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三个关系维度[J].兰州学刊,2009(9).[2] [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M].陈静,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 [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8]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3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9] [美]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M].张月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法]布瓦洛.诗的艺术[M].任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 [美]梯利,[美]伍德.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3] 滕守尧.审美心理学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 [英]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M].杨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5]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6] [德]弗里德里希·阿斯特.诠释学[M]//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17] 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