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01
    特稿
    中国古代治理中的君士互动
    胡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13. 
    摘要 ( 658 )   PDF ( 1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治理作为一种互动行为过程,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突出地表现为君士互动。在先秦以前,国家治理中的互动表现为“君士共治”,从舜、禹、武王等的问政,以及最初的巫、觋与王权的积极互动,都表现为“共治”的互动。但是,大一统体制建立之后,君士互动的模式中,重心明显偏向了君权一方,而又由于对君权无法制约,“以吏为师”的结果就是“士贱君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政治构架,士人在君权之下总是惴惴不安,当然也不乏谏政、议政之士人,但能善终者并不多见。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士人的“入仕”与“入世”情怀,永远是为维护和巩固君王权力效劳。当古老帝国遭遇西方列强侵略之后,士人的政治目标第一次发生了“位移”,即从维护君王的政权转变为挽救国家的救亡图存。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转型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及实践转向
    杜玉华, 王晓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4-20. 
    摘要 ( 2691 )   PDF ( 4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及时代超越性
    李建森, 翟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21-30. 
    摘要 ( 847 )   PDF ( 1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文化理论
     清代苗疆书院与“大一统”的国家建构逻辑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31-37. 
    摘要 ( 572 )   PDF ( 1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苗疆书院于清初渐兴,乾嘉“苗变”后快速发展。借此,传统中国成熟的德治原则、“大一统”思想文化和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正统观念和意识形态全面渗入苗疆,并重建“边缘”之地共同的精神信仰,强化各族民众一体的政治与国家认同。相较一般意义上书院的文化指向和教育教化功能,作为“边缘”之地国家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和表征,苗疆书院始终贯有清晰的“大一统”国家建构逻辑,在清代苗疆社会变迁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其政治意蕴更为突出。
    文化民粹主义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韩升, 田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38-45. 
    摘要 ( 762 )   PDF ( 1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民粹主义是社会民粹倾向的深层次表达,假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破坏文化所担负的尊重本真、哺育人格、追求崇高、凝聚共识的重要社会功能,究其本质而言,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拒斥。文化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狭隘性、极端性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深入批判文化民粹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从坚守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归旨、明确文化批判的建设性导向、培育文化认同的主导性观念等方面入手,破除文化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厘清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路。
    网络丧文化视角下青少年负面情绪表达及意识形态隐忧
    燕道成, 李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46-54. 
    摘要 ( 956 )   PDF ( 1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经济学
    媒体关注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内部控制的路径分析
    王建新, 廖志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55-64. 
    摘要 ( 666 )   PDF ( 138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利用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商业类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媒体关注和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关注、内部控制促进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媒体关注影响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媒体关注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法及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研究拓宽了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边界,为国家利用外部监督机制监督国有企业提供有了理论依据。
    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仇怡, 朱玉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65-77. 
    摘要 ( 614 )   PDF ( 1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数,考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2)各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空间视角下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关联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空间邻接地区;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中部地区呈倒“U”型趋势,西部地区暂不明显;(3)从创新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既要着力提升全国网络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要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法学
    论自然体权利及其保护
    王树义, 王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78-86. 
    摘要 ( 559 )   PDF ( 9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然体权利能否在环境法中确认,是近几年来环境法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法学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理论否认自然体权利的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整体性视角重新解读自然体的主体性地位,为自然体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自然体权利在法律规范上的缺失,借鉴国外自然体权利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以自然互惠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以代理制度、公共信托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为实践方式,注重自然体受到损害时的补救,提倡自然法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权利观的中国方案。
    双重主义视野下我国军事刑法的独立必要性研究
    万志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87-96. 
    摘要 ( 583 )   PDF ( 1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军事刑法属于特别刑法,其与普通刑法的界限长期以来有军事犯主义、军人犯主义、并重主义和双重主义之争。立足于我国的军事法传统、宪法体制和刑法机能发挥的需要,我国宜采取双重主义的立场,将军事犯罪限制在军人实施的违背军事职责、侵犯军事利益的犯罪范围内。目前,我国军事刑法是与普通刑法合编在一部统一刑法典之中。然而,这种合编模式既不利于厘清军事刑法与普通刑法的关系,也不利于军事法益的保障和军人权益的保护,忽视了军事活动的极端特殊性对军事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影响。未来我国如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体系,应当以独立化的模式构建双重主义限制下的军事刑法典。
    社会治理·全球治理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气候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
    韩艺, 谢延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97-104. 
    摘要 ( 668 )   PDF ( 1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治理是应然需求。然而,人类行为对气候的破坏、气候灾害的流动性增加了跨国治理难度,特别是受全球气候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领导力匮乏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合作治理仍面临难题。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的路径选择。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治理、坚持实践导向,将推动各国以合作共赢为共同体意识,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承担节能减排主体责任,助推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维护国际气候公平正义,实现全球气候善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治理失灵难题的必由之路
    储德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05-112. 
    摘要 ( 1035 )   PDF ( 1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和全球治理日益陷入失灵困境双重压力之下的理论自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宝贵经验大跨度回顾总结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结论,蕴涵着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中国智慧。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对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超越,破解强权国家主权意识日益膨胀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融合传统规则治理和关系治理,提升全球治理效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民族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推动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体制的形成,为全球治理走出失灵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引。
    “三农”问题
    受教育水平、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家庭创业决策
    贺建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13-124. 
    摘要 ( 570 )   PDF ( 1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提升农村家庭参与创业的机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农民受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程度是影响农村家庭创业的两大关键因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受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具体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处理过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使用、金融知识掌握和工作经验积累,其中互联网使用的中介效用最强;户主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存在明显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老年户主和高社会资本的家庭而言,户主受教育水平对中西部地区、中青年户主和低社会资本的农村家庭的创业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为新时期继续推动农户积极参与创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农业生产托管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蔡保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25-132. 
    摘要 ( 613 )   PDF ( 1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在大国小农背景下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一直是我国农业政策目标的重要取向,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小农户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规模效应(降低绿色低碳生产平均成本)、溢出效应(将绿色低碳技术导入农业生产)、反馈效应(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四个路径推动小农户农业绿色低碳生产。当前实践中还存在托管成本上涨、环节零散、宣传滞后、信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托管绿色低碳效应发挥,需要从加大补贴力度、完善服务机制、重视政策宣传、加强信息服务等方面优化农业生产托管政策,加速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步伐。
    新闻传播学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的新闻伦理思想
    刘炎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33-140. 
    摘要 ( 648 )   PDF ( 1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十分动荡又孕育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新闻业尤其民营报业空前繁荣,民营报人的思想异常活跃,这为他们探寻新闻伦理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基本成型。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道德品格是记者从业的首要资格;二是记者应当秉承独立自尊的核心价值理念;三是记者应当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这些思想为中国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遵循,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发展。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从“在场”到“悬置”:鲁迅图像的发生及演变
    任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41-150. 
    摘要 ( 545 )   PDF ( 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鲁迅在世时,留存、收藏了不同美术家创作的七幅鲁迅肖像。这一行为可视作鲁迅体认自我、“自塑”形象的一种方式。1936年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鲁迅图像创作从私人情感的表达转为政治话语建构之诉求,逐渐演变为一种“图像政治”。由于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魅惑性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建构,创作鲁迅图像自然是阐释和“争取”鲁迅的绝佳方式。经由美术家们一次次的呈现、改写和重塑,“鲁迅”游离于历史本体,而成为某种政治表征和时代印记。
    舞蹈身体的生成逻辑、表达图式和对美的塑造
    郭昳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51-160. 
    摘要 ( 666 )   PDF ( 1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身体是内联心灵、外通世界的媒介,亦是舞蹈艺术运用的形式与质料。舞蹈身体从生成逻辑、表达图式和对美的塑造三方面,通过“本质-方式-价值”的思维演进,展示出舞蹈艺术之终极“善”道。舞蹈身体的生成逻辑基于身体层次的窥视,一要以物质身体为实在呈现,二要将精神生活融入身体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再现、身体隐喻、身体间性与身心关系的四种表达图式,在舞蹈形象、动作形式、他者关系以及自我意识中,生成舞蹈艺术“肢体美”“概念美”“交互美”“状态美”的“四元”美学,目的是以艺术化身体促进人文生态的构建,旨在升华品格、净化人性。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