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7-15
    特稿
    宣扬自我责任:全球治理的中国风格
    石之瑜, 黄琼致, 李巧丽, 杨志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8. 
    摘要 ( 1822 )   PDF ( 13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目前的西方研究大都关注特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如何看待全球治理问题。这些内容包括:(1)儒家思想中的不干预和自我治理倾向;(2)社会主义中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强调用说服而不是单边主义来解决世界冲突;(3)源于不发达而产生的劣势损害了自信;(4)二战以来联合国和美国控制主要国际组织的行径令人反感。由此认为,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中国风格是被动回应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是问题解决导向而不是目标驱动型,全球义务与改革任务更多地聚集于主要大国而不是处于衰退中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仍然主张通过依靠世界主要国家的自主治理模式来树立全球领导力,那种仅仅依靠闭门式的说服行动和反对公开制裁的例证来干预失败或衰退国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乔治·诺瓦克, 洪燕妮, 孙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9-18. 
    摘要 ( 4392 )   PDF ( 138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结合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否有效,这需要对各自的理论要点进行梳理。存在主义主要坚持七个基本原则:即科学和现实都是荒谬的、模糊性宰制着存在本身、主体意识绝对优先于一切客观事物、通过摆脱决定论来解释和捍卫个体的自由、人类宿命论、现代社会是完全异化的以及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追问。基于这些原则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则持有相对立的看法,即主张“客观的真实性”、“必然的确定性”、“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道德的合历史性”、“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异化消除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以及“生存的实践性”。由此可以确定地指出,任何试图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强行嫁接的研究都是失效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破除的理论屏障。
    政治学研究
    宪政秩序的当下与未来
    张义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9-27. 
    摘要 ( 2441 )   PDF ( 13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宪政是人类法治进化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样态。它是一项价值目标,也是一种事实状态。作为一种“实践的”法治理性,宪政秩序内蕴着“谦抑的”道德品质,意涵着人们对社会演进规律的科学认识,外显为“多元和宽容的”、“现实而不保守的”、“动态稳定的”秩序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生长,必然经历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融、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契合、阶段性与长期性相衔接的进步过程。相关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探究,亟须回归宪政的中国语境,立足于既定的体制和国情,尊重中国的史情与民情,在实践中探索,在稳定中渐进。
    中国宪政强国主义的行来之路与历史反思
    张富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28-34. 
    摘要 ( 2520 )   PDF ( 12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宪政制度的设计,经过百年的努力和挫折积累了较丰厚的历史经验,有了相对意义上的进步,宪政所要求的最初步最原则的宪法制度规范基本具备。然而由于中国本土历史上缺少宪政传统、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产生社会分层,导致长时期内宪政被视为国家建设机制的工具而忽视其本源价值,在学理层面与西方法理学强烈冲突。从宪政起步便对分权制衡进行改良,国家公权完全凌驾于公民私权,多次立宪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中国宪政史的症结所在。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
    彭先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35-40. 
    摘要 ( 25985 )   PDF ( 27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思想,是实践“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理论以实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根本方略,也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渐进式(量变)与激进式(质变)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以宪政民主为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模式,必须将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那些患了宪政民主“饥渴症”的人增多一些理性认识和稳健意识,让那些借口国情而在宪政民主方面患了“麻痹症”的人增多一些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
    哲学研究
    关于形而上学的几点省思
    闫顺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41-47. 
    摘要 ( 2123 )   PDF ( 16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西方哲学在“拒斥形而上学”的致思下一再发出“形而上学终结”的死亡通知单,然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精神的不死之鸟其冲动有增无减。它被“反叛”的重要启示在于形而上学只有在超验思想之域才是合法有效的。形而上学具有不可缺省的思想价值,昭示着自由、批判和超越的纯洁精神。思想是其本性,真正符合思想本性的思维方式则是辩证法。在一个“不思不想”的物化氛围中更需要一种纯粹的理论态度及其坚韧的形而上学姿态。
    自由、平等和社群——评威尔·金里卡对马克思正义批判理论的质疑
    刘海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48-53. 
    摘要 ( 2366 )   PDF ( 12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加拿大学者威尔·金里卡在《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一书中对马克思的超越正义观的质疑存在三个方面的误解。从自由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而把马克思的自由观误认为是一种空无内容的自由观;从平等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认识到以财富为标准的抽象平等观和以个人特殊需要为基础的具体平等观之间的区别;从社群观的角度看,金里卡没有认识到蕴含于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中的社群思想而认为其把超越正义的现实基础仅仅寄希望于物质的丰裕。
    伦理学研究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与道德修养
    李茂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54-57. 
    摘要 ( 2125 )   PDF ( 23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理想人格。“主体人格”、“责任人格”、“创新人格”、“和谐人格”是现代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道德修养与现代理想人格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是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推动道德个体深化道德认知、认同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实践是道德修养对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功能外显。
    道德典范的当代困境及其对策
    胡建, 淮旭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58-62. 
    摘要 ( 1719 )   PDF ( 12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典范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示范、激励及传承三大功能。然而在当代,道德典范却遭遇现实困境,其原因主要是:多元价值侵蚀道德典范产生的思想基础,塑造宣传过程中的不当做法减弱了道德典范的崇高性与感染力,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则使道德典范作用无法持久。要解决这种困境则需要建立健全现代道德体系,完善道德典范的塑造宣传过程,并加强道德典范的权益保护制度建设。
    管理学研究
    政府执行力:阻滞因素与政策选择
    楚德江, 黄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63-67. 
    摘要 ( 1851 )   PDF ( 11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政府执行力低下主要表现在政令不畅、执行扭曲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这既有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机制的原因,也有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方面的原因。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应着眼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政府绩效管理体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府执行力文化建设。
    小产权房转正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
    王文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68-72. 
    摘要 ( 1842 )   PDF ( 10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高房价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瓶颈,导致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不仅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激化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但由于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受到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而难以启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改革又难以取得实效,使中国房地产价格调控陷入僵局。只有以小产权房转正为突破口进行渐进的制度改革,我们才能打破房产价格调控的僵局,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房价,最终实现根本性的制度革新,突破中国城市化的瓶颈,为中国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环境规制的失灵及其治理——基于治理结构、行政绩效、产权安排的制度分析
    曾丽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73-78. 
    摘要 ( 1816 )   PDF ( 11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规制的失灵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定环境政策的治理结构、绩效评价以及产权安排不完善的结果。环境规制治理结构的双重性、分散性导致了规制执行力的弱化;规制绩效缺乏公民的参与和反馈,加剧了环境规制的失灵;环境、资源的公有产权安排在缺乏民意监管的情况下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的利用。因此,治理环境规制的失灵必须增强环境规制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协调性,建立民主、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增强公有产权的竞争性和透明性,由此才能增强环境规制的效力。
    法学研究
    诚信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之证成
    梁成意, 汤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79-84. 
    摘要 ( 2288 )   PDF ( 123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民法的帝王条款,诚信原则包括主观善意、权利不得滥用、利益均衡三层含义。在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的背景下,各国行政法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诚信原则。由于既对行政法主体具有指导功能,也符合行政法基本原则之标准,因此应将诚信提升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诚信将“法律人”提升为“道德人”,促进行政法主体地位的平等,优化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结构,使行政相对人成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规范对象。
    刍议完善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
    周世伟, 韩志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85-90. 
    摘要 ( 1814 )   PDF ( 11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应当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经济法关于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不仅很少,而且过于笼统和缺乏强制力。我国应当建立起有强制性的公民与国有财产的法律关系,完善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根据行使方式的不同,应当分为直接权利和间接权利;根据义务主体的不同,分为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权利和对国有资产使用者的权利;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事先”、“事中”和“事后”权利。公民对国有财产的权利难以通过传统的救济途径获得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
    苗族“古老话”的法律文化价值探析
    石伶亚, 石维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91-96. 
    摘要 ( 1888 )   PDF ( 13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苗族“古老话”是研究苗族习惯法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记载了苗族习惯法的法律主体对公平正义的运用,从内容到形式、从意识到效果都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对法律文化的创造。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一致,而且创造了亦歌亦法的法律文化自觉的民间方法,传播了一种法律生态化的信息。苗族“古老话”对于中华法文化的价值和贡献在于:首先,在原生态的法律文化价值创造方面,它是我国武陵山区苗族古代习惯法的传承手段和文本载体;其次,在法社会学科学思想的弘扬方面,它是苗族社会土地制度、婚姻制度和解决内部纠纷的最权威的法律依据和裁决标准;再次,从法哲学科学思想的弘扬方面看,它是朴素哲学思想的表露,它反映苗族“事物生成共源根”的生存哲学智慧,是完整而独立的苗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学研究
    网络流行语体的盛行及启示
    刘文辉, 万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97-102. 
    摘要 ( 1946 )   PDF ( 142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流行语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不仅改变了网络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话语传播模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紧张。它的盛行与流布有其“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以及娱乐功能的归因,也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流行语体自身特点的助力。同时,网络流行语体在媒介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框架修正以及媒介传播形式上,都留给了大众传播学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陈旭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03-107. 
    摘要 ( 1969 )   PDF ( 12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和无限可能性,从而解放了长期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播学研究的内核,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它的无中心、差异化的多维思路可以启发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还原“意义”的自由,重视“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并且建构多元差异和谐共存的传播情境。
    历史学研究
    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研究
    林国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08-113. 
    摘要 ( 1811 )   PDF ( 11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教史学编纂肇自魏晋,其发展大势,则自隋唐两宋始。此一时期,除教士外,教外士宦亦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史著大幅增加。同时,道教史家打破了魏晋单一的由私家完成的编纂模式,御制、奉敕编次、私家撰修等编纂方式的出现,使史学编纂呈现多元化特征。弘扬道教;维护统治秩序;参与、记录儒释道间的融合与冲突以及促进道教史学的建设,构成其编纂旨趣和目的。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渐趋成熟,这种成熟也是中国道教史学迈向繁荣的表现。
    国家权力干预下的妥协:咸同年间沛铜湖田案中的利益博弈
    仲亚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14-118. 
    摘要 ( 1800 )   PDF ( 126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山东巨野、郓城移民进入苏北沛铜地区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湖田”荒地,他们的占地行为很快得到基层官府的承认。在官府的支持鼓励和士绅的具体运作下,他们还形成了自我组织、自我保卫的社会力量。当地原住民回归后,移民与原住民的冲突不断升级,基层官府对此一筹莫展。湖田案最终在钦差大臣曾国藩带有诸多妥协性的干预下才趋于终止。它的产生、发展和平息体现传统社会基层政治生活的两个方面:基层官府和乡村社会能够在日常事务中合作共生,重大危机的解决则有赖于高层政治权力的介入。
    文学研究
    20世纪初报章新小说的新旧之辨
    潘桂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19-123. 
    摘要 ( 1958 )   PDF ( 11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初的报章新小说具有突破中国古典小说的新姿态:从文学总体结构的边缘移位至中心,倡导语体革新,主张俗语白话为文,由无关宏旨的审美消闲转向追求启蒙救亡的宏大叙事,呈现出探寻存在、自我超越和筹划未来的现代性精神。但在倾斜向政治的文学场中,小说存在生命意识被群体想像遮蔽、叙述者主观态度过度张扬和审美现代性被剥离等局限,使之在小说革新的实验场中驻足,未能抵达现代小说的行列。
    清末民初的读者转向、读者想象与读者取向
    周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4):  124-128. 
    摘要 ( 2031 )   PDF ( 11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文学受众尤其是读者群体发生了以“文人读者分化”和“市民读者的扩张”为两大趋势的转向。这一“读者转向”,促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读者想象”、“读者取向”的发生,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文学诉求和走向。在“文学改良”倡导乃至“通俗小说”的兴起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转向、想象乃至取向对于清末民初文学生态、生产乃至文学格局、文学变迁的影响。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