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谋大局、应变局、创新局的理论遵循
    高翔莲, 杨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7. 
    摘要 ( 763 )   PDF ( 2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构建和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具有缜密逻辑结构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实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上的飞跃。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全面安全与系统安全相统一、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相统一、中国安全与世界安全相统一,实现各方面的安全统筹治理、共同巩固,是新形势下开展国家安全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牢牢把握国家安全工作正确方向,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更好地统筹安全和发展。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新局的理论遵循。
    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新转化
    刘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8-15. 
    摘要 ( 772 )   PDF ( 1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家治理理念的建构与形成都离不开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便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蕴含着以民为本、重视修身、崇尚和合、清廉从政、辩证统一、革故鼎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面临全新机遇与全新挑战的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有利于促进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思政课”专题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的“五个必由之路”
    肖贵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6-23. 
    摘要 ( 912 )   PDF ( 1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科学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五个必由之路”在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中,引领新时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高校思政课要深度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既要结合新时代的丰富实践,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中国故事,也要加强理论阐释,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逻辑,以解疑释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身份
    李云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24-30. 
    摘要 ( 611 )   PDF ( 1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话语身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话语与身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话语身份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阐释、结构的宏观主导与微观参与、定位的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生成提供了学理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建构,有赖于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资源调控与启发教育、行为规范和伦理评价等功能的集体发力,也需要借助“排头兵”式预设策略、“放大镜”式凸显策略、“圈内人”式移情策略、“显微镜”式评价策略的支持。
    生态环境论坛·生态环境损害(二)
    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的优化路径
    于文轩, 孙昭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31-40. 
    摘要 ( 754 )   PDF ( 2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我国逐步形成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三诉并行”的司法救济体系,旨在为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提供全方位保护与监督。在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诉讼制度性质界分的论争和适用范围的扩张渗透、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职能错位、检察机关公益诉权的内容模糊等问题逐渐暴露出其面临的内生困境,亟须作出精细化和系统化的规范设计。为此,应基于权利(权力)与义务的衡量,重新审视主体的角色功能和权责分配,合理设置不同诉讼制度的适用位序;基于制度功能的考察,根据“风险预防”“损害填补”“法律监督”等不同功能面向划定“三诉”各自的适用范围;同时,通过强化不同诉讼制度间的互动关系,确保体系性协同,从而构建层层递进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
    损害类型化视角下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公私法协作
    徐以祥, 刘继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41-52. 
    摘要 ( 619 )   PDF ( 2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公私法规范在损害认定和损害责任适用两方面未能实现有序、高效的协作。其原因在于缺少对生态环境损害的类型化分析,忽视了不同类型损害在规制的经济学原理及法律制度需求上的重要区别。通过梳理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学解释,可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无法通过市场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因在于其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损害,降低交易成本所需的经济学方法和法律制度供给并不相同。局地型生态环境损害可以通过明确和激励求偿权利人的私法路径得到有效救济,而行政命令救济制度仅能在相关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有限范围内,为局地型生态环境损害提供更及时、迅速的救济。因而局地型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需要并存、互补、协调的公私法协作模式。区域型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主要方法是命令控制型管制和经济激励方法,因而区域型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只应以公法规范为主导。
    哲学
    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马克思“农村公社”理论再探讨
    孙美堂, 张晓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53-62. 
    摘要 ( 837 )   PDF ( 2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晚年手稿,厘清“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试图将农村公社视为东方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并将其上升为总体性范畴,有如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功能。农村公社并不是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而是它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是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东方社会”这个完整世界体系中的东方维度,是要找到一把解开东方社会奥秘的钥匙,以便解释东西方互动构成的资本主义总体危机。至于商品经济解构农村公社,进而影响东方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形,马克思设想了两种模式:俄国社会的“跨越”模式,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冲击-解体-重构”模式。由于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较早、较彻底地消灭了农村公社,建立了强大的宗法皇权体制,故我国的现代历史路径有较大的独特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冯兵, 赵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63-71. 
    摘要 ( 1887 )   PDF ( 3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教育学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笔谈)
    周海涛, 王艺鑫/王兆璟, 贺婧菲/田铁杰/刘文杰, 叶明裕/吴康妮, 颜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72-89. 
    摘要 ( 786 )   PDF ( 1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是一以贯之、多措并举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旨归与本真内涵,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中西部高等教育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紧迫课题。
    本期特推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笔谈,致力于深入反思探讨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进程的难题瓶颈、最优方略和高效路径。笔谈中,《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政策渊源、意蕴和路径》一文,围绕政策的历史脉络,剖析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内在意蕴,提出积极健全帮扶机制、夯实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骨架支撑,扎实做好补短板强长板、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效益竞争力,深入推进校内改革、塑造中西部高校高水平治理机制,优先部署人才振兴、培育中西部高校发展的骨干力量的优化路径。《教育情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基石》一文,从作为教育个体的人的情感视角出发,提出发掘中西部教育情感的独特魅力,以中西部教育情感作为强大的情感拉力,促使具有教育情怀的人力资源牢固地扎根在中西部高等教育大地上。《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与作为》一文,从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阐明了其发展过程中三组关系,提出深化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拓展全流程人才培育机制改革,倡导评价制度内容改革的三条路径。《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与路径》一文,提出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科建设与行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知识创新与经济服务相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应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性发展机制,打造校地共生联动的资源配置体系,涵养多主体协同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发展视角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一文,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历程也要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区域发展均衡化的实现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西部发展事关国家发展整体水平,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中西部高校应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中西部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忠实践行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伦理建构
    王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90-95. 
    摘要 ( 685 )   PDF ( 3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责任伦理视角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责任思维欠缺、多元责任主体协同不足、个体责任伦理意识不强、责任伦理运行体系不畅等问题。当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伦理建构,应当充分遵循以认知理解为前提、内化认同为核心、外化践履为归宿的生命教育运行逻辑。
    新闻传播学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规律及防控策略
    王林平, 高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96-107. 
    摘要 ( 1717 )   PDF ( 4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的“接合”——“青春中国”语境下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意指实践
    吴果中, 龙清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08-115. 
    摘要 ( 791 )   PDF ( 1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文学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孙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16-125. 
    摘要 ( 851 )   PDF ( 5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后经典叙事学发端于西方,近年来在一众学者的引介下,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厘清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与研究热点、代表性叙事理论研究、典型文本的个案研究以及预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走向五大类。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状况,实现中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对话。
    法学
    政策变迁中公益牺牲与社会义务之调适——以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政策为例
    段泽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26-136. 
    摘要 ( 620 )   PDF ( 2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政策变迁中由于涉及对私主体财产权的拘束而执行困难,并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情形,在实践中屡有发生。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政策就集中反映了此类问题。由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原所有者财产权之取得具有长期的政策背景,而产权移交又涉及其权利减损,进而出现政策执行困难。究其原因,是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产生的特别牺牲,与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之间存在冲突。前者的不可期待性与后者的可期待性之间界限模糊。调控与助推理念的适用有助于调适二者的关系,促使利益调控成为行政法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而建构以比例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和溯及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调适标准,使公共利益维护和私人利益保障之间尽可能平衡,进而推动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规范及机制构建
    刘雪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37-147. 
    摘要 ( 942 )   PDF ( 4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全面数据化成为日趋明显的现象,个人信息的数据价值,特别是商业价值的比重骤增,如何协调并处理相关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和数据权力的扩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个人信息的法治规范虽已基本成型,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要求加强相关法律保障和救济,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的构建。这些机制应包括:通过做好数据溯源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强化数据溯源技术引导;借鉴西方的数据信托模式,建立静态与动态的个人信息数据信任“防火墙”;规范权力边界以破解数据权力的垄断,同时,用规范和机制的全面覆盖来筑牢个人信息数据链条的“安全屏障”,即我国应从多层次、多领域、多阶段为个人信息提供综合性法治规范,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以实现对其协调、保护和促进之目的。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文化资本视域下民族村寨文旅业的分化——基于湘西的考察
    蒲钰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4):  148-160. 
    摘要 ( 787 )   PDF ( 2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