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01
    生态环境论坛·生态环境损害(一)
    从人域契约到自然契约:生态损害赔偿法理要义之证成与功能拓展
    刘洪岩, 杨海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16. 
    摘要 ( 626 )   PDF ( 1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损害赔偿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救济性制度之一,其规范的目的、动机、价值、架构等诸构件决定着生境主体及其权利何以成立的基础性承载和充足性解释。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从人域契约的“人域法”层面确立了“生境”的独特价值、独立的存在权和独立的法律人格;从自然契约的“人际法”层面打破了“人域法”理论的封闭体系,将伦理价值植入环境法律规则之中,摆脱了传统“人域法”对非政治化和非伦理化的唯理主义形式的追求和表达,复兴了中华法系“法律应当伦理化而非工具化”的灵魂与传统,确立了法益保护从“人域优先”向“人际优先”法律价值的转换,丰富了环境法理学的秩序观念和学理原则,拓展了传统人域法“主体中心主义”规则体系的界限与边界,为开启我国环境法从“主体模式保护”向“关系模式保护”生态法律观的变革与价值功能的转换提供了超越性的实践尝试与理论探索。
    生态环境损害中的私益辨识与责任界分
    刘长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7-25. 
    摘要 ( 795 )   PDF ( 2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成为环境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其具体规则还在不断完善中。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公益保护目标,理论和制度上已经将生态环境损害界定为公益损害,但事实上生态环境损害可能包括私益损害,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区分,并将私益损害排除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之外。在分析生态环境损害与公共利益、私人利益之具体关联的基础上,按照主体特定化、利益特定化的标准辨识私益损害,以合理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责任的具体承担中,须完善责任认定程序,根据私益认定标准区分出私益赔偿责任,并通过责任方式的衔接和配合,明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与环境侵权责任的二元区分结构。
    马克思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和实践逻辑
    叶钦, 肖映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26-34. 
    摘要 ( 1017 )   PDF ( 1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建党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实践不断进行守正创新,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牢记初心使命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属性,在不断应对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意识具有关心百姓的积极因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本意识,体现在重视人民利益,强调德治的民心作用和注重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等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实践逻辑,接续发展了以往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为积极回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改善全球治理及抗击新冠疫情等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时代“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基于资本逻辑语境的阐释
    陈道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35-42. 
    摘要 ( 552 )   PDF ( 12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美好生活”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将这一问题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中进行检视,不难发现,“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引发现代社会生活危机蔓延是“美好生活”命题得以呈现的历史前提;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生活向度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动力支持;驾驭资本逻辑的生活回归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辨析“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张力,从而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治理
    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水环境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审视与反思
    颜海娜, 刘泽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43-56. 
    摘要 ( 1138 )   PDF ( 1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河长制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环境治理创新制度,是中国水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缩影,其通过结构、程序以及技术三个维度的协同设计与运转,共同促进水环境的跨部门协同治理,进而推动“九龙治水”走向“一龙治水”。河长制通过结构性协同实现了治水权威的有效整合与配置,通过程序性协同细节的完善为治水权威流动提供了保障,通过技术性协同为治水权威提供了“智慧”,但这种权威高度依赖且政治动员色彩浓厚的协同模式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结构性协同,轻程序性协同”“人治属性排斥技术理性”等问题,由此引发对“职责分工明晰与跨部门协同治理”“结构性协同与程序性协同”“技术赋能与技术缚能”等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如何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绩效?——基于资源不对称依赖与控制权共享的视角
    夏红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57-65. 
    摘要 ( 569 )   PDF ( 11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以嘉兴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有约”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互联网情景下多元合作治理的深层逻辑。研究发现,多元合作中资源不对称依赖导致公共价值缺失,仅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生产社会化”;控制权共享能够降低资源不对称依赖程度,实现“供给责任社会化”,促使多主体化优势资源的发挥,合作关系质量的改善,增强了合作绩效;控制权共享源于政治机会窗口的出现和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应用,为此,政府要为多元合作提供制度空间,善用互联网治理工具,构建合作网络生态系统;非政府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实现合作治理绩效的提升。
    经济学
    双元学习关系、平衡及绩效研究综述
    曹兴, 金妍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66-77. 
    摘要 ( 1179 )   PDF ( 2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双元学习作为企业获取和创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双元学习的研究,从双元学习的内涵与关系、双元学习平衡的实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双元学习的绩效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现有研究在研究的层次、维度、视角和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未来应开展多层次与跨层次的双元学习研究,加强不同理论视角的结合,整合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双元学习内涵与关系的独特性;重视从动态研究视角,深挖影响双元学习平衡的不同层面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提高对情境因素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探讨双元学习平衡的实现路径;拓展组织绩效维度,开展双元学习影响组织绩效的权变因素研究,剖析不同条件下双元学习对不同绩效影响的差异。
    女性高管比例会影响会计稳健性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中介效应检验
    周信君, 张蓝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78-87. 
    摘要 ( 715 )   PDF ( 19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高管性别在企业社会信息披露和会计行为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3—2018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等相关数据,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性别特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提供了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女性高管占比较高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并且更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女性高管占比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女性高管能够让社会责任披露质量更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会计稳健性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会计稳健性,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监管机构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企业应充分发挥女性高管的优势,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选拔和任命机制。
    法学
    论诉讼合作模式下的案件真实——合意真实理念之提倡
    李蓉, 黄小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88-95. 
    摘要 ( 713 )   PDF ( 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18年刑事诉讼法规定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标志着诉讼合作模式在我国正式确立。有别于传统对抗式诉讼,合作式诉讼模式下,控辩双方由对抗转变为合作,检察机关主导认罪认罚程序,诉讼重心由审判阶段转移至审查起诉阶段。控辩双方合意削弱了法庭调查,法庭审判成为“确认式庭审”,案件真实更多体现为控辩“合意性”,即合意真实。合意真实的诉讼观念蕴含了被告人主体理念,体现了对司法效率、司法权威和协商正义的时代价值追求,具有正当性基础。因对抗与合作二元诉讼程序变革,诉讼真实观应从传统一元的实质真实观向实质真实与合意真实并存的二元真实观转变。
    数据交易流通的三元治理:技术、标准与法律
    许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96-105. 
    摘要 ( 827 )   PDF ( 2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数据交易流通事关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大局,但其法律意蕴尚未明确,实践痼疾有待梳理,整体制度亦付之阙如。双方或多方之间对数据控制权的自愿转移与分享,使得数据交易流通主要体现为“数据共享”与“数据再利用”,而非“数据转让”。数据交易流通面临技术、标准、法律三大困境,作为优先机制的技术、作为转介机制的标准与作为底线机制的法律共同构成回应挑战的三元治理体系,并藉此奠定了数据要素市场中数据治理的基础架构。
    社会学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妇女灾害社会工作创新
    周利敏, 赵天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06-114. 
    摘要 ( 467 )   PDF ( 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灾害对女性冲击最大,需要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专业服务,但相关专业服务少见且集中于灾后重建阶段,大大削弱了社工专业“助人之助”之特性。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妇女灾害社会工作模型是一个全过程动态均衡的服务过程。就“全生命—全过程”而言,目前灾害社会工作缺乏对妇女全生命与全过程的细致服务。就“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而言,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女权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这也是衡量服务成效的重要指标。就“危机—转机”而言,灾害期间妇女面临生计机会丧失、救济资源缺乏、性骚扰、性暴力与社会排斥等,但也可能使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受到更多关注。就“心理—社区”而言,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区层面唤醒妇女集体意识,它是资源匮乏国家与地区应对灾害的不可或缺的服务方法。就“脆弱性—恢复力”而言,灾害提高了妇女群体的脆弱性,恢复力有可能抵消妇女群体脆弱性。尽管这一理论模型还存在概念重叠、内涵宽泛、操作复杂与多学科交叉不足等局限,但它为灾害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范式整合与实践启发。
    我国困境儿童政策优化与精准服务策略:文化敏感与需要满足
    冯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15-124. 
    摘要 ( 726 )   PDF ( 1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儿童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关爱保护和福利保障。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保障和关爱保护的政策,试图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促进儿童的福祉和发展。但受制于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理论指引不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思维惯性固化等因素,导致困境儿童政策与服务层面均存在文化敏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于注重对象资格识别而对对象内部需求差异关注不足;注重儿童工作网络建设而对福利传递效能关注不足;注重货币化救助帮扶而对专业服务提供关注不足;注重活动化短期服务而对全生命周期服务关注不足。因此,在探索困境儿童政策优化和精准服务创新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文化敏感和需要理论指引下,应采取服务理念更新、福利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多元主体整合、整体性服务供给等策略,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
    教育学
    大学治理效能提升的制度变迁逻辑——兼评《法理与学理——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
    马焕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25-134. 
    摘要 ( 672 )   PDF ( 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中国大学达至良治与良序的基本遵循。大学治理效能因制度设计的合法性危机、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实践的结构功能失衡掣肘而大打折扣。修复大学治理生态、提升治理效能,应当通过利益主体角色的精准定位和认知图式的科学重塑复归大学学术组织属性;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法规、体现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践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理性逻辑和法治逻辑;应当通过顶层设计和效益激励整合“强致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及其价值
    刘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35-144. 
    摘要 ( 727 )   PDF ( 1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制定并实践了民族平等团结、保障宗教权利、调整统战对象、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民族理论由“教条主义”逐渐走向“实事求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的转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统一原理的解读,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统战政策对象,遵循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联合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实证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长征深化了党和红军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认知,促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抖音“美好生活”的修辞逻辑与审美价值悖论——文化符号学的分析
    葛瑞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45-151. 
    摘要 ( 975 )   PDF ( 2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短视频因具有“随物赋形”的形式韧性而风靡。抖音广告语“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中的“美好”,不仅能使抖音以一种不庄不谐的面貌长久处于审美安全区内,而且具有稀释品味的能力。“美好”无限延展的审美框架使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弹性,这让受众很难从雅俗上定性抖音,抖音借此策略获得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效益。抖音将人声、节奏等趋向极致悦耳的乐音与相应的场景、图像、文字、评论等合力构成联觉定调媒介,悄然地改变着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的方式。隶属于经济场域的抖音短视频在“美好惊奇感”愉悦原则的引导下,规避了高精力审美投入,使受众心智的运行一直处于最小能量状态,它凭借培育一双双“好奇之眼”完成对“美好”的即时消化。
    我国当代大学教师公共品格的式微与提振
    邢小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52-160. 
    摘要 ( 505 )   PDF ( 1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学教师公共品格的担当对大学教师与社会事务至关重要,其具体意蕴包括:以坚守学术为业的底线精神为根本基础、以守护社会良知的责任情怀为核心特征、以服务公共利益的崇高品质为最终旨归。当下,大学教师公共品格的担当面临学术坚守动摇、社会良知欠缺和公共关怀弱化等诸多困境。为突破该困境,提振大学教师公共品格,需政府、大学与大学教师不同层面主体各司其职、携手合作,即政府层面着力于激发大学教师的公共关怀意识、推动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前台与注重大学教师的责任伦理;大学层面做到精神坚守与柔性管理;大学教师层面致力于提升精神境界、坚守研究旨趣与接续原典思想传统。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