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 Mei-Rong.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Femal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 35(6): 96-101.
[1] Steve Pile & Nigel Thrift.Mapping the Subject[M]//in Steve Pile & Nigel Thrift(eds.),Mapping the Subject:Geographi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2] [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从蒙田到巴特间的主体性历史[M].陈良梅,夏清,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美]贝尔·胡克斯.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M].沈睿,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4] 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5]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 [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麟,朱微,王晓路,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7] 袁曦临.潘多拉的匣子:女性意识的觉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 乔以钢.中国的风流才女[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9]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 [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艾晓明,柯倩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3] 王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4] 戴锦华.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J].文学评论,1996(5).[15] 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J].文学界,1998(5).[16]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17] 佘艳春.女性主体性确认的历史循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8] [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 Toril Moi.“I am not a woman writer”——About women,literature and feminist theory today[EB/OL].[2014-01-15].http:// www. eurozine.com/articles/2009-06-12-moi-en.html.[20] 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