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郭国祥, 肖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9. 
    摘要 ( 1146 )   PDF ( 3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历代封建王朝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是他们难以做到励精图治、敬终如始、防腐戒奢和顺应民心。二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四是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五是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及时代意义
    林国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0-17. 
    摘要 ( 1098 )   PDF ( 50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制度自信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
    张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8-27. 
    摘要 ( 1147 )   PDF ( 2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特稿
    百年大学的“楼名文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嘉庚建筑”楼名考
    邬大光, 梁振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28-36. 
    摘要 ( 2892 )   PDF ( 47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专题
    从边缘附属到动态整合:政府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意涵
    陶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37-43. 
    摘要 ( 900 )   PDF ( 3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通过聚焦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政策意涵,构建二者关系演化模型,可以厘清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之间的双向效能激发、现实障碍及优化路径。未来我国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将呈现出以整合风险管理为主轴的风险管理专门预案和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应急响应预案共存的格局。迈向整合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需要以风险管理的政治优先性、多尺度整合、动态风险沟通、韧性风险管理结构以及政策工具创新为基本路径。
    焦点事件中危机边界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
    李琼, 杨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44-53. 
    摘要 ( 810 )   PDF ( 2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危机边界指区隔公共危机中利益、权利与权力关系的隐形规定,产生于风险社会情境下群体或组织的互动与博弈。现代化进程中风险的多元与异化是主体间互动与博弈失衡的重要诱因,其导致焦点事件爆发,推动政策窗口出现。而焦点事件爆发引发的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紊乱并非毫无逻辑,群体、组织或结构之间围绕利益、权利与权力展开的对抗常常借助制度、舆论实现诉求表达,从而引发边界的不断动荡、分化与重构,导致利益、权利与权力边界内涵处于混沌或失序状态。我们可以基于利益边界、权利边界和权力边界构建公共危机边界模型,并应依据焦点事件中抗争主体涉及的边界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策略。其中牵涉的边界类型越多元,风险等级越高,越需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政策回应机制。
    环境健康风险的动态治理:模式、维度与路径
    吴勇, 黎梦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54-64. 
    摘要 ( 1007 )   PDF ( 2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风险社会中,环境健康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生命周期性,加剧了环境健康危机的破坏性。现行评估型环境健康风险治理模式侧重风险预防,缺乏对环境健康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宏观把控,难以充分保障治理效能。鉴于环境健康风险具有生命周期性且呈现出“火山型”的结构特征,其治理模式要根据风险现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具体应以风险文化为基础,以有能力的风险治理参与者、灵活的风险沟通机制为要求,落足于风险治理制度的动态调适,从而建立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治理模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动态平衡。
    新中国初期中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措与经验
    高中伟, 苏彦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65-72. 
    摘要 ( 958 )   PDF ( 2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彰显着一个政党的资源整合与分配能力。新中国初期,各类突发性疫病肆虐,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国共产党整合组织资源、思想资源、群众资源等执政资源,沉着应对,汇合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高效处理。这一实践表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高超的政策水平和高效的执政绩效,遏制疫病的大规模流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消除恐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法学
    论公众环境权的非排他性
    蔡守秋, 张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73-82. 
    摘要 ( 1043 )   PDF ( 3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非排他性是公众环境权的核心特性。为适应环境权理论的纵深化发展,除了从外部视角审视环境权的属性、内容、定位等特征之外,应当从内部结构对环境权本质特性予以剖析。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受到外部性理论与搭便车效应的制约。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众共用性,既有的环境权利理论应当接受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大特征的改造。公众环境权的非排他性体现在主体的不特定性、客体的非拥挤性和内容的共享性等方面。将公众环境权理解为公众对作为公众共用物的生态环境享有的非排他性权利,意味着可从保障权利主体的非排他性与客体的非拥挤性两个面向来实现对公众环境权的保护。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纠纷的专家裁决机制
    刘思瑞, 王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83-91. 
    摘要 ( 729 )   PDF ( 2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需要应对全球化给知识产权带来的挑战,化解传统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不足,并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专家裁决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专业性、灵活性、高效性、中立性等优势。在自贸区建设进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引入该机制有利于提高区内纠纷解决效率,推动生产要素流通,维护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专家裁决机制构建过程中,应当制定示范性条款,明确适用于专家裁决的纠纷类型以及专家裁决的效力,完善其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间的衔接,明确专家选任原则并建立起知识产权纠纷专家库。
    经济学
    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曾福生, 史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92-100. 
    摘要 ( 1162 )   PDF ( 4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王卫星, 余天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01-111. 
    摘要 ( 995 )   PDF ( 34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效果的视角出发,以市场结构、基础资源和新能力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评价企业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市场地位方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增强了企业资金管控效果,使营业收入质量提高,但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却呈现负增长,说明财务共享服务对市场拓展能力的影响具有延迟效应;在资金资源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提高了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和偿债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使企业获得资金资源竞争优势;在企业能力方面,财务共享服务能够降低成本、增加绩效,更好地服务企业战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能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水泥企业循环经济价值流转机理与分析框架
    朱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12-119. 
    摘要 ( 728 )   PDF ( 3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水泥生产模式对环境污染严重,水泥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过于强调循环改善带来的技术性的物质流动变化,忽略了与之匹配的经济性的价值流动变化。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揭示水泥企业循环经济内部物质代谢和价值流转的互动规律,构建基于“物质流-价值流”的循环经济价值流转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对于优化水泥工业生产流程,完善水泥企业绿色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问题
    多重消解与政策偏离:基层治理对精准扶贫的影响机制
    许汉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20-129. 
    摘要 ( 1005 )   PDF ( 3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往对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制度组织、政策技术以及文化伦理等单一维度的解释,缺乏从基层治理角度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进行机制的分析。通过对武陵山区T贫困镇的调研发现,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了政策框架内的识别与分配难题、扶贫文牍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困扰以及扶贫抗争增多与地方政府治理陷入困境等问题。而这正是弱治理结构与政策的连带效应、压力考核与村干部的功能替代,以及强激励之下底层农民的机会主义所导致。基层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与治理对象的策略性应对等方面的偏差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多重消解,最终导致政策目标出现偏离。在今后的相对贫困的治理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消除对扶贫干部的形式主义考核,减少扶贫政策的泛福利化影响等。
    土地政治过程与乡村秩序的集体生成机制
    杜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30-140. 
    摘要 ( 732 )   PDF ( 1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呈现为“共有私用”的地权形态。农民集体包含了权利主体、关系主体和制度主体,三者的弹性关系赋予农民集体以实践本位的存在模式。农民集体扎根于土地秩序之中,且从土地秩序中汲取政治动力,推动了土地政治过程。土地政治过程内在于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逻辑,体现了权利与权力、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土地政治过程塑造了集体的统一性和自主性,凝聚了村庄的政治性,在促进土地秩序更新和土地价值实现的同时实现乡村秩序整合。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须适当平衡集体所有权与农民土地权利的关系,维系乡村秩序再生产的活力基础。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习近平对“三大规律”的创新性探索
    许月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41-150. 
    摘要 ( 1073 )   PDF ( 3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其前进发展遵循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在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脉络,追寻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前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实践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历史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三大规律”的基本论断,也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实践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和自信。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主体缺陷与改进策略
    刘国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151-160. 
    摘要 ( 1189 )   PDF ( 3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