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01
    特稿
    环境损害责任与全球环境法的兴起
    [美]罗伯特 V.珀西瓦尔(著);杨朝霞,黄婧(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11. 
    摘要 ( 1794 )   PDF ( 97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全球环境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环境法律移植和创新的深入发展而得以产生和演进的,其中,全球环境损害责任制度堪为缩影和写照。在国内法层面,为了克服污染受害者起诉污染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度性障碍,一些国家采取了放宽因果关系证明要求和转移举证责任等多种因应措施。然而,在国际层面,对于针对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环境侵权行为的诉讼,美国法院往往以不方便美国法院原则、适用《外国人侵权法》在美国起诉须以被告违反国际法为条件、非居民外国人不具备审慎起诉资格等为由而拒不受理,致使环境受害者在美国的诉讼阻力重重。作为应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最典型的立法对策是,规定一旦案件在国外起诉,国内法院便自动丧失管辖权;在原告所在国起诉的,允许以被告所在国的法律来计算污染损害赔偿额,等等。因而,一国对外国原告提起的环境诉讼的接受和承认外国判决之互惠条件准则的出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后跨国环境私人诉讼将不断推动全球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发展,而不断革新的全球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也将成为全球环境法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治理的规约机制
    潘懋元,左崇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2-19. 
    摘要 ( 1822 )   PDF ( 9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高等教育是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治理具有特殊而复杂的规约机制。规约机制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按其功效可分为四种类型:规范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规范机制重视契约的作用,通过政策法规、大学章程以明确彼此的权责边界;动力机制解决的是主体性问题,可使高等教育治理更为有效,在组织决策和目标激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体制力求通过多样化的资金投入和明确的责任制以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协调机制通过分权制衡和多主体协同参与等方式来减少违约风险,通过缓冲组织以减缓利益冲突,并加强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

    经济学研究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20-25. 
    摘要 ( 1623 )   PDF ( 12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拉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重点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当商品供求平稳,某些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重点是解决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后者主要表现在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因市场功能被扭曲而导致要素配置被扭曲倒逼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矫正行政配置要素而造成的扭曲现象,以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要提高农业要素的配置效率,就必须深化市场取向改革,让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有序流动起来,以及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使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系统工程。

    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朱显平,王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26-33. 
    摘要 ( 1637 )   PDF ( 11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伦理学研究
    罗国杰与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正题法则——伦理道德与好制度的相互涵养与推行
    田海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34-38. 
    摘要 ( 1629 )   PDF ( 8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罗国杰先生的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成了一种“智库型”的伦理学,是一种资政建言的良知之学。他关于伦理学“正人心”的论断是对中国伦理学正题法则的经典表述,其意义体现在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和系统化阐释,其正题之“正”在于用集体主义道德滋养好制度,法则之“则”在于强调:道德更需要用好制度来推行。

    关怀伦理与儒家及马克思在感性学上的会通——基于对关怀伦理“移情”概念的追溯
    方德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39-46. 
    摘要 ( 2723 )   PDF ( 7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对“移情”这一情感概念的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关怀伦理与儒家及马克思哲学有感性学上的会通,这种会通将推动传统儒家当代转化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之间的内在融合,以及当代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协同创新;传统儒家的当代转化需要吸收马克思感性学说的哲学社会学方法,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化;马克思感性学的中国化发展也需吸收传统儒家的道德心理学方法,实现“由外向内”的转化,以此奠定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民族心理学基础;但是,无论是传统儒家的当代转化,还是马克思感性学的发展,两者都必须统一地根植在当代西方关怀伦理中所含指的全球化—地球村背景下正在形成的后工业文明(或生态文明)“新熟人社会”这一生活世界,只有在此世界,关怀伦理与儒家及马克思哲学才能真正实现感性学上的会通创新,也只有在此世界,人的感性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新的解放。

    羞耻的伦理分析——从“贼拒脱裤”说起
    童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47-55. 
    摘要 ( 1819 )   PDF ( 112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羞耻是个人道德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作为负性的情绪体验,羞耻同视觉相关。在视觉中,行动者意识到其具体言行所呈现出的自我的卑劣或者猥琐,感觉到在毫无遮掩的注视中失去了尊敬,行动者由此对其所是产生自我导向的紧张的否定性情感,并有了从视觉中隐匿或者逃避的想法。羞耻体验具有伦理意义,但并不必然产生伦理行为。现代社会羞耻式微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的流动性,但深层背景是行动者自爱内容以及自爱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普适医疗伦理问题前瞻
    谢亚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56-62. 
    摘要 ( 1788 )   PDF ( 7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普适医疗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基于技术引发的医疗革命。普适医疗开创了新的就医模式,拓展了人类的健康观念,促进了医患生态的和谐化,提升了医疗系统的效率,同时为有效应对现行医疗体系的重重困境指明了方向。普适医疗带来颠覆性医疗变革的同时,也将引起传统医疗伦理的冲突与流变:医疗隐私范围无限扩展、“医疗信息数字化”带来隐私泄露或被恶意利用、个体医疗隐私控制权进一步弱化、在线医疗纠纷和基于智能医疗系统的医疗事故责任难以界定、电子医疗ID引致偏见与歧视、医疗数字鸿沟和医患关系物化加剧等。有效应对和规避伦理风险,需要完善普适医疗技术设计,需要制度和伦理的协同制约,更需要培育一个德性的社会环境。

    哲学研究
    不可知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闫顺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63-68. 
    摘要 ( 1819 )   PDF ( 8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不可知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揭明了认识中的多重矛盾,但也使自身陷入困境,当它宣称不可知时已经是一种可知,否定意识的可通约性,最后落入神秘主义窠臼。其盲点在于:囿于感觉经验藩篱,不承认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以个体意识屏蔽社会意识。黑格尔试图以思辨辩证法解决不可知论难题是不成功的,马克思哲学则以社会实践侵彻不可知主义迷局,阐明了新的哲学解释原则。

    中国现代思想史解释模式与革命史观的变迁
    魏万磊,刘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69-75. 
    摘要 ( 1729 )   PDF ( 8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泽厚提出中国近现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以后,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以来“造反有理”的革命史观进行反思,以新启蒙话语接续“开民智”;随着90年代初“反激进论”成为压倒性优势,现代化的路向由“破旧立新”转向“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此后反思“现代性”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性”的维度,视角再度转向晚近“传统”,以扬弃革命史观中的合理因素与糟粕。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思想史解释模式由革命史叙事到现代化叙事,进而转向现代性叙事,革命史观的消解与现代性史观的形成直接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界议题和热点的转移。

    法学研究
    被遗忘权的本体论及本土化研究
    张建文,高完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76-81. 
    摘要 ( 1543 )   PDF ( 11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欧洲早期权利形态的被遗忘权成为网络社会中的正式权利,得益于欧盟法院对“谷歌公司诉冈萨雷斯案”的判决。被遗忘权的适用范围可以概括为“不当的、不相关的、过时的”信息,其主要功能在于删除使信息主体社会评价降低的网络信息。被遗忘权本质上归属于个人信息权范畴,它不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形态。在我国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被遗忘权保护的本土化路径,以应对网络社会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新挑战。

     “网络诽谤解释”之刑法解释论剖析
    庄乾龙, 朱志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82-88. 
    摘要 ( 1900 )   PDF ( 7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诽谤解释”以实质解释论为立场,扩张了诽谤、寻衅滋事等罪的成立范围。特别是“网络诽谤解释”借助“累积犯”理论解释诽谤罪的“严重情节”,本质上创制了一种新型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而网络诽谤公诉情形的增加为公权力介入言论自由打开了缺口。形式解释论以法律条文为中心,禁止司法机关的入罪解释,但不排斥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坚持形式解释论可防止传统犯罪网络入罪的异化,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彰显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精神。

    管理学研究
    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重构与运行中的政府责任——以湖南省为例
    陈宇翔,余清,李晓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89-94. 
    摘要 ( 1709 )   PDF ( 8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社会支持体系逐步瓦解、老人自我供养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亟须重构。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重构过程中,政府勇担责任,既是有效应对老龄化浪潮的现实需要,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应有之义。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重构与运行中,政府不仅应承担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财政投入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更应采取多种举措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法律法规维护老人合法权益,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养老基础设施等各类短板。

    跨界环境污染区域共同治理框架研究——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视角
    向延平,陈友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95-99. 
    摘要 ( 1469 )   PDF ( 8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区域主义为跨界环境污染区域共同治理提供了一个包括“谁治理”“治理什么”“怎样治理”“治理绩效是什么”等内容在内的分析框架。基于新区域主义分析视角,我们认为跨界环境污染区域共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治理对象主要是跨界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应当建立跨界环境污染区域共同治理模式和治理网络、治理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综合绩效等。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定价机理与价值补偿研究——基于供需双方价值补偿的视角
    袁艳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00-107. 
    摘要 ( 1567 )   PDF ( 6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遵循市场价格机制与契约治理规则,整个供给流程存在产权委托代理链和价值补偿链。资金流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和医疗服务消费价值补偿两个方向,需方医疗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公利、社会共济和个人付费的多元分摊机制承担;医疗机构等供方通过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事业收入获得成本补偿和合理收益。在医疗保险等第三方偿付机构的介入下,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带来“公域”部门道德风险和“私域”部门市场失灵问题,其激励源于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各参与主体的效用目标,加强监管,整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对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增进社会公平有积极意义。

    政治学研究
    人权价值的公共化何以可能?——人权价值公共化的三种实现路径探析
    任帅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08-113. 
    摘要 ( 1605 )   PDF ( 7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权价值是一种公共化的理性价值,契合了现代理性社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需要。现代理性社会在伦理道德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推动着人权价值的实现,但其实现也遭遇着公共化的困境。个人主义是实现人权价值的主要障碍,是个人实现人权价值的异化现象。人权价值的公共化体现着人类共在的一种公共化价值追求,有利于破解个人主义对人类共有共享的人权价值的阻碍。从实现形式来看,人权价值的实现就是人权价值的公共化。人权价值的公共化就实现于人类构建的伦理社会、政治社会和法律社会当中。人权价值的公共化体现为人权价值的伦理化、政治化和制度化(法律化)。

    国家治理视域下政治稳定风险防控研究
    化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14-121. 
    摘要 ( 1570 )   PDF ( 5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治稳定风险是影响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政治稳定风险一定程度上源于快速转型过程中利益的分化以及权力、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失衡。治理实践证明,培育科学的风险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优化相关体制设计,完善政治协商机制、资源动员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法治规范机制,凝聚政治共识并实施协同治理,是新常态下应对政治稳定风险进而实现国家平稳转型、有序发展与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

    内生抑或外引:社区公益组织生长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以湖北武昌区的“院落自管会”为例
    尹浩,马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122-128. 
    摘要 ( 1501 )   PDF ( 8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借鉴制度发展理论研究逻辑,通过引入内生和外引两个核心变量,我们认为外部资源环境决定了社区公益组织的生长需要国家的有效介入,基层社会发育滞后要求社区公益组织应走内生性生长路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规则共识要求社区外专业社会组织的引入,社区结构碎片化现状要求社区公益组织应走以内生为主导的培育路径。内生为主外引为辅的社区公益组织培育生长路径是基层社会自主意识得以萌发的前提。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