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4-5.
[2] 赵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性保护[J].文艺研究,2009(5):189-200.
[3] 王文章,曹鹃.简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J].中华文化画报,2010(9):14-17.
[4] 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1):5-9.
[5] 克里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10.
[6] 克里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法律与事实的比较透视[M]//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31.
[7] 胡塞尔.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M]//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张庆熊,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088.
[8] 宋俊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J].民俗研究,2008(4):5-13.
[9] 梁绸.论中国传统年画在二十世纪的演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
[10] 沈雁冰.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J].人民日报,1949-11-27(04).
[11] 赵英水,赵青.对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调查及思考[J].装饰,2009(3):71-72.
[12] HUNG C T.Repainting China:New Year Prints (Nianhua) and Peasant Resistan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000,42(4):770-810.
[13] 孙婵.传统图像的语义模式:滩头年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 华君武.名不正、言不順——“新年画”的争吵[J].美术,1957(3):45.
[15] 赵戈.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6] 李光庭,王有光.乡言解颐吴下谚联[M].北京:中华书局,1982:66.
[17] 马福贞.消失的媒介:农耕时代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8.
[18] 马丽云,李榆,赵轶,等.木版年画与胶印年画的抗衡——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现状的个案调查[J].文化遗产,2010(1):125-133.
[19] 王进展.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0] 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12.
[21] 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9.
[22]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