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政治学研究
    儒家政治哲学论纲
    启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13. 
    摘要 ( 1949 )   PDF ( 9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国家起源方式等,中国自周代初年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政治伦理为思想史主题的文明发展模式。此种文明模式以德治主义为核心,虽然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其学理本身也存在诸多方面的悖论,并且由于这些悖论而给古代中国的历史带来了至深且巨的负面影响。
    何为政治哲学
    龚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4-19. 
    摘要 ( 3049 )   PDF ( 11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政治哲学,既强调公民是城邦政治的参与者,也强调以德性为中心的共同体善。后者是当代社群主义的思想资源。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从强调善优先于权利转向权利优先于善。正义从以共同体的利益为依归转向以人权或基本权利为内涵。当代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在于诉诸共同体的善还是诉诸权利为其理论重心。然而,阿伦特所提出的公民权问题以及世界主义所关注的全球贫困问题构成了对自由主义的权利重心的挑战。
    社会治理研究
    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机理及社会协同治理
    谭九生, 任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20-27. 
    摘要 ( 1382 )   PDF ( 10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公共事件有潜在—萌芽、发生—蔓延、深入—变化和消退—终结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目标、主题、舆论以及主体行为皆不同。以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应对网络公共事件,首先,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是一自组织的过程理念;其次,从协同意识、协同目标、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创造社会协同治理条件;最后,构建利益协调、信息协同、舆情预警、协同机会识别和联动处理等机制,实现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协同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启示
    何绍辉, 黄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28-33. 
    摘要 ( 1382 )   PDF ( 8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以民生建设为重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矛盾化解为重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构架。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接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启示我们,开展社会建设与治理要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社会建设。
    伦理学研究
    正确行为与道德困境——赫斯特豪斯论美德伦理学的行为理论
    李义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34-40. 
    摘要 ( 2878 )   PDF ( 14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的辩护
    赵永刚, 黄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41-45. 
    摘要 ( 2321 )   PDF ( 13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亚里士多德在幸福主义目的论的框架下,基于人类的本质及其特有生活,通过“功能论证”,论证了美德的必要性。当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沿袭了功能论证的路径,通过对人类特有生存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美德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必要性。与现代道德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所作的辩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由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带来的问题。这种辩护对于作为“类”的人来说具有合理性,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说服力有限。
    管理学研究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及互鉴
    唐建荣, 李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46-53. 
    摘要 ( 2563 )   PDF ( 30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和优劣势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基本思维方式、管理主体和客体、主要目标、权力基础、基本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创新特征等方面。双方相互借鉴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应借鉴西方保护个体利益并重视公平竞争和激励、追求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强调经济效益和效率、强调民主与“法治”、鼓励创新并保护创新成果等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及西方在领导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的有益成果;西方应借鉴中国的人本论、整体观、系统观和权变观、“中庸之道”、“修己安人”、“和为贵”、世界“大同”、民本论、“道治”、“德治”和“智治”等管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及在伦理管理、国家管理和军事管理等领域的有益成果。
    我国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研究
    文连阳, 许春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54-60. 
    摘要 ( 1459 )   PDF ( 127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梯度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线路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运用梯度指数模型测度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中心地中心性地位建设,构建跨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红色旅游泛区规划能解决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空间结构问题,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政治学研究
    政党纯洁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
    关海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61-68. 
    摘要 ( 1633 )   PDF ( 9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纯洁性问题不仅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民众大都是通过党的纯洁性形象来感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力量的。保持党的纯洁性能够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一个关键维度,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当前,党的纯洁性出现的流失和下降现象严重腐蚀着广大民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带来严峻挑战。探索和寻求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机制和路径,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基于社会动员的视角
    黄立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69-74. 
    摘要 ( 1310 )   PDF ( 9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往往呈现出一种淡漠、困惑、甚至是偏差的认知态度。这其中除了体制转轨冲击、社会制度缺失、自我局限等多重因素影响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是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弱化而导致难以建构“共意”,突出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思想动员给予主体意识的启发和引导、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不断强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有效的情感动员激发内心的现实渴望和迫切需求。这需要基于社会动员的分析视角,从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着手,重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
    法学研究
    民间组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完善
    龚微, 谭萍, 罗婉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75-80. 
    摘要 ( 1216 )   PDF ( 9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组织在弥补国家保护的不足方面发挥着民间保护的独特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生效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对“第二轮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应当更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从扩大权利、明确责任和提供救济等三个方面补充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论我国水权转让的性质——基于水权转让实践的分析
    朱珍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81-85. 
    摘要 ( 1261 )   PDF ( 9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水权转让实践可以归纳为区域水权转让、行业水权转让、农户水权转让三种模式。每种模式都不能简单归纳为某种权利转让。这三种模式的水权转让关系表明:水权转让本质上具有功能复合性以及权利和权能复合性。水权转让法律制度建构必须基于这些典型复合性,并要切合本土情况与时俱进,同时要坚持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力避其被资本以“交易”之名所俘获。
    文学研究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研究
    李红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86-93. 
    摘要 ( 1411 )   PDF ( 9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济词学理论的破与立
    谢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94-100. 
    摘要 ( 1542 )   PDF ( 12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周济作为常州词派的关键人物,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关于白石的一段点评,最早正面提出“寄意题外,包蕴无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纲领意义。周济以“破”带“立”,对“今人”标举姜、张,讲究“磨盘雕琢”的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提出了“寄”、“意”兼重而至“浑化”的词作审美理想。周济在张惠言词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其立论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理论高度,对常州词派的最终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沈从文研究
    现代性、反现代性与《边城》中的金钱意象
    陈雪, 刘泰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01-106. 
    摘要 ( 2113 )   PDF ( 16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金钱、货币、与金钱有关的事件以及围绕金钱所展开的商业活动被刻意地反复书写,体现了沈从文从金钱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得与金钱有关的主题成为《边城》中的核心主题。沈从文意识到资本抽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诗性关联,导致人、自然、世界的祛魅和空间的均质化。而通过有意识地将金钱从一种等价交换的抽象物还原为一种象征交换的礼物,以及对由资本所带来的同质性空间相反的异质空间的书写,沈从文表明了他对建立在资本原则上的现代性观念的批判立场。
    自由主义话语与人文精神——关于沈从文
    胡梅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07-112. 
    摘要 ( 1473 )   PDF ( 14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一个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的自由主义者,沈从文的创作历程、生命历验都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与主流话语疏离的边缘姿态使沈从文的创作成为与新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相异的另类写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沈从文的一生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搁笔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命运的真实缩影,具有典型意义。沈从文作品在对平凡乡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对千年不变的生存方式的隐在思考,既有着对生命庄严和美丽的感慨,也有着对愚昧、静止背后的隐痛和担忧。到底是用传统文化来救弊现代理性,还是用现代文明来纠偏乡村的野蛮愚钝,这是沈从文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民族道德重建中需要理清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
    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史修永, 张慧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13-118. 
    摘要 ( 2052 )   PDF ( 12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吸引了电影界的关注。作为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其鲜明的文化表征和时代特点为批判性地思考民族文化与电影媒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来说:影片凭借视觉消费编码策略,使观众在视觉符号的体验中完成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想象性建构;通过各种文化记忆形式的串联,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发现和再生产;少数民族区域美学的尝试性建构,也强化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为应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民俗学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为例
    乐之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19-122. 
    摘要 ( 2433 )   PDF ( 11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被埋没的吴大羽与新派画的历史命运
    黄文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23-128. 
    摘要 ( 1940 )   PDF ( 8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被誉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杭州艺专的旗帜”的吴大羽在20世纪的现代绘画中对新派画的坚持与求索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可以说是扩荒者,但长期以来却不为人知。这种现象,被吴冠中先生命名为“吴大羽现象”。吴大羽在艺术道路上跌宕起伏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油画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他的遭遇,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性格,更多的是外部客观因素所造成。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