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01
    经济学研究
    连片特困地区包容性商业模式构建路径分析——基于武陵山片区多案例研究
    田宇,卢芬芬,于正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8. 
    摘要 ( 1904 )   PDF ( 6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差异性市场环境特征,企业采取不同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1)连片特困地区政府采购既可以促进产业群由小变大,亦可以促进产业群从无到有,面向连片特困地区政府采购所形成的政府市场,企业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2)在消费者市场中,企业主要通过重新定义产品、市场的路径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3)在面向外部市场时,企业既可以通过重构价值链,也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方式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而且,在重构价值链时,企业存在重新定义采购和生产两种方式。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确定及其动态分析——基于MTV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
    杨立勋,李瑞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9-15. 
    摘要 ( 1670 )   PDF ( 6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居民旅游需求水平的提高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旅游需求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已有研究仍存在变量选择主观性强、影响因素分析静态化问题,因而运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MTV)模型选择出显著影响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然后建立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在各个时点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和旅游价格对旅游需求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减小,旅游资源对旅游需求的正向推动作用逐渐增大。

    生态环保论坛
    社会整体动员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6-24. 
    摘要 ( 1580 )   PDF ( 5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绿色创新发展,须实施全民环境教育以启动民众的力量。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应以重建地球生境、再造国家能力基石为目标,以培养全社会的环境认知能力和环境行动能力为基本任务,构建“政府、社区、家庭、学校”分工合作的环境教育网络,重点实施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环境品质培养和环境能力训练为目标,着重养成学生的环境关心精神、综合环境能力和“看护环境”的责任。为此,小学应独立开设“环境与生命”课程,以奠定小学生的环境能力基础;中学应独立开设“低碳与生境”课程,以培养中学生的生境精神和综合环境能力;大学应独立开设“环境学”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看护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环境精英,这是国家未来的保证。

    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结论的法律效力
    阮丽娟,吴天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25-29. 
    摘要 ( 2301 )   PDF ( 9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评制度是环境法中预防原则的重要体现,而环评审查结论的法律效力决定了环评能否实际地发挥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功能。关于环评审查结论的法律效力主要有两种制度设计,即实体否决权效力与“纯程序”约束效力。我国环评审查结论具有实体否决权效力,即环评审查结论将决定是否批准项目开发。因我国环评实效欠缺,实体否决权效力受到质疑。但忽略“重实体、轻程序”法律传统及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现状,而简单追求“纯程序”约束效力的方法亦不可取。

    社会治理研究
    危机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冉光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30-37. 
    摘要 ( 1988 )   PDF ( 7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激发了社会脆性,扩散了社会怨恨情绪,也损伤了政府公信力,侵蚀着社会法治力量。而对此类事件的处置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民意沟通渠道不畅通、对社会舆情动态掌握不足等弊端。因而为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国家必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通过扩大农民工权利,改变他们的城市融入非适应状况,来消除这一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危机因素。

    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逻辑
    胡仕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38-44. 
    摘要 ( 1532 )   PDF ( 6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演化过程中,偶合人群业已存在的某种或某些不满情绪是基本前提,某个具体纠纷充当的导火索是必备中介,谣言、带头言行等动员因素是重要推手。导火索自身所具有的内聚力以及偶合人群对其所作的符号化认知解读,使其能够触发不满情绪;而附着于导火索之上的谣言以及匿名、从众心理等作用下的带头和效仿言行,则进一步推动着不满情绪通过非理性群体行动宣泄出来。治理不满宣泄型群体性事件,应着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平感、建立“安全阀”机制,注重小纠纷的快速有效解决,消减破坏性动员因素、解决“法不责众”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中的社会怨恨情绪研究
    刘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45-51. 
    摘要 ( 1569 )   PDF ( 63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怨恨是在社会转型中一种带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负面情绪体验,其爆发主要经历了触发、发酵、扩散及带来不可预期后果等阶段。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民众可能因利益结构、权利结构、权力结构及信息结构的失衡将主观体验到的被剥夺感、被歧视感、不公平感以及生存性焦虑感等转化为社会怨恨情绪,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非制度性表达,酿成网络舆情危机。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部分民众的社会怨恨情绪,畅通利益表达机制,理性回应他们的诉求,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哲学研究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的两个步骤和三条道路
    朱耀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52-59. 
    摘要 ( 5666 )   PDF ( 22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逻辑研究》所取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在于它发现了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的被给予方式的内在关联。但是,当胡塞尔试图对这种关联做出进一步的阐明时,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所谓的“人类主体性悖论”——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如何能够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呈现的前提条件?胡塞尔随后认识到这个悖论是由于没有对经验意识与先验意识进行严格区分造成的,而先验现象学还原则是实行这种区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试图对这个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胡塞尔开辟了通向先验意识的三条道路,即:笛卡尔式的道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与存在论的道路。先验现象学还原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把世界及其中的对象还原为通过主观意识被给予的现象;二是将经验意识进一步还原为先验意识,以避免人类主体性悖论。第一条笛卡尔式的道路并未对这两个步骤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导致人们对先验还原的意义的误解和低估,这是胡塞尔不遗余力地试图开辟另外两条道路的原因之所在。

    道德认同论纲
    刘仁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60-64. 
    摘要 ( 2952 )   PDF ( 8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同一或统一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们从内心上对社会道德价值、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等的接受和认可,其发生的人学基础在于人的生命同一性,现实依据在于人的社会化需要,心理发生机制在于人的同情情感;道德认同类型多样,是一个在精神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推动下内部世界、自我、道德、外部世界等要素和谐运行的有机系统;在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社会差异凸显的现代社会,主体价值诉求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会经常出现不一致,从而引发道德认同危机,但正是在这种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人类道德不断走向进步。

    法学研究
    四要件视域下正当防卫出罪论
    陈伟,郑自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65-71. 
    摘要 ( 3428 )   PDF ( 11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正当防卫的解释问题,被我国犯罪构成体系重构论者视为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重大理论缺陷,也被作为批判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坚实阵地。在对正当防卫出罪机制的研究过程中,现有的主观说、实质说、违法阻却事由说要么过于片面,要么缺乏科学性、逻辑不周延。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的视域下,结合正当防卫的实质予以剖析,可以发现正当防卫并不符合犯罪构成的任一方面,在传统四要件的理论框架中根本不需要在犯罪构成之外去解决正当防卫的出罪困境。

    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探索与反思
    李岚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72-79. 
    摘要 ( 1687 )   PDF ( 6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社区矫正实务的发展,检察机关监外执行法律监督工作需要一次新的转型。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实践探索表明,社区矫正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应树立协同监督理念,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工作,建立与社区矫正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监督体系。

    风险社会与损害救济机制的转型
    叶延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80-85. 
    摘要 ( 1775 )   PDF ( 6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风险具有技术性、系统性、可估算性等不同于传统风险的特征。受二元赔偿结构的限制,形成于传统风险条件下的古老侵权法再也无法独自承担起救济现代风险损害之重任,而必须与责任保险、第一方保险、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救济机制相互协作。在此背景下,我国《侵权责任法》未能充分考虑与其他社会化救济机制进行协作的需要,其立法理念略显滞后。通过对侵权赔偿与各种社会化救济机制的整合,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综合救济体系是我国损害救济机制转型的未来方向。

    文化研究
    论展品:博物馆场域下的知识生产与性别表征
    傅美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86-91. 
    摘要 ( 1615 )   PDF ( 7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博物馆既是生产知识的文化机构,又是形塑主体的文化场域,知识的生产与主体的形塑均受制于菲勒斯中心主义。展品意义的生产是以菲勒斯文化为中心的知识生产过程。从物品、意义单元、图示化观相、表征的客体等四个层次来考察展品符号的意指实践与性别表征,可在文艺美学领域内推进博物馆研究与性别研究的缝合。通过揭橥展品符号所隐藏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迷思”,肯定妇女主题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可为中国性别研究的本土化提供思路和启示。

    神判“致序”的动力机制及其约束力嬗变的归因
    麻勇恒,万兆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92-98. 
    摘要 ( 1813 )   PDF ( 6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神判这一文化手段在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强大的“致序”能力,是维系非集权社会结构稳定延续、社区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主要手段。但这种神判约束力及其原生的秩序策动效应,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衰减式嬗变,纠其原因,这种嬗变是“神判”和“神罚”的有效性与威严性遭遇现代知识消解的必然结果。

    政治学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公共权力边界调整
    张立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99-104. 
    摘要 ( 2109 )   PDF ( 8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权力边界是公共权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界限,它本质上体现了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系。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权力与市场、社会边界的调整和再造,形成科学的公共权力边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权力边界划分日趋清晰,但也仍然存在着内部边界重叠交叉、外部边界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权力效能的提升。公共权力边界受到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应当重点从政府职能定位、社会力量培育、程序正义规约、制度体系完善等方面来入手为公共权力运行设定合理边界。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
    权麟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05-110. 
    摘要 ( 1749 )   PDF ( 5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实践意义。是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塑造人、培养人,把伦理作为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提升,最终的旨归是追求向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形而上的伦理探究和考量,体现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观照。注重人的伦理存在的方式,尊重人、关心人,在“人”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在“正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

    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启示
    虞志坚,钟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11-116. 
    摘要 ( 2044 )   PDF ( 7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李汉俊不仅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李汉俊通过自己大量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着力改造《星期评论》,正视不同信仰者,积极筹备建党;努力翻译、校对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唯物史观;创办《劳动界》周刊,联系工人的生产生活实际,通俗平实地宣传革命道理;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面向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李汉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有益于新形势下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编辑出版事业,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沈从文研究
    现代文学场与沈从文的经典观
    冯仰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17-122. 
    摘要 ( 1794 )   PDF ( 6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置身于具体而复杂的现代文学场,通过继承或辩驳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经典观:将小说作为经典体裁,并且深化了小说抒情化的路径;将文字作为经典的基本媒介,强调文字的节制及其形神的统一;兼顾经典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更执著于前者的独创性和持久性。

    沈从文乡土小说文学命运的嬗变——兼对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反思
    汪璧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4):  123-128. 
    摘要 ( 1746 )   PDF ( 96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