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01
    特稿
    论道德适应的衍化逻辑
    李建华,刘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6. 
    摘要 ( 1340 )   PDF ( 7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适应是一种道德流动的过程,其逻辑起点是我们对新的道德环境的需要与价值认同,是他者世界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道德适应的逻辑可能主要是从道德适应的形式之维与实质规定两方面加以展开,道德适应的形式主要细分为道德传播与道德涵化;道德适应的逻辑衍化以融合和分离的状态显现,最终分化为道德认同、道德学习、道德实践、道德内化四个阶段。
    教育研究的意蕴与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刘铁芳,位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7-14. 
    摘要 ( 1579 )   PDF ( 7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教育研究乃是基于对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进而促成现实教育生活的改进。理想的教育研究乃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同时又展现现实教育的内在方向,进而显明现实教育改进的可能性。每一个教育事实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蕴含着教育实践者主体自身融入教育现实,把握教育实存之理,进而改进教育现实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教育事实实际上是客观的教育现实与主观的教育期待的统一。我们的教育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要对实存的教育现实进行说明,也要对其间所隐含的教育理想也即教育可能性进行解释,以此来彰显教育研究发现和增强教育世界美好希望的愿景。为此,教育研究不仅要通过各种实证的研究,通过实验的开展和数据的提示,来揭示、说明教育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甚至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要通过各种哲学的理论思辨,彰显教育实践的人文旨趣。两者乃是回归、解释以及解决教育问题本身的不同维度。由此,好的教育研究即是直面教育问题本身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今日教育研究需要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来切实地提升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生态环保论坛:“环境健康法制比较研究”专题
    美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研究
    孙佑海,朱炳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5-25. 
    摘要 ( 1795 )   PDF ( 9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的有效实施是降低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保障。美国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管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并使得该制度成为美国环境立法和制定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美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四个步骤。同时,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者的有效衔接,实现风险评估制度的有效性。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频发发生,导致的环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而保障人体健康作为我国环境法制目标之一,尚未得到有效重视,缺少法律保障基础。基于我国环境健康规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美国风险评估制度经验,从贯彻风险预防原则、完善环境标准制度、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企业环境健康管理体制和推进多元化公众参与模式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法律制度。
    美国环境健康损害赔偿的法律实践与借鉴
    于文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26-32. 
    摘要 ( 1385 )   PDF ( 11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美国,环境健康损害赔偿法律实践中广泛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在联邦层面,美国基于普通法和判例法确定可获赔偿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医疗费用、工资损失和获取收入能力损失、死亡与伤害、精神损失、财产损失与生活侵扰、惩罚性赔偿、按日累计赔偿金、隐私侵犯、杂项费用等。在州层面,一些州制定并较为有效地实施了环境健康损害赔偿相关立法,但另外一些州的立法并不发达。总体而言,美国贯彻整体主义司法理念,实行基于科学判断的规则之治,重视地方知识与国家实践协同运作,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中日环境健康损害因果关系证明比较研究
    王社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33-40. 
    摘要 ( 1414 )   PDF ( 7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公害诉讼为契机,日本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中针对公害健康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发展出了不同于传统侵权诉讼的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具体包括盖然性法、间接反证法、流行病学法等推定方法。我国则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特殊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实现保护受害人的政策目标。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中,对这种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理解存在分歧,其争议焦点在于受害人是否对因果关系事实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通过对中日的比较,可以发现日本的做法更为谨慎,其在坚守科学证明的前提下兼顾受害人保护的价值追求;而我国则更注重于受害人保护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证明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事实真相。我国应当在坚持现有举证责任规则的基础上,在审判实务中探索适用因果关系推定方法,实现政策考量与法律逻辑的相对平衡。
    社会治理研究:“社区治理研究”专题
    行动科学视域下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及生成路径研究
    陈伟东,吴岚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41-48. 
    摘要 ( 1225 )   PDF ( 9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府嵌入、社会协同和居民自主治理作为我国社区治理行动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从理念转向行动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借鉴行动科学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社区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主导的政府行动阶段、国家引导的社会行动阶段和国家与社会扶持的居民行动阶段。现代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居民组织化行动的过程。随着居民自治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居民行动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居民行动能够很好地迎合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悄然改变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自治弱”的困局,而理清居民行动逻辑和通过技术赋权激发居民行动就显得至关重要。
    娘家与亲家:城市居民小区良性治理关系的生成机制研究
    江立华,梁贤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49-55. 
    摘要 ( 1205 )   PDF ( 6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维权范式是小区治理关系研究的主流范式,业主维权被视为小区治理关系改善的“革命性”路径。X小区“娘家-亲家”关系模式的“过程-事件”分析表明:社会、市场、政府主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张力,是小区良性治理关系能否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制度、结构、资本是克服逻辑张力,进而生成良性治理关系的“建设性”因子。制度、结构、资本之间互构并共构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系统。制度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资本提升,是城市居民小区治理关系改善乃至小区“善治”努力的方向。
    社会治理研究:青年论坛
    政府非税收入及其治理研究
    李勇辉,林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56-63. 
    摘要 ( 1452 )   PDF ( 7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围绕政府非税收入“放与管”、“多与少”、“快与慢”以及“真与假”的纠结不断,时常左右着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管理边界不够清晰、收缴机制不够健全以及人为调剂现象突出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贯彻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客观评估与考量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实意义,着力构建征收管理、预算管理、系统管理和监督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是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基本路径以及治理创新的要义所在。
    棘手问题治理的复合困境、可行路径与理论反思——基于网络化治理的视角
    陈亮,熊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64-72. 
    摘要 ( 1307 )   PDF ( 6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棘手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类社会问题,随着大量棘手问题的出现,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日益陷入治理效果不彰的境地。基于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失灵的反思以及棘手问题本质的把握,网络化治理,以反思理性的“复杂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价值的生产为目的,通过价值理念的再构、主体协商的拓展以及介体适应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棘手问题的可治理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化治理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在现实的棘手问题治理过程中,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再思考。
    经济学研究
    养老地产空间宜居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吴宇哲,吴艳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73-78. 
    摘要 ( 1436 )   PDF ( 10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和居住需求出发,结合宜居相关理论从医疗完备性、生活便利性、交通可达性、环境舒适性和环境健康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养老地产空间宜居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例应用GIS分析工具对其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养老地产的宜居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养老地产空间宜居度高的区域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由城市中心向外呈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而武汉市现有养老地产项目选址大多数远离中心城区,空间宜居度较低,对老年人的居住和生活有不利的影响,其中医疗完备性和生活便利性这两个指标是制约养老地产宜居水平的主要原因。从评价结果来看,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较为合理,对武汉市养老地产的评价结果也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研究可以为武汉市未来养老地产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对于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直接融资、空间溢出与农业现代化——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坤,林佳,柳晓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79-88. 
    摘要 ( 1217 )   PDF ( 8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2009—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考察直接融资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结果发现,短期内,直接融资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区域内和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但长期看,则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区域内、区域间和空间溢出效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区域内溢出效应大于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且长期的总效应在所有变量中最大。因此,应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并杜绝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加强区域间的农业合作并加快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
    管理学研究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弥合——以食品标签制度为例
    任大鹏,李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89-94. 
    摘要 ( 1540 )   PDF ( 6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调研,论述食品标签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边界与关系的总体呈现。显性的正式制度和隐性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非正式制度可能向正式制度转化,前提是非正式制度必须充分基于本土文化特征。二者之间并非单纯的某一种关系存在,而是复杂关系的总体呈现。一方面,正式制度排斥了非正式制度,挤压了非正式制度实践的空间,冲击了地方性知识;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实践保护了小规模生产者,维系了地方性知识,构建了不同于主流制度信任的其他信任体系,弥补了正式制度不能实现的消费者期待。
    转型期水权管理的进展研判及改革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刘芳,苗旺,孙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95-103. 
    摘要 ( 1133 )   PDF ( 6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水权为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水权管理是从水权分配、交易到监督、补偿的一个完整水资源权属管理过程,其中水权制度是水权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缺乏对水权管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以及对水权制度的系统构建。面对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时代特点,水权管理必须优先突出制度导向,水权赋予确认制度、转让交易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补偿激励制度构成最严格水权制度的主体内容。在改进的“水权科层概念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以最严格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水权管理改革框架体系,为转型期我国的水权管理提供了一种整体思路与改革对策。
    “三农”问题研究
    身份认同视角下国家与失地农民关系的流变
    王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04-110. 
    摘要 ( 1229 )   PDF ( 8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论责任规则视角下的农民留种收费制度
    万志前,张文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11-117. 
    摘要 ( 1387 )   PDF ( 6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民留种收费制度中引入责任规则旨在将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开放共享适当结合,在保障育种者合法权益,减低维权成本的同时,消解农民留种侵权风险,促进育种创新与良种推广。鉴于留种农民的分散性,可建立种子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行收费权利。缴费义务主体为留种种植农民,不考虑其身份、留种目的及留种数量,以避免农民留种合理性判断的难题。收费标准以农民种植面积与数量为依据,且应合理低于通常许可使用费。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农民留种申报的形式;应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和农民留种信息平台,以保证使用费分配的科学性;农民因留种缴费所增负担,国家应予补贴。
    文学研究
    消费主义与“世界文学”
    陈众议,高照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18-123. 
    摘要 ( 1423 )   PDF ( 7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的结果。但何谓消费主义?谁主世界潮流?消费意识缘何成为大众意识,作家、理论家如何在写作或思辨中实现或抵抗所谓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往大处说,世界常常是少数所谓的主流大国和强国;往小处说,“世界文学”也主要是少数西方大国和综合国力强盛国家的文学。这在几乎所有世界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因此,世界等于民族这个反向结果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清晰明了和毋庸置疑。盖因在跨国资本的全球化进程中,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资本之外,一切皆无。而全球资本的主要支配者所追求的利润、所奉行的逻辑、所遵从的价值、所代表的集团和它们针对弱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去民族化、去本土化意识形态,显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不可调和地构成了一对矛盾。
    论文学本体的生命有机性
    赵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24-132. 
    摘要 ( 1283 )   PDF ( 6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学的生命本体是文学存在的物化形式,还是物化外壳下别有孕育的生命?中西文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莫衷一是。文学的物化形式可谓之诗语言,在前文学“婴儿期”以静默方式蕴蓄诗的潜能及其有机性,若无诗的“发声”,文学终归无所凭依。然而诗语言又并非文学的生命归依。自从诗诞生以来,形象、情感、事件、图像、身体等纷纷登场,借助语言而存在却又顽强地排斥语言的在场感,其极限化的表征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已经很少或不再对语言精雕细琢,那么决定文学生命根基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便成为文学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文学的本体显现为诗语言呈现的完整生命序列,诗语言呈现的前与后承载着诗的在场与退场的奥秘,其生命本体伴随着诗语言的呈现产生内在的变异。言、意、象、像诸变因的在场比重与文学构成的逻辑相位呈反比态势,从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以实现披一而挂万,巧妙将文学的后续生命成因导入宽幅的生命场域,改写文学传统的诗语承载方式为更切近客体的诗语激发,诗语言的完整生命也由外在物化表征的逐渐衰减转换为主体的受孕性变异与更新。
    语言文化研究
    产业化视角下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机理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罗爱静,许泽华,梁朝聪,谢文照,胡德华,欧阳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33-138. 
    摘要 ( 1380 )   PDF ( 79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盘瓠与辛女传说、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苗族挑花、剪纸(踏虎凿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其产业转化过程中存在传承人文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已经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围绕政府、企业、市场、民众、传承人5种因素分析了影响非遗项目产业转化的原因。针对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5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了不同的产业转化机理,有望为全国其他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制图理论背景下汉语特指疑问句中话题与焦点的分布
    白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1):  139-144. 
    摘要 ( 1339 )   PDF ( 6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制图理论是从功能范畴上对短语的结构构型进行研究。在汉语特指问句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话题和焦点。左缘结构上的话题包括整体—部分话题、悬挂话题以及左移位话题。其中整体—部分话题和悬挂话题属于基础生成的话题,左移位话题属于非基础生成话题。汉语特指疑问句中焦点分为两种形式,即,“‘是’+原位疑问词”、“‘是’+前置的疑问词”。其中,“‘是’+原位疑问词”类型属于基础生成焦点,“‘是’+前置的疑问词”类型属于非基础生成焦点。从话题与焦点在特指问句中的分布来看,话题位置高于焦点位置,基础生成的话题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话题,基础生成的焦点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焦点。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