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周珂,蒋昊君.整体性视阈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法治保障[J].法学论坛,2023(3):86-96.
[3] 肖爱.基于系统论的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58-72.
[4] 廖建凯,杜群.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现实要求、实现路径与立法保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10):39-46.
[5] 杨越,李瑶,陈玲.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2):8-16.
[6] 田世民,赵何晶,夏厚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24(1):59-63.
[7] 韩玉洁.黄河文化秩序特性及核心价值理念[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5-40.
[8] 秦天宝.我国流域环境司法保护的转型与重构[J].东方法学,2021(2):158-167.
[9] 陈诚.央地关系视角下区域环境协同立法的完善路径[J].理论月刊,2022(2):123-133.
[10] 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8):4-13.
[11] 周婉婷,焦隆.兰州市1月至7月接待游客4 890万人次[EB/OL].[2024-03-25].http:∥gs.people.com.cn/n2/2023/0817/c183283-40534835.html.
[12] 贺海仁.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样态及其法理思考[J].法律适用,2020(21):69-78.
[13] 许安标.我国地方立法的新时代使命:把握地方立法规律提高地方立法质量[J].中国法律评论,2021(1):1-16.
[14] 冯玉军,周泽夏.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价值与法理意义[M]∥冯玉军.区域协同立法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12.
[15] 吕忠梅.寻找长江流域立法的新法理——以方法论为视角[J].政法论丛,2018(6):67-80.
[16] 潘雨洁,李江宁.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EB/OL].[2024-03-25].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3/08-27/10067802.shtml.
[17] 程庆栋.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的疏解[J].法学,2022(10):32-44.
[18] 阎树群.中国式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16-29.
[19] 王春业,费博.论长江流域治理的协调机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93.
[20] 王林,梁明.地方立法突出地方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人大研究,2015(8):40-44.
[21] 黄喆.如何增强设区的市立法特色[J].人民之声,2020(3):53-55.
[22] 钱昊平.立法协作:东北三省的尝试[J].人大建设,2006(10):41-42.
[23] 丁伟.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上海市地方立法走过三十八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92-293.
[24] 韩业斌.紧密型协同立法的理论特征与实践逻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50.
[25]卜天石,卜开明.区域协同立法基本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协同立法实践分析[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1):121-126.
[26] 顾向一,徐茹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检视与完善路径[J].水利经济,2024(2):14-19;25.
[27] 邱秋.多重流域统筹协调:《长江保护法》的流域管理体制创新[J].环境保护,2021(Z1):30-35.
[28] 欧恒.我国地方流域立法的现状审视与完善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3-75.
[29] 朱最新.区域协同立法的运行模式与制度保障[J].政法论丛,2022(4):141-150.
[30] 杨旭,汤资岚.协同势差:对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的一种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23(2):75-84.
[31] LACHMAN R.Power From What?A Re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s with Structural Condi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34:231-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