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15
    政治学研究
    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
    胡凯, 杨竞雄, 马俊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7. 
    摘要 ( 2252 )   PDF ( 10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型历经了从革命型、建设型到治理型的历史嬗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维战略转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完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价值、问题与路径
    厉有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8-13. 
    摘要 ( 2244 )   PDF ( 9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开辟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创造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但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定位问题——权宜之策还是必要程序?发展动力问题——个人还是制度?主体参与方式问题——人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村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关系问题——合作还是对抗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在理论上思想上形成共识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协商民主的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规范与工作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新形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和谐协商的新机制。
    美学研究
    “社会美”的系统厘析——现实美研究系列之二
    祁志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4-20. 
    摘要 ( 2516 )   PDF ( 11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物质性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创造的美。它表现为劳动成果之美、人物身心之美及生活环境之美。劳动成果之美包含满足实用的功利美与满足五觉愉快的形式美,人物的社会美包括外部的形体美、仪表美与内在的心灵美,生活环境之美包括硬件设施的形式美与软件建设的风气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技手段的提高,人们的形体仪表、日用商品、生活环境不断向满足官能愉快的形式美方向发展。作为这一现代生活基本特征的理论揭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从国外转到国内,呈现出自身的逻辑行程和得失,值得总结与反思。
    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
    曾婷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21-26. 
    摘要 ( 2099 )   PDF ( 11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在晚明发展成熟。“趣”作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与“闲”密不可分。晚明文人的“身闲”转向令“趣”更多与人的感性生命相连,形成融欲望、情感、道德于一体的个体趣味。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既有偏重世俗享乐、纵情极意的一面,又有超尘绝俗,寻求心灵宁静的另一面,这两个层面相互渗透,展现了雅俗交融的晚明美学趣味;并且,这两个层面的趣味实质都指向“真”,忠实于肉身与精神的真实感受,是晚明文人对传统美学趣味观的一次革命,也深刻反映了文人在发达的物质文化中的沉迷与反思。
    社会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基础、过程及实现
    谭九生, 杨建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27-33. 
    摘要 ( 2018 )   PDF ( 10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构建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而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治理理论为其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机制应从主体构成、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以及支撑机制等方面构建,其实现是各主体要素间相互互动,文化、组织、制度等规则相互建构与内化的完整治理过程。
    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梁芷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34-41. 
    摘要 ( 2761 )   PDF ( 21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数据、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时代的发展深深地“镶嵌”在一起。在大数据治理语境中,国家治理能力发生变迁。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借数据挖掘促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借数据整合实现国家治理主体智能化,借数据分析实现国家治理决策科学化,借数据共享实现国家治理协同化,借数据推送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精准化。
    有效防范和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问题研究
    张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42-47. 
    摘要 ( 1978 )   PDF ( 15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近年来,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群体因经济、政治等问题,聚集起来同政府对抗的突发事件频发,所引发的对抗性、破坏性、危害性也在增大。这类事件的发生,既有社会转型期造成的不适应的背景,也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被触犯,以及宗教内部分歧和敌对势力挑拨的因素。解决措施需要提早规划,事前解决胜于事发解决,这需要政府更多地关注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的基层一线,提升自身的管治能力,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处置程序等,方能有效地发挥预警机制的功能,以及应急队伍的部署和处理作用。
    三农问题研究
    农村房屋征收中的博弈与冲突
    张卫东, 谭家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48-54. 
    摘要 ( 2276 )   PDF ( 9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房屋征收引发的冲突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农村房屋的征收博弈中,地方政府和被征农民都具有理性行动的策略,从而具有各自的行动逻辑。在房屋征收中,既有权力对权利的压制,也有权利对权力的抗争。非市场化的补偿使得农民的“禀赋效应”与政府的“公正补偿”存在价值观的冲突,而强制交易的征收逻辑致使冲突发生、矛盾升级并产生“合作者亏损”的博弈结局。因此,房屋征收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仅应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对征收博弈中的各方进行必要的规制。
    宏观调控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政策援助
    程云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55-60. 
    摘要 ( 1972 )   PDF ( 8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用人单位“用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虚就业”、用人单位岗位空置与新生代农民工低就业、用人单位低待遇与新生代农民工高期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探索困境。对此,党和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就业制度,强化宏观调控,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推行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与发展的就业援助政策,注重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强化部门就业指导,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素质,引导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良性就业,进而更好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推动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生态环保论坛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生态民生建设之路
    李咏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61-66. 
    摘要 ( 1873 )   PDF ( 93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而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社会资本与生态民生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资本是生态民生建设的必备资源,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使生态民生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促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带头作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加强环保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等途径,进行社会资本的创新和培育来完成。
    论超验主义文学的生态文明观
    简功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67-71. 
    摘要 ( 2150 )   PDF ( 11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超验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潮相关作家群的集体智慧,建构于人类对神、自然和人类自身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和人在宇宙中的科学地定位的基础之上,主张归顺自然的立世观;其核心体现于对自然智慧的肯定、对科技文明的解构、对唯发展主义的鞭笞以及对自然文明的崇信,坚信道法自然的知识观;最后落脚于人类的生态责任,确立了关爱自然的伦理观。
    管理学研究
    事件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机理——基于“张家界现象”的案例研究
    陈跃, 佘高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72-80. 
    摘要 ( 2317 )   PDF ( 17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事件营销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它的基本路径是:独特资源→事件展示→个性提炼→资源匹配→品牌体验,通过循环强化和延伸发展逐渐形成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事件的创新性、国际性、持续性保障了公众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高关注度,事件的主题性、情节性、匹配性、融合性保障了公众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高卷入度,这些特性是事件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前提。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刘克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81-86. 
    摘要 ( 2278 )   PDF ( 18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阶段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存在与政府信念冲突、企业宗旨偏移、决策错误认知、企业资源与其承担责任不匹配等诸多障碍。应该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环境、设置内部监管机构、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营造相应企业文化、加强宣传培训等对策来破解。
    法学研究
    论个人医疗信息的法律保护
    李丹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87-93. 
    摘要 ( 2171 )   PDF ( 16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信息和网络化社会,个人医疗信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需要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严格保护,但同时也要谨慎对待这类敏感信息的保护程度。既要使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得到妥善保护,又要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结合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国流通指南》的指导原则确定二者合理边界是当下较好的选择。
    论网络诽谤的刑罚限度——评“‘两高’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文
    陈小彪, 田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94-100. 
    摘要 ( 1847 )   PDF ( 103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司法的地方化,第五条第二款又一次拉大了寻衅滋事罪的“口袋”。从法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司法解释须做出妥当的解释结论,以谋求法律的稳定性与正义性的平衡。
    社会学研究
    不完整的家:宗族性村庄光棍的生活逻辑——基于广西F县S村光棍现象的考察
    李永萍, 慈勤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01-109. 
    摘要 ( 1940 )   PDF ( 11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宗族性村庄的光棍有其特有的生活逻辑。“不完整的家”、以及光棍在村庄中的现实处境,共同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即:一方面,由于先赋性的血缘的结构性力量,使得光棍在“自己人”圈子中的人情往来方面表现比较积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独立的家庭,没有子孙后代,光棍对村庄生活缺乏长远的生活预期,因此,他没有必要通过参与村庄公益事业去获得良好的村落声誉,从而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积累社会资源,由此使得光棍在村庄公共义务方面表现比较消极。光棍在村庄中的生活逻辑,进一步确认和维系了其作为光棍的角色。
    身份隐匿、族群分化与同性恋运动
    王晴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10-115. 
    摘要 ( 2818 )   PDF ( 18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文学研究
    英国荒岛小说中的时间图腾
    孔建平, 游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16-121. 
    摘要 ( 1989 )   PDF ( 9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性时间意识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现代性时间图腾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在英国荒岛小说传统中。《鲁滨孙漂流记》表现了乐观现代性时间观念,《格列佛游记》则质疑了现代性时间迷信。19世纪以后,荒岛小说开启了疏离、背反到拆解乐观现代性时间图腾的过程。而《海滩》表达了当代人摆脱同时性纠缠、寻找新的时间方向的无奈。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正昭示了“现代性悖论”的深化过程。
    “自我”与“他者”审美歧途中的“湘西形象”
    周会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22-128. 
    摘要 ( 2088 )   PDF ( 12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文学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表现出多重美学样态。其中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深刻的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实现了对湘西最为成功的“自我塑形”。其作品中浪漫与诗意的民俗湘西形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价值核心,即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展现。而当代网络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书写则表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对湘西民间秘闻、诡魅习俗的猎奇演绎与神秘文化趣味,其众多文本刻意塑造出“鬼魅幻象”式的湘西形象,这无疑是对“湘西形象”的一种单向度的书写与审美。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