 郑小琴.涉核项目邻避风险的基本特征、演化逻辑及防范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2(6):246-250.
[13] 胡洪彬.政治风险的生成机理与系统规避——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J].理论月刊,2020(5):55-63.
[14] 程启军.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后控:发挥“正范立行”的核心作用[J].理论导刊,2017(8):28-31.
[15] 高山,李维民.环境风险到社会风险的转化机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0(7):127-133.
[16] 齐伟男.预防环境风险向政治风险转化的路径分析——以公众环境风险感知为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9(4):134-141;187-188.
[17]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郗卫东,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49.
[18]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19] 郑敬斌,初春.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控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2(3):95-102.
[20] 徐文锦,廖晓明.重大社会风险致灾机理分析与防控机制建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防控的研究[J].软科学,2020(6):46-51.
[2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9-110.
[22] 风笑天.个案的力量:论个案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2022(5):140-149.
[23] 刘顺.政治风险:成因、特征和治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政治风险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1(1):61-68.
[24] 邓集文.中国城市环境邻避风险治理的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19(3):60-68.
[25] 侯光辉,王元地.“邻避风险链”:邻避危机演化的一个风险解释框架[J].公共行政评论,2015(1):4-28;198.
[26] 孙壮珍.风险感知视角下邻避冲突中公众行为演化及化解策略——以浙江余杭垃圾焚烧项目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5-64.
[27] 文宏,陈路雪,张书.城市风险事件中专家和公众风险感知的内在张力——基于兰州“4·11”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3-142.
[28] 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29] 潘琳.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形态与路径探索[J].理论视野,2023(3):88-93.
[30] 徐浩,王伟.环境冲突风险治理中的风险沟通:影响因素与关键命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141-144.
[31] LI LIANJIANG.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J].Modern China,2004,30(2):228-258.
[32] 张小劲,陈波,苏毓淞.差序政治信任的城乡比较——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32-39.
[33]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
[34] 尼克·皮金,罗杰·E·卡斯帕森,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社会放大:一个概念框架[M].谭宏凯,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85-86.
[35] 赵乐新,骆正山,张志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11.
[36] 赵方杜,石阳阳.社会韧性与风险治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4.
[37] 杨知文.风险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及其制度建设[J].法学,2021(4):16-30.
[38] 魏航,彭文洁,石楠.“氛围”:情感治理的新路径——基于P市文明城市“模范氛围”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2(4):47-54.
[39] 肖克,谢琦.跨部门协同的治理叙事、中国适用性及理论完善[J].行政论坛,2021(6):51-57.
[40] 张乐,童星.“邻避”设施决策“环评”与“稳评”的关系辨析及政策衔接[J].思想战线,2015(6):120-125.
[41] 张文龙.中国式邻避困局的解决之道:基于法律供给侧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2):2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