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01
    域外撷英
    全球化何时帮助穷人?
    尼塔·鲁德拉,珍妮弗·托宾/著,王生章/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11. 
    摘要 ( 1328 )   PDF ( 85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全球化与贫穷之间有何联系?发展中经济体长期以来一直将国际贸易和金融作为发展的解决方案,但全球35%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探究了这种联系,但仍未得出结论。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认为要理解全球化与贫穷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根本理解针对最贫困人口政策背后的政治动机。具体来说,我们主张学者需要明确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意识形态立场,这一认同超越了发达国家主流的传统左右翼分歧的观点。我们为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开始推动意识形态起作用以及为什么必须评估全球化与贫穷的联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我们还对我们的论点提供了初步的定量和定性检验。最后,两个学科的学者为了评估贸易与贫穷之间的联系,必须开始评估政府对扶贫再分配的承诺(而不是受制于既得精英利益集团的政策)。
    经济学研究
    双重城镇化率的演变过程、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2-18. 
    摘要 ( 1490 )   PDF ( 7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横隔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城镇化率的存在,源于与资本原始积累相依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与要素价格剪刀差。通过该制度的设计,人为地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当农村劳动力供求出现“拐点”,这种城镇化模式就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取代传统的城镇化。用户籍人口城镇化取代常住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性措施,或作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过渡性措施。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其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既保留农村户籍又持有城镇居住证。这就决定了双重城镇化率将存在很长时间。
    大数据情境下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
    刘力钢,董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9-25. 
    摘要 ( 1209 )   PDF ( 7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民营企业实施政治关联进而影响企业跨界搜寻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治关联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项企业非市场活动,与解决创新问题为主的跨界搜寻这一企业市场活动,共同作为资源获取的外部渠道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情境对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均有正向调节作用。
    水泥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转分析——以T公司为例
    朱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26-32. 
    摘要 ( 1258 )   PDF ( 6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要求对经济活动的物质代谢循环和资源价值流动进行统一管理,但传统水泥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成本核算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转分析具备核算、评价、决策的管理功能,围绕管理功能实现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集成、成本效益对比和改善持续控制是构建分析体系的关键。案例表明,水泥生产中引入资源价值流转分析是良好的微观循环经济管理工具。
    法学研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法治专题
    中国传统司法功能的价值意蕴与现代启示
    李拥军,戴巍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33-41. 
    摘要 ( 1528 )   PDF ( 6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传统的司法具有“救济”“止争”“制权”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服务于“善”这一价值目标。以“善”为核心,以“天道—善—德”为基本结构的“道德体系”,构成了传统司法功能的价值渊源。该道德体系具体表现为“无私”、“和合”、“易与不易”等观念,这些观念约束着司法的具体运作。在司法现代化的进程中,挖掘传统以“善”为中心的司法价值中的有益成分,吸收“情、理、法”融合的司法运作模式的长处,对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民情的现代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从先秦法家到近代新法家:国家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魏治勋,刘一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42-51. 
    摘要 ( 1668 )   PDF ( 96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先秦法家到近代新法家,国家主义构成了两个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主题。先秦法家并没有创建专门的国家主义学说,但通过对先秦法家具有国家主义倾向的思想予以萃取、整合,可以概括出法家的国家主义观;而通过对近代新法家尤其其代表人物的国家主义观点予以梳理、拣选,则能够总结出新法家以 “国家主义”命名的系统理论。在对新旧法家国家主义思想予以反思批判的基础上,提炼出可以明显助益于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和民族国家构建的要素。
    生态环保论坛:流域生态治理专题
    中国古代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高利红,李培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52-59. 
    摘要 ( 1680 )   PDF ( 6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古人经由长期常识理性的积累、提炼,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顺天应时”的流域生态治理法律理念,并构建出了符合流域生态治理时空规律的法律制度。古今流域治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受历史传统、法律文化、流域自然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流域生态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古今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具有相通性。古代流域“一体化”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对完善现代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和提高其法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科层管理到共同体治理: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管理的模式转换与法制保障
    李奇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60-68. 
    摘要 ( 1403 )   PDF ( 8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科层管理体制下,分割的行政区域管辖和部门管理体制容易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陷入“碎片化”困境,从而偏离流域整体性治理和公共治理要求。为此,需要推动治理模式从科层管理向流域共同体治理转变,使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基于伙伴信任关系与共同利益形成参与、合作、共同担责的流域社会集合体。从法制层面看,为实现流域共同体治理目标,应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推动《长江法》立法进程,构建权义明确、多元融合的共同体治理主体制度,形成中央引导、流域管理机构协调、地方参与的磋商合作制度,构建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制度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流域共同体治理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传播学研究
    媒体使用、政治信任与腐败感知——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69-78. 
    摘要 ( 1411 )   PDF ( 8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中国媒体政治信息传播语境下,媒体使用与腐败感知显著相关,官方媒体使用弱化了网民腐败感知,非官方媒体使用则强化了网民腐败感知。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政治信任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政治信任负向影响网民腐败感知。政治信任在媒体使用和腐败感知之间的中介作用,放大了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负向影响,也削弱了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腐败感知的正向影响。
    “逆城市化”的动力模式:一个健康传播的分析框架
    姜海,金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79-86. 
    摘要 ( 1354 )   PDF ( 74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背后拥有着城市人口低增长率、中心人口偏移、群体亲近自然等诸多现象,而健康则作为一种变量弥散其中。借用健康传播的相关理论,本文审视了今天“逆城市化”背后的动力模式,表明健康作为衡量城市的一种新型维度正在崛起,从户籍人口、就业机会、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都可见健康作为“逆城市化”背后的传播动力性崛起与变迁。同时强调,这种变迁在促进有机体的生态模式形成之时,必然存在有的“城市—社会—人口”的三位一体性的健康关联,也将成为当下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本源之一。
    社会学研究
    底层弱者的“武器”: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
    林仲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87-93. 
    摘要 ( 1560 )   PDF ( 7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相较印度及东南亚,中国底层政治有其在地化特色,即主要依赖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作为弱者的“武器”:采用个体表演的公开极化形式而非社群的集体抗争或者个体的隐藏文本;例外话语用来指认逍遥法外的他者而不非寻求对自我的法外开恩;身体暴力是弱者暴力和自我暴力而非强者暴力和他者暴力。
    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基于个体化视角的广场舞分析
    杨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94-101. 
    摘要 ( 1575 )   PDF ( 8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广场舞象征个体的私人生活正在向公共空间扩展,基于个体需求自发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组织化形态。在家庭核心化与个体崛起的背景下,广场舞对个体而言既是一种健身运动,进行身体展示与个体审美追求,个体也渴望在广场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为自己而活的身份追求。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广场舞并没有形成紧密封闭的公共生活,在团体内部出现了“抱团”与“找朋友”的双重公共生活,前者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圈层互动,后者呈现了个体希望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构群体归属感。总体而言,广场舞刻画出一个松散而开放的公共社群生活,凸显了私人生活的公共转向,实现了个体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结。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试析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逻辑契合——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游俊,李晓冰,李骥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02-108. 
    摘要 ( 1085 )   PDF ( 6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间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关系,两者在价值目标、推进主体、瞄准对象、工作方式、成效考评五个层面具有深度的逻辑契合,把握并处理好两者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有利于纠正工作上的行为偏差,从而更好地推进两项工作开展。
    明代五开卫“华款”初探——兼论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龙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09-114. 
    摘要 ( 1393 )   PDF ( 7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华款是明代五开卫等地汉族移民效仿侗款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明中叶,华款的活动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遇命案按照侗款款约处理,二是联合侗款共同打击五开卫官员的腐败统治。明朝末年,随着地方叛乱的增长,官方比照侗款推广华款,使之成为整合地方各种武装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侗款不仅是侗族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周边汉族社会。这对我们反思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沈从文研究:纪念沈从文逝世30周年专题
    沈从文重构“乡土中国”的文化机制与话语实践
    吴翔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15-122. 
    摘要 ( 1318 )   PDF ( 6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营构“乡土中国”的文学实践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予以考量。“居城怀乡”的创伤体验勾联了“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深微关系,也表征了其所集聚的悖论性的思想渊源。作为一种现代认知装置的“返乡旅行”照见了一个“民族的旅行”,开启了“乡土中国”的发现历程。有感于文运的堕落和乡土德性的流变,作家将“重构经典”和“民族精神重造”统合起来,自觉融入于现代知识分子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化传统中。沈从文这种从边缘求其资源的想象方式有效地融通了乡土与都市的关系性和能动性,也赋予了其乡土中国书写深厚的文化内涵。
    神圣动物:沈从文“湘西边地”中审美理想的神话原型研究
    周雅哲,文学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23-130. 
    摘要 ( 1583 )   PDF ( 80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的乡土抒情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湘西经验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关键,集中体现了其“自然人性”的核心审美理念。“湘西边地”的审美图景中有着复杂的神话构成与大量动物符号。沈从文借助神话传说与风俗描写,巧妙地运用动物原型将风俗民性与五四以来“人的发现”融合起来,整合了人的神圣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三个维度,在文学上创造了美与善的标准,树立了“健康的自然人性”的人格典范,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教育学研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性教学?——关于“一流教学”建设的思考
    周序,张祯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31-137. 
    摘要 ( 1168 )   PDF ( 7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研究性教学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当中,其原因在于将研究和研究性教学相混同。研究以发现新知为宗旨,而研究性教学则应以传播已有知识为己任。让研究作为教学的手段,不是为了以研代教,而是为了寓教于研,避免知识灌输的局面,提升知识传播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研究性教学应以已有知识为内容,坚持知识的确定性,以便合理设计研究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知识上的收获,从而为未来从事真正的研究打好基础。
    英国城市学院早期与地方的互动及其启示
    唐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38-144. 
    摘要 ( 1211 )   PDF ( 5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城市学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于19世纪50-80年代的英国。在早期,城市学院与城市间的彼此需求使得它们联系日趋紧密,出现“城市带动学院发展,学院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城市学院服务地方具体表现在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办学宗旨、设置实用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采用灵活的就读方式和较低的学费吸引本地生源,形成以当地产业为依托的研究中心等。城市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其早期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定位、招生、产研结合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其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总目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6):  145-146. 
    摘要 ( 1045 )   PDF ( 779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