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10-15
    沈从文研究
    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
    金介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14. 
    摘要 ( 3002 )   PDF ( 12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即: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中国学院派现代主义。沈从文是学院派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学院派现代主义受外来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却有其独创性。它不同于上海现代主义。其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凤子》、《看虹录》、《水云》等。这些作品从主题到技巧都充分证明了沈从文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面。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作品虽属“非主流文学”,但却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的现代派诗人和小说家。
    七十年来域外学者《边城》研究述评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5-19. 
    摘要 ( 2045 )   PDF ( 143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概览七十年来域外学者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中国人形象说、悲剧——命运说、象征——原形说三种类型。域外学者认为,一部《边城》是“人情风俗画卷”中的“完璧”,写出了“无垢纯真的中国人”的形象;“爱的神曲终成一曲让人忧伤的挽歌”;一部《边城》充满着复杂的象征意义,《边城》中的“‘死亡与再生’,是作为原型而存在的”。
    哲学研究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张羽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20-24. 
    摘要 ( 1727 )   PDF ( 13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周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25-30. 
    摘要 ( 1755 )   PDF ( 88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伦理学研究
    诚信本质的六个层面
    杨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31-36. 
    摘要 ( 2249 )   PDF ( 112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诚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人或组织的心意、言语、行动三者各自的真实性和一贯性及彼此之间的一致性。它主要显现为心意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行动的真实性和一贯性、言语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心意的一致性、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性。这六个方面处于不同的层次,其中心意的真实性和一贯性处于最深层,行动与言语的一致性处于最表层,其他方面居间。
    孔孟荀德治思想论纲
    唐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37-43. 
    摘要 ( 1371 )   PDF ( 115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分别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道”主义德治思想理论、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德治思想理论、荀子以礼为核心的“礼治”主义德治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疏理,揭示了先秦时期中国德治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美学研究
    给实践美学提十个问题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44-48. 
    摘要 ( 1324 )   PDF ( 111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实践美学是国内处于主流地位的美学,也是可以在国际学术界发生影响的美学,但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特别在哲学本体论、实践概念、人与人的本质力量、自然人化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的起源、自然美的地位与意义、艺术与美、美与自由、美学学科的性质等问题的阐释上存在许多纰漏,需要商榷。实践美学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美学,他的主要代表都在努力修正和完善自己,可以期望它有更丰饶的学术成果问世。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熊元义, 余三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49-57. 
    摘要 ( 2998 )   PDF ( 12557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和谐社会与和谐美学
    陈全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58-61. 
    摘要 ( 1578 )   PDF ( 10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
    黄健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62-65. 
    摘要 ( 2508 )   PDF ( 123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席勒的美育思想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并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席勒试图建立的审美王国的目的是拯救日益败坏的心灵和使人实现自由的人性。为此 ,他主张通过“游戏”的途径把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结合起来,从而使人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是完备的,对当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文学研究
    论席勒的悲剧观
    黄定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66-69. 
    摘要 ( 2377 )   PDF ( 14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席勒从艺术的层面把审美快感而不是道德视为悲剧艺术的目的,道德则是作为达到审美快感的途径。悲剧的道德观念又是通过目的性和反目的性的矛盾冲突实现的,从而奠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基础。同时,悲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悲剧形式”(特征)来实现其道德和理性的目的。
    论席勒的激情观
    陆兴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70-74. 
    摘要 ( 1497 )   PDF ( 10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席勒的《论激情》和散见于各篇的关于激情的言说,不仅对当时文坛中不表现人性的真相的新古典主义创作和为了激情而激情的创作进行了反驳,而且对激情的类型,激情的表现,激情对于人性完善的意义,激情与悲剧、崇高的联系进行具体和深入的阐述。其激情观将激情与悲剧性、崇高联系起来,拓展了三者的内涵,扬弃了柏拉图激情神附和郎吉弩斯将激情“神化”的倾向,将激情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激情从形而上学的玄学领域回归于审美领域,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下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研究
    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
    陈义华, 刘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75-79. 
    摘要 ( 1536 )   PDF ( 10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小康社会的文化力
    蒋均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80-83. 
    摘要 ( 1216 )   PDF ( 9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力作为一种软国力和全部综合国力的渗透性要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作为文化力的基础的科技与教育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文化力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具体指标上还是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促进小康社会的文化力建设,要求我们在加强主导文化建设,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
    关于涵化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方法论反思
    蔡骐, 杨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84-87. 
    摘要 ( 1717 )   PDF ( 16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众媒介作为人们了解外在世界的渠道,建构着人们对于社会的观点和看法。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涵化理论致力于探讨电视对受众建构社会现实的影响。它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假设,针对各方的批评和置疑不断充实完善,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对涵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究使其日益趋向更为周密和完整。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医学人类学对过程哲学的阐释
    张晓春,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88-94. 
    摘要 ( 1691 )   PDF ( 10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过程本体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使阐释人类学的“深度描写”在认识族群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医学人类学对“过程”理论进行研究,这种以 “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 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进行“深度描写”,并从批评的角度度对人类知识进行重新洗礼和审视,使过程哲学思想与医学人类学之间形成契合点,并以此对“过程”研究的范式来构建起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医学人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历史演变考析
    龙湘平, 陈丽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95-98. 
    摘要 ( 2082 )   PDF ( 14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土家族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干栏式木构架建筑,明显地保留了原始人 “巢居”的遗风。它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如今土垒式、吊脚干栏式、挑廊干栏式、坐虎木楞式、汉四合院式等多种建筑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社会学研究
    市民社会:现代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王浩斌, 王飞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99-103. 
    摘要 ( 1465 )   PDF ( 9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逻辑起点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性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就此问题达成共识,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确立现代社会学逻辑起点界定标准的基础上,认为“现代性”不能作为现代社会学的逻辑起点,真正能够作为现代社会学逻辑起点的是“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转型与反邪教——关于预防邪教犯罪的思考
    粟湘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04-106. 
    摘要 ( 1600 )   PDF ( 10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邪教是信仰危机的表现,它不仅危害社会秩序,而且侵犯公民自由,更为严重的是邪教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因而,培养国民的政治法律信仰,进而铲除邪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法治的意义为我们指明了反邪教的基本路径,教育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反邪教的基础性资源。离开教育的法治只能使法治的希望落空;抛开法治的教育,必然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而,在反邪教的征程上,法治和教育应当并驾齐驱,否则,反邪教的代价将更加沉重。
    政治学研究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
    谭献民, 蒋建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07-111. 
    摘要 ( 1289 )   PDF ( 9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中西文化中都曾有所体现的社会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和实现的可能。这种新型社会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等多种社会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探析
    肖映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12-115. 
    摘要 ( 1314 )   PDF ( 7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位一体体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政党执政与国内外环境两个维度阐述和谐社会的现实必然和战略意义,为更深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法学研究
    论刑事古典学派内部死刑观的异同及其借鉴意义
    郭子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16-121. 
    摘要 ( 1641 )   PDF ( 11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刑事古典学派内部对死刑的态度,可分为两派:保存论和废除论。贝卡利亚、边沁基于社会契约论和功利论,认为死刑存在许多弊端和坏的特性,极力主张废除死刑。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等人,基于心理强制论、等量报应论和等价报应论,认为死刑有其特有的有益性或功效,主张死刑存在是合理的。但其具体观点又有差异。
    从古代残疾人法律制度审视当今残疾人保障法的完善
    罗财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22-125. 
    摘要 ( 1465 )   PDF ( 14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研究古代残疾人法律制度出发,揭示其立法特色和缺陷,并以此为契机,探索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完善措施。
    我国民族自治州的立法困境及对策
    向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26-129. 
    摘要 ( 1293 )   PDF ( 86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我国建构民族自治州立法机制中面临的困境:立法权源与层级的不对等造就立法的无序、上级机关审批程序的失范、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抬头,造就民族自治州立法实践中的种种非法治化倾向。扶持民族自治州优化地方立法机制要划定权限、明确职责、强化监督、同时也要尊重国情地情,有序地推进。
    经济学研究
    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现状与局限性分析
    何菊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30-134. 
    摘要 ( 1457 )   PDF ( 9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我国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现状,结合现状探讨了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局限性所在:封闭的产权制度,不利于实现诸多外部利润;任人唯亲的人事制度,不利于企业长期生存;集权式管理制度,不利于企业管理现代化;狭窄的家族文化制度,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乏力的技术制度,影响了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来自B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胡国柳, 尹美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35-139. 
    摘要 ( 1379 )   PDF ( 811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中国B股公司为样本,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黎克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40-142. 
    摘要 ( 1143 )   PDF ( 98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与学校内部管理需求不相适应,必须建立“统一领导,集中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以理顺校内各种经济关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服务。
    文学研究
    陶渊明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新论——对《桃花源记》主旨的一种剖析
    杨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43-147. 
    摘要 ( 2027 )   PDF ( 12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陶渊明身处南北朝之乱世,而以《桃花源记》隐括儒家大同至德境界,使后人得以获得一种重要的理想寄托与心理安慰,其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上承周孔,下启宋明,其地位与作用当介于汉唐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之间,同为儒家重要先贤人物。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
    陈占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48-153. 
    摘要 ( 1418 )   PDF ( 10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鲁迅与夏目漱石这两位中日文学巨擘在文学意义上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集中,有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相似性,那就是《野草》与《十夜梦》,这具体表现在一“暗”一“明”两个方面,所谓“暗”就是指这两部作品集中有一部分作品的意义显得不是那么明朗直露,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我做梦”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表达策略。要强调的是,他们现代手法的运用仍是着眼于文章意义表达的完整性;所谓“明”是指这两部作品集中有一部分作品采取了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的表达策略,这时作者不再是借助写作技巧来极力遮掩自己的内心隐秘,而是通过像《百喻经》里“讲故事”的形式,最直接最明朗地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一点又常为研究者所忽视。
    《蝇王》之弗洛伊德解读
    肖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54-156. 
    摘要 ( 1921 )   PDF ( 10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寓言。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揭示了小说“人性恶”的主题。
    语言学研究
    里耶秦简丛考
    王焕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57-159. 
    摘要 ( 1456 )   PDF ( 11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里耶秦简是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其学术价值,足以与敦煌文献、甲骨卜辞媲美。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关注这批简牍的整理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里耶秦简选释》对已经公开发表的30余枚简牍,进行了文字隶定、标点注释。本文正其误、补其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汉俄语数词模糊语义及其生成方式的对比分析
    曾凡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60-162. 
    摘要 ( 1418 )   PDF ( 11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文以汉俄语数词为例,分析对比了汉俄数词语义视角下的模糊意义及其生成方式,旨在揭示汉俄语数词的语用意义方面的异同点和广泛存在的原因。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杨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63-165. 
    摘要 ( 1448 )   PDF ( 10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听”和“说”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分析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手段,提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新模式和学习的新理念。
    民族学研究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历史意义
    王跃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66-169. 
    摘要 ( 2719 )   PDF ( 10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红三军依据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对于苏维埃革命运动和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湖南西部四大名镇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70-173. 
    摘要 ( 1402 )   PDF ( 11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湘西四大名镇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组建旅游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及旅游促销战略等措施。
    信息与档案研究
    论高校图书馆读者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构建
    赵奇钊, 谭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4):  174-176. 
    摘要 ( 1179 )   PDF ( 9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确立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中的弱势读者群体范围,实证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弱势群体与一般意义中弱势群体含义的异同,进而分析现有高校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体系建设现状,最终为构建新型高校图书馆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充实新的理论内涵。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