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7-15
    哲学研究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取向——再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崔永和, 姚茂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7. 
    摘要 ( 1321 )   PDF ( 10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人性史观的解构与唯物史观的构筑
    周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8-13. 
    摘要 ( 1638 )   PDF ( 13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神道史观以“神”和“上帝”来解释人和历史,结果形成宗教神学的救赎历史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现实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
    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方法论批判
    刘子阳, 朱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4-17. 
    摘要 ( 1488 )   PDF ( 11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杜维明对贯彻新儒学三期的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以西方话语为背景展开的新儒学研究等于是将儒学客体化,而儒学的真实问题以及精神特性就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中消隐了。杜维明放弃了从终极存在的角度追问儒学宗教性的思路,回归人自身,从儒学中寻找人对于终极存在的体验,提出儒学独特的认知方式——“体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儒学的宗教性在于对终极存在的肯认与追求。
    德鲁克的“实践人”之理性思考
    陈长里, 肖映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8-21. 
    摘要 ( 1344 )   PDF ( 10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德鲁克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只有在实践中人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塑造,即“实践人”,并阐述“实践人”存在的三个纬度和几个特性。由于德鲁克的阶级局限性,“实践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德鲁克的 “实践人”为人性研究的当代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
    伦理学研究
    道德何以可能:经验抑或超验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之启示
    刘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22-27. 
    摘要 ( 1810 )   PDF ( 130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力图提供道德得以可能的论证,完成为道德奠基的工作。他认为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论实质上是把道德的根据放在经验上,让道德遵循经验的原则,从“经验”来解说道德。在批判“经验”的同时,康德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也进行了彻底地改造,以先验演绎的全新方式为人们展现道德的根据、原则之图景。同时,他还在自己的体系中试图合理解决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即道德的超验部分和经验部分的分歧和隔离。康德在论证道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探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倡导平民慈善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孟兰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28-31. 
    摘要 ( 1498 )   PDF ( 16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上的社会救济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而言,现有的慈善捐赠水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大力倡导平民百姓作为主体投身慈善事业。民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慈善资源,只要积极疏导,合理开发,中国的慈善事业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孔子之志看人的生存样态和伦理意义
    李晓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32-37. 
    摘要 ( 1476 )   PDF ( 12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的人生追求和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在激励其弟子的同时,也成了后世儒家学者追求的楷模,更奠定了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通过讲述孔子人生志向和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个人生存样态和伦理意义的问题,进一步剖析生命样态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从中探寻有助于现代人树立其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意义和启发。
    经济学研究
    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海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38-43. 
    摘要 ( 1194 )   PDF ( 94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税法集聚了内外资税法并列运行多年积累的征管经验,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为基调,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既提升了税制的法律层次,又深化了税法的科学内含,是一部科学规范、与国际税法接轨的重要法律,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改革建议
    龙军, 朱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44-47. 
    摘要 ( 1336 )   PDF ( 121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加入WTO组织后,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税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税收体系中几个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税制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法制化水平低、管理落后。笔者就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模式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
    彭秀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48-51. 
    摘要 ( 1348 )   PDF ( 97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循环经济视角探讨产权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创新是扩大资源供给、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产业组织创新是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组织形式,而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又离不开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保障。
    走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认识误区
    彭继增, 肖志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52-56. 
    摘要 ( 1513 )   PDF ( 9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涉及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讨论中,应该首先弄清楚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即汇率稳定本身是政策目标还是手段?当前汇率的稳定是由市场形成还是由行政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和分析,才能得出确实可行的结论,避免走入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认识误区。
    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
    王云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57-59. 
    摘要 ( 1559 )   PDF ( 14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介绍国内外网络互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网络互助旅游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指出互助旅游将成为网络时代一种重要的旅游模式。
    管理学研究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新探
    孟昭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60-65. 
    摘要 ( 1334 )   PDF ( 128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本、民主、法治、责任、公正、高效、精干、务实、诚信、无私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激励视角下乡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郑凤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66-69. 
    摘要 ( 1601 )   PDF ( 16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乡镇公务员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乡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中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冷漠、服务技能陈旧、服务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偏离农民的现实需求。而乡镇公务员薪酬、晋升、奖惩、培训等激励措施的滞后是导致其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只有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才能为乡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和保证。
    西方国家法治和德治思想探析
    王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70-73. 
    摘要 ( 1852 )   PDF ( 18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法治思想,经过近代的发展,形成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这两种主要法治制度模式,而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代表。在法治环境下西方国家的法治措施是对德治的一种重要补充,于我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法学研究
    宪法是什么?
    欧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74-78. 
    摘要 ( 2031 )   PDF ( 21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宪法是什么”的解答攸关我国宪政工程的质量。然而,我国法学界对此却存在一些误读。正本清源,宪法不是母法,是公法;宪法是主观法,也是客观法;宪法是根本大法,也是精细之法。
    修改《村委会组织法》若干问题探讨
    马俊军, 唐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79-83. 
    摘要 ( 1525 )   PDF ( 10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20周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9周年,社会各界对村组法修改的呼声很高。从宏观层面分析认为对村组法进行“中改”最为适宜;从微观层面分析认为修改村组法重点是要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完善罢免制度、加大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立法力度。
    民族学研究
    “反抗”与“建设”的政治正当:再度进入国家主义论域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84-89. 
    摘要 ( 1392 )   PDF ( 8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体历史语境下,国家主义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全民政治、全民福利”,以及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在历史与时代的逻辑中被赋予了政治的正当性,展现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反抗”与“建设”的归依,依然可视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架构中的政治运作。其政治理论和实践形态,之于民族凝聚和民族国家的构建而言,有其合理性甚至积极性的一面。
    简析梁启超的民族史研究
    彭武麟, 李婷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90-95. 
    摘要 ( 1738 )   PDF ( 17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国家转型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规范与整合
    罗维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96-101. 
    摘要 ( 1480 )   PDF ( 119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整体转型期,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出现新变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存在名称不规范、建制不整齐和系列不完善等问题,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
    论明代“理苗”之失——以铜仁府“苗患”不绝为例
    罗康智, 翟玉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02-106. 
    摘要 ( 1480 )   PDF ( 12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明代的铜仁府自置府之日起,一直“苗患不绝”,两百余年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廷为此疲于奔命,糜费资财无数。究其原因,全在于明廷在理苗上存在着两大失策。从战略上看,明廷一直被动设防、被迫迎战。从战术上看,明廷未能主动收集和积累“苗疆生界”内的苗情资料,沉溺于与“苗疆生界”内苗民拼人力、拼物力的呆板战法。这两大失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明一代,铜仁及周边的湖广、四川接壤地带战祸连连,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蒙受了重大的损失,最后不得不采取围绕苗疆修筑“边墙”被动退守的下下之策。
    文化研究
    创意集群:基本概念与国际经验
    张晓明, 惠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07-111. 
    摘要 ( 1429 )   PDF ( 11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创意集群是创意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的集聚,其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聚集、链接、全球地方性和社区。从形成的历史契机看,创意集群可分为国际大都市中形成的、城市老工业区复兴形成的以及政府部主动兴办的三大类。我国的城市应充分认识创意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借鉴国外创意集群发展的经验。
    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及身份认同
    陈占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12-119. 
    摘要 ( 1502 )   PDF ( 12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对读书人来说可谓数千年巨变,也由此形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三种身份体认,他们自视为“殄除外虏”的民族主义者、“跑来跑去”的淑世主义者和“发扬踔厉”的个人主义者。
    从中希文字与口传的“通约”看中西文化的取向
    林玮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20-123. 
    摘要 ( 1435 )   PDF ( 10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字与口传之间“通约”的特征是审视一个民族文字与文化本质的重要视角。汉族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充满着异质的排斥性,文字不屈服于口传,而是超越于口传;希腊的字母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则洋溢着同质的亲和性,文字俯就于口传,成为口传的类音符。从两族文字与口传通约呈现的“张力”与“引力”,可推导出中希(西)对待文字态度、操用思维范式、求知求真最高路径的各别文化取向。
    文学研究
    科学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何雁, 熊元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24-131. 
    摘要 ( 1419 )   PDF ( 9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20世纪后期,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偏于简单的政治批评。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就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所谓“实用主义的”写历史的办法,一是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正确地引导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论十七年文学的主体建构
    曹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32-137. 
    摘要 ( 1378 )   PDF ( 11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文学上接延安文艺的传统,致力于为意识形态服务,围绕新中国的发展组织叙事。现代性时间的引入成为文本叙事中的路标,标示着战斗和革命的进程。时间常常在革命胜利或主人公的牺牲与成长时戛然而止,产生的修辞效果是主人公成为不完全主体,其非自足性强化了创造历史的集体意义和意识形态的有机力量。在叙述者于统一价值规范下的自觉创作取向背后,真正隐藏着的叙述者是“阶级”话语。
    融合与疏离——论张爱玲的贵族气质与平民气质
    张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38-141. 
    摘要 ( 1674 )   PDF ( 10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没落贵族家世与大上海洋场社会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张爱玲的贵族气质和平民气质。文章一方面从作者的身世、没落贵族形象来分析两种气质的融合,另一方面从作者关照生活的态度与作品呈现的精致情趣、语言特色等揭示出贵族气质与平民生活的审美距离。两种气质在张爱玲身上既不能完全分离,又相互融合。
    圣洁与卑微——略谈川端康成的女性观
    盛竞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42-144. 
    摘要 ( 1446 )   PDF ( 10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废都》——新时期性爱小说浅探
    周大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45-148. 
    摘要 ( 1371 )   PDF ( 126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性爱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敏感而热门的话题。对此文学现象的评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主要选择了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废都》这一时段的性爱文学,从性爱与文学的关系切入,加以分析和探索。
    教育学研究
    关于现代大学形象塑造的认识与思考
    戴林富, 李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49-153. 
    摘要 ( 1301 )   PDF ( 11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形象塑造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自觉实践行为,加强形象塑造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的需要,现代大学形象塑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包装”,而是依托系列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载体和遵循特定规律与原则的系统工程。
    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匡尹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54-157. 
    摘要 ( 1359 )   PDF ( 148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学术管理是由管理对象和内容特性来界定的,人们对于以学术事务为对象和以学术事务为内容的管理称为“学术管理”;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分强化和行政机构性质凸显,高校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异常显著;针对这种倾向,一是要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权力进行决策的现象,二是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及学科委员会制度,四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
    对立与融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与科学模式心理治疗比较研究
    孟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58-162. 
    摘要 ( 1864 )   PDF ( 12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心理学学科中一直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之争,这种争论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心理治疗中。基于人性观的不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在很多方面与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对立。从心理治疗标准认识上、治疗方式上、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自然科学心理治疗的挑战,寻求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之路。
    理论心理学研究及其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谢立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63-166. 
    摘要 ( 2008 )   PDF ( 9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从孕育、萌生,到不断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理。回顾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并借鉴西方理论心理学业已取得的成果,促进理论心理学的繁荣发展是每个理论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相信理论心理学在中国有着更美好的前景。
    语言学研究
    论隐喻与象征的关系
    朱全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67-169. 
    摘要 ( 3359 )   PDF ( 33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十分密切,隐喻是象征的基础,象征是隐喻的体系化。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象征指向观念,隐喻指向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意义是理性的、自在的,隐喻的意义则是关联的、经验的;象征追求主体的完整意识,隐喻则重在主体的具体感受与体验。
    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石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70-172. 
    摘要 ( 1518 )   PDF ( 10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感实质上是一种隐喻,即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反映了各种感官特征的映射过程,这种过程遵循了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普遍的认知规律;感官域特征的相似性是基于心理联想的,并且受到文化的影响。
    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李君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4):  173-176. 
    摘要 ( 3414 )   PDF ( 19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