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生态哲学阐释及其价值
    王雨辰, 彭无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9. 
    摘要 ( 493 )   PDF ( 3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提出的,具有厚实的生态哲学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三个核心问题,解决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问题,第一次把“美丽”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中,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探索的结果。其价值在于不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引力-压力-推力”为着力点的阐析
    陈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0-19. 
    摘要 ( 341 )   PDF ( 2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确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确保大自然的生态底色。这个协同过程必然依托一定的动力机制加以推进,主要表现在人民利益需求牵引使然的引力发生机制、“政-企”内外压力叠加倒逼的压力传导机制,以及 “党”之势能与“群”之动能连转发力的推力作用机制。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三大动力机制的逻辑关系及现实力量,对于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视域拓展
    黄海, 祝羽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20-25. 
    摘要 ( 357 )   PDF ( 2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该如何构建,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理念贯穿和实践生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范式”,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概念界定、核心议题、范畴范式、内涵外延、生成机理、基本规律、传播创新、实践路径等进行整体性、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研究,把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位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理路,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及其机遇挑战,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及其现实路径,是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基础及其时代意蕴“在何方”、学理基础及其建构规律“是什么”、逻辑起点及机遇挑战“怎么样”、话语体系建构“怎么办”等核心问题不可或缺的视域拓展,是丰富和延展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当代价值
    胡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26-33. 
    摘要 ( 350 )   PDF ( 1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毛泽东铸就了逻辑严整又极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话语体系。毛泽东通过汲取中华民族话语养料使得其调研话语具有民族性,通过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使得其调研话语具有科学性,通过服务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使得其调研话语具有实用性。毛泽东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词汇、句式、语式进行话语单元的创新,通过对调研话题的精准把控、适时引领实现了话语范畴的精准厘定,形成阶级空间话语架构、群体空间话语架构极尽延展话语空间。新时代的调研者可通过调研话语单元的生活化、情景化形成对调研主题的完整连贯叙事,可着重根据时代特征与现实特点拓展具有新时期公域私域特征和主体客体特点的调研话语范畴,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现今话语圈层的特征进行调研话语空间的拓新。
    “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义
    王文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34-42. 
    摘要 ( 432 )   PDF ( 1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主要基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自觉和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以及以文化自信自强绘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华章的客观需要。推进和深化二者相结合,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确保其实践方向,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开拓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空间,同时激发理论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自觉能动性以提升其实践成效。
    “三农”问题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理论谱系·现实逻辑·实施策略
    冯朝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43-53. 
    摘要 ( 503 )   PDF ( 2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继承、深化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以五大要求为目标指引,以“五维”耦合机制协调推进乡村的普遍性、全面性、均衡性与动态性富裕。在未来,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应在产业维度上完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维度上构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乡风维度上发挥组织、文化及教育功能,治理维度上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富裕维度上加快拓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及世界乡村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与提升策略——基于民族八省区人力资源因子分析
    晏月平, 庄须高, 李雅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54-65. 
    摘要 ( 449 )   PDF ( 1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借助2020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截面数据,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环境五方面构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对民族八省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因子分析,建立载荷矩阵,计算各省区人力资源质量、成本、环境、发展的单项因子评价分值及省区综合评价分值,结果表明,民族八省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广西、青海、新疆、宁夏、贵州、云南、西藏。为了提高民族八省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水平,结合各省区单项因子的评价结果,内蒙古应着重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因子,推进人力资源质量开发;广西宜发挥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青海应加快构建特色农村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同时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新疆宜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重点提升技术创新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宁夏应重点关注教育培训,并大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贵州宜加快推动全省高科技经济发展,赋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云南应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与口岸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西藏宜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增加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我国粮食结构性问题及其消解方略
    张亨明, 黄锦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66-74. 
    摘要 ( 507 )   PDF ( 21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粮食安全是事关强国复兴的头等大事,而粮食结构性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解决十四亿人的温饱和粮食安全问题,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国内外粮食供需、国内区域间粮食供需、不同种类粮食供需的现状说明,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使粮食消费健康化、多样化趋势明显,粮食种类供需失衡;粮食主销区土地资源有限,单产提高难度大,主产区增产压力增大,粮食区域供给不平衡矛盾突出;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闭环管理主要靠政策调控,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国际时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使国际粮食稳定性差,我国粮食进口面临挑战。只有把握粮食安全和粮食进口主动权、优化区域供给和粮食供应链保障性措施,才能解决我国粮食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学·管理学
    “撤县设区”能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2000—2018年市域尺度的经验证据
    丁建军, 王淀坤, 刘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75-89. 
    摘要 ( 402 )   PDF ( 1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撤县设区是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00—2018年全国市域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撤县设区对市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撤县设区使得市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27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撤县设区对市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部、西部地区不显著。同时,财政依赖度低、人口城镇化率高、经济关联度高的市域撤县设区政策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撤县设区主要通过扩大城区规模吸引企业进入,提升地区创新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途径提升市域全要素生产率。
    危机学习的双轨运作体系:视角·框架·功能
    文宏, 李风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90-109. 
    摘要 ( 339 )   PDF ( 2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危机学习是增强组织韧性、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从本义来看,危机学习机制包含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但现有研究相对强调教训面向的“思过惩戒型学习”,对危机学习的另外一面——“经验扩散型学习”关注不多。将思过惩戒和经验扩散看作是危机学习机制的“一体两翼”,提出危机学习的双轨运作体系,旨在从广义层面为理解中国特色危机学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整体性的框架。从功能来看,双轨运作体系下的危机学习发挥了三重复合性作用,分别是宏观国家层面巩固执政合法性,中观组织层面增强过程控制性和微观行动者层面实现行动兼容性。从双轨维度重新审视危机学习的复合功能,拓展了危机学习研究的边界,有助于实现危机学习领域的知识增进。
    环境冲突政治风险防范的实现机制——基于X县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的分析
    刘超, 陈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00-110. 
    摘要 ( 400 )   PDF ( 1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冲突容易诱发社会稳定风险,并极易传导至政治领域,形成环境冲突政治风险。为有效防范环境冲突政治风险,依据风险演化过程和特性,本文提炼形成风险防范的阻断、隔绝与消解三重机制。结合X县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案例呈现的三重机制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证明了这三种机制的适用性和效果。研究表明:环境冲突政治风险阻断机制有效控制了客观项目风险与公众感知风险,管控了突发风险“转化点”;隔绝机制实现了行政性风险、基层风险与区域性风险的“原地圈定”;消解机制运用情感、行政与法治手段破除了“风险链”的继续传导。这些机制阻断了风险转化,隔绝了风险间的交叉感染,实现了环境冲突政治风险的有效消解。
    法学
    数据资源的类型化赋权
    黄武双, 邱思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11-121. 
    摘要 ( 394 )   PDF ( 2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数据资源的流通和利用需要完善数据权属体系的构建,而合理的数据资源分类标准是构建完善数据权属体系的必要前提。数据资源的信息内容因具有连续性而不应成为划分类型的依据,依据数据资源转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进行类型化更具合理性。根据数据资源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可将数据资源划分为原始数据资源、集合数据资源和衍生数据资源三种类型。相应赋权为:自然信息对应的原始数据资源赋予国家所有权和生产者收益权,个人信息对应的原始数据资源则赋予个人以个人数据财产权;集合数据赋予公开非独创集合数据资源以有限的排他权;衍生数据以著作权法为核心增加邻接权的保护。
    哲学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多重源流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22-129. 
    摘要 ( 354 )   PDF ( 1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牟宗三美学思想从发生论的视角上看存在多重源流。康德美学是其进行美学思考的直接原因,在思想源流中处于引领地位。康德美学是牟宗三进行美学思考的特定语境,其美学思想中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对“四个契机”的分析,部分美学概念如审美超功利性等被保留在道德论美学之中。儒家道德论发挥了决定与主导的作用。就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儒家道德论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考的线索与走向;从美学思想的局部构成来看,“道德良知”直接影响美学思想的结构及相关概念的厘定。通过在“道德良知”范阈之内解决沟通自然与自由二界的问题,审美活动成为道德世界的构成部分,由此改变了康德对审美独立自存性的强调和审美沟通二界的设置。自身学思的实践义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为重视主体生命以及强调生命的现实性与包容性特征,以本体论和工夫论关系为进路突显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牟宗三自身践行了构建美学理论任务的同时又留下部分未解议题。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转变
    卢斌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30-140. 
    摘要 ( 585 )   PDF ( 1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后阿尔都塞主义的理论建构,其内在逻辑的转变引发相关学者探讨。基于对《论再生产》和《话语理论的三个笔记》等文本的分析,发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内在逻辑转变过程中隐藏三个线索。第一,在“五月风暴”之前,阿尔都塞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断裂,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结构性和镜像性存在;之后,他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强调对“意识形态一般”特别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剖析。第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曾受惠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注重对无意识的分析以及对镜像理论的运用;后来阿尔都塞逐渐上升到对意识形态物质性和实践性的分析,强调意识形态的准行为主义和物质基础。第三,阿尔都塞的话语理论厘清了历史唯物主义总理论和其他局部理论,辨别四种话语形式并展开开拓性和批判性的学术探索,奠定了阿尔都塞学派的精神旨趣。这是一种过渡理论,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唤问理论做了哲学铺垫。因此,阿尔都塞前后思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差异,但并不是完全断裂的,而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阿尔都塞前期与后期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之间是弥合的,既秉承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结构性阐释,又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合起来,突破了对意识形态的静态阐释,增强了理论的解释效力,生成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理解范式。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湘西“瓦乡人”民族志研究
    刘重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41-150. 
    摘要 ( 503 )   PDF ( 2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承载着语言实践者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沅酉流域的瓦乡人,在与周边族群文化接触、并接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话”。乡话体系中的空间感知与地方命名是包含多重关系与意志的语言符号,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族群对世界周遭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还可以了解人群联结的轨迹与文化融合的图景。瓦乡人语言接触的案例体现出语言认同是族群文化共享的具体形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乡村振兴中的风险社会治理为视角
    田方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151-160. 
    摘要 ( 943 )   PDF ( 3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空间基因和精神基因的活态化遗存,其保护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风险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乡村遗产,其保护发展的内生性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产业转型风险加剧,乡村系统转变的结构失衡;外生性风貌异化、旅发过度、灾害突发风险凸显,乡村应对变化的响应失范;主体性行政介入和市场介入风险扩大,乡村保护发展运行失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规划路径依赖、保障机制不全以及实施推进主体缺失,是导致其陷入困境、脆弱性凸显的主要原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化解和突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和产生的各类风险与困境,关键在于在保护发展过程中构建风险社会治理动态评估监测体系与沟通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保障与风险响应机制,同时健全以原住居民为主体的自治组织和规划协同机制。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