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G Wei, TAN Ping, LUO Wan-Hong. Civil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rf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aw[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 35(5): 75-80.
[1]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2]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的历史及其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3] [加]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M]//邓正来,[美]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 康保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形成的法律法规基础[J].民族艺术,2012(1).[5] 张英.冯骥才:官员是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责任人[N].南方周末,2011-04-07.[6] 周斌.法律缺位致“非遗”难获司法特殊救济[N].法制日报,2012-04-26.[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N].人民日报,2005-06-12.[8]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 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10] 冯骥才,白庚胜.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名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Joel S.Migdal.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2] 林尚立.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