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01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欧健, 谷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12. 
    摘要 ( 384 )   PDF ( 2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不懈追求的历史赓续,是对新时代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现实回应,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制度保障、战略步骤、实践路径、方法原则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
    杨小军, 丁馨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3-19. 
    摘要 ( 482 )   PDF ( 2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新概括新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全面把握历史脉络和趋势,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作为“化中国”的根本方法,赓续践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线;从价值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旨。“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辩证统一,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政治学
    全球治理制度的生成逻辑与中国角色
    胡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20-33. 
    摘要 ( 329 )   PDF ( 1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内部制度的形成往往是共同体(政府)来供给的,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大部分情况下是各行为体协商并转让部分权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从合作的国际共同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是一方面源于大国内部制度的外溢,另一方面则是弱小国家对既有制度的内化所致。但是,这两种情况所生成的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大国的烙印,导致国际制度公共产品的“私物化”现象。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后来者,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中的角色,既不是制度的外溢者,也不是简单的内化者。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是以中国的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制度增殖者”,也是“利益外溢者”,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价值创新者。这三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独特的创新角色。
    经济学
    绿色发展政策能够促进就业显著增加吗?——基于中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何雄浪, 史世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34-46. 
    摘要 ( 356 )   PDF ( 1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利用2003—2018年我国28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对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更利于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因变量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依然稳健;控制时间效应后发现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具有时滞性但具有持续性;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对于东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政策对中部地区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对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绿色发展政策会诱发技术创新,通过提升创新水平产生就业“扩充效应”。本研究从低碳城市试点视角评估了绿色发展政策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效应,为进一步推广低碳城市试点、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曾祥炎, 胡慧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47-61. 
    摘要 ( 323 )   PDF ( 1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进一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级分项指数,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可能源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而不是“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主要通过提高信贷可获得性、扩大保险的覆盖面等途径实现。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多维贫困的拐点出现要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既要从供需两侧优化信贷机制和推动数字保险服务的发展,也应重视根据地区差异实施差异化政策。
    生态环境论坛
    国家公园立法中环境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
    孙佑海, 林禹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62-74. 
    摘要 ( 280 )   PDF ( 1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公共利益泛化和行政管理权异化已成为我国国家公园行政法治建设面临的两大挑战。国家公园自身价值的多重性、行政机关决策导向的不确定性是造成环境公共利益行政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了扭转这一窘况,在顶层设计层面,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科学界定环境公共利益的内涵外延;在制度保障层面,应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理顺行政监管体制,强化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同治理,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健全法治监督体系,优化检察公益诉讼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而在立法的主导和引领下,开创环境公共利益与其他正当利益协调共生的新格局。
    环境责任清单的规范进路
    王清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75-86. 
    摘要 ( 320 )   PDF ( 1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要,我国应当建立并完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目前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存在编制颁行主体正当性不足、编制依据失序化风险及编制内容结构欠缺等问题。厘定环境责任清单性质和功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环境责任清单是一类特殊的公权力自治规范,它具有约束、整合功能。环境责任清单颁行主体正当性应当以事后备案审查方式得以有效补强。需要对环境责任清单编制依据之范围实施必要限缩,对“地方实际需要”实施再规制的路径在于及时将其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环境责任清单内容结构完善包括定责、追责和免责的一体化及联动性。环境责任清单制度规范化发展有助于加密“用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之网。
    新闻传播学
    当代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觉转向与民主困境
    庞金友, 赵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87-98. 
    摘要 ( 361 )   PDF ( 1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图像信息的本质属性和视觉认知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视觉图像在政治传播中拥有天然优势。借助不断升级的视觉技术,视觉图像内在的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再现共鸣、包容多重等属性被不断强化,政治传播呈现出深度的视觉转向态势,不仅图像得到普遍运用,而且愈发占据重要地位,持续深入发展。在西方以政治竞选为中心展开的政治传播活动之中,这种深度视觉转向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传播新趋势:一方面向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专业化和以特定人物为焦点的个人化倾斜,一方面向以感性主义为内核的情感性和以受众认知为目标的劝服性偏移。随着西方现实政治的重心逐渐围绕视觉元素展开和运转,视觉政治日显其重,由此引发出民主选举审美化、政治认同个人化、政治态度偏执化、民主运转病态化等新症候,对当代西方政治格局和民主秩序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
    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衍生风险及其传导:类型划分与疏解策略
    朱国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99-111. 
    摘要 ( 477 )   PDF ( 2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伴随的信息控制行为,会通过控制信息接收者的信息解读和态度倾向,改变舆情事件的正常演化轨道,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社会风险。归纳梳理2016—2022年发生的50起社会广泛讨论的网络舆情反转事件案例发现,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信息控制行为一方面以信息内容和认知框架为控制对象,另一方面信息控制行为衍生的社会风险可能向政治性领域和非政治性领域传导。根据分析结果,网络舆情反转事件可以以“信息控制方式”和“风险传导方向”为核心维度划分为“借力型”“失控型”“暗礁型”“危机型”四种类型。对四种类型展开具体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反转事件的演化过程同时伴随着社会风险的衍生、传导和积累过程,形成了“表层舆情+深层风险”的双重结构,不仅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政治不信任惯性,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因此,改变网络舆情管控和风险管理分立局面、加强网络舆情中的风险管理过程,是防范化解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衍生风险及其传导现象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公共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和规范,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来消解信息控制行为;另一方面,公共部门要创造弹性刚性并存的舆论场域,积极回应舆情事件中的群体诉求来疏解风险能量的衍生和传导。
    哲学
    资本主义精神的伪道德性审视——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中心的考察
    廖茂忠, 曹淑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12-120. 
    摘要 ( 308 )   PDF ( 1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首次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并强调诞生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推动理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精神只不过是现实生产异化的观念化延续,它以理性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为前提,根植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之中。囿于阶级属性、价值观念和“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马克斯·韦伯未能察觉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前提、特殊本质和历史作用的伪道德性。透视资本主义精神的伪道德性,对于深刻领会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持平汉宋  折中中西——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与特色
    马学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21-129. 
    摘要 ( 293 )   PDF ( 1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江瀚是由清入民国的重要学者,学术著作与学术活动较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瀚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经学造诣,颇为世人所看重,但关于江瀚经学的专题研究成果较少,对于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著述情况、治学特色均无系统研究。以江瀚现存著作为依据,结合江瀚的日记、交游及报刊资料等,全面梳理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治学重点的转换及相关著述的成书情况,发现江瀚的经学研究分为考据之学与义理之学两部分,其早年治学偏重考据,但考据的目的仍是义理之是非,从而为其之后转向义理之学导夫先路。中年以后,江瀚治学重点转向儒学义理,著述颇丰,其阐发儒学具有摒弃门派、折中中西、关怀现实等特点。
    语言学
    汉语分裂句中“是”与“的”的属性及分裂结构的判定
    白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30-135. 
    摘要 ( 443 )   PDF ( 1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是”与“的”属性角度,可以对汉语分裂句结构进行判定。“是……的”结构中存在焦点类“是”字句和系表类“是”字句。焦点类“是”字句可认定为分裂句。第一,形式为“是+S+(Ad)+V+(的)+O+(的)”或“S+是+(Ad)+V+(的)+O+(的)”。第二,“是”轻读,无实义,表强调,可省略,省略后不影响句子结构;“的”与“是”不同,不标记分裂句的焦点,在句中可以省略,可以出现在末尾或者句中。第三,“是”与“的”起缩小焦点范围的作用,但无法圈定焦点。系表类“是”字句中,“是”重读,表“的确”,可强调,同时具有动词特征,不能省略。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毛泽东对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冯梦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36-145. 
    摘要 ( 315 )   PDF ( 1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生动力、过渡模式和价值目的等方面,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毛泽东继承了列宁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分为大资本和中小资本的做法;在改造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问题上,毛泽东对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和完善。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内容与中国本土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价值内涵的深化和升华。
    “行动”与“自我构成”:科尔斯戈德对主体的建构主义阐发
    鉴博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46-153. 
    摘要 ( 364 )   PDF ( 1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科尔斯戈德以“行动”概念的分析论证了人的“自我构成”与“实践同一性”。以“选择行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出发点,剖析“行动”对于主体的同一性、能动性、完整性的生成作用,这种内在结构不同层次之间的发展与统一,就是她所谓的“自我构成”。因此,在解决“自我”问题和主体性理论的阐释上,科尔斯戈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思路。这种解释方式凸显了实践的建构性、生成性意义,试图为“自我”和主体提供一种经验性的内容,纠正了认知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抽象性及弊端,也尽力规避了自由主义在形式主义和空洞性上受到的抨击。但是,科尔斯戈德仍受困于纯个体主义的基本视角,使得她无法在现实性上把握“自我”的“构成”,最终陷入主体性在经验构成和抽象形式之间的矛盾,导向了“自我”的建设性循环。在科尔斯戈德的“自我构成”理论中缺乏主体间性的空间,既使得她赋予“行动”的生成性变得抽象,也让我们无从找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对于“自我”及其建构的切实意义。归根究底,科尔斯戈德所谓的“人”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她所说的实践也不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建构力和解释力。人们的社会性和社会联系来自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形式,必须从这里来进一步思考实践在个体主体层面的内化过程,来发掘“自我”的建构和提升。
    从族群记忆到国家认同:蚩尤神话的重构与再嵌
    陈立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3):  154-160. 
    摘要 ( 370 )   PDF ( 1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蚩尤神话是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遗产。以神话叙事为原型,不同地域的民众生发出节庆、戏曲、武术、景观等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蚩尤文化谱系。从其多民族的复调叙事中可以看出,蚩尤神话构建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集体记忆,赋予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兄弟身份,表达出血脉相连、家国相亲的情感联结。在新时期,蚩尤神话不仅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还是多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与地方经验的集中表达,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根基与精神源泉。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