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Vol.4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及其深刻启示
    汤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1
    摘要2511)      PDF(pc) (685KB)(313)    收藏
    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伟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始终胸怀天下,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过程中,自信自立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才能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竞争中赢得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与前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点·共识·功能: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话语表达
    马纯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9-1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2
    摘要466)      PDF(pc) (688KB)(180)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数字资本主义在数字健康领域对公共利益价值内涵的重构
    [荷兰]塔马尔·沙龙/著, 赵开开/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7-2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3
    摘要288)      PDF(pc) (742KB)(106)    收藏
    近年来,所有主要的大型消费科技公司都进入了健康研究领域。这种谷歌式数字健康引出一个问题,即在研究中,公共利益如何得以维系?只有将谷歌式数字健康置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问题。以往的研究通常把谷歌式数字健康框定在一个双重的、不可通约的分析逻辑中,其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对立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立的。虽然有助于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剥削潜力,但是这种分析逻辑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只承认关于公共利益的一种理解。通过借鉴博尔坦斯基和泰弗诺的价值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谷歌式数字健康对公共利益的价值内涵进行了多重塑造,不仅包括公民价值(为社会做好事),还包括市场价值(创造更多财富)、工业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和项目价值(创新和实验)以及活力价值(促进生命健康)。如果把治理方案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准则的组合,那么就可以设计出实现和保障公共利益的治理方案。基于此,提出研究进路:探索和构建更丰富的体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准则体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估,最终制定出能确保“公民”价值的可行治理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公共健康的责任伦理之维
    朱海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26-3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4
    摘要479)      PDF(pc) (674KB)(95)    收藏
    责任伦理是公共健康伦理的实质和核心范畴。角色责任意识、整体责任思维和道德自律精神作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也是公共健康伦理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属性。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主体包括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政府、媒体、企业及公民个人等公共健康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前者承担公共健康职业责任,后者与公共健康专业人员一起承担共同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内容包括追溯性和前瞻性两种性质的责任,前者是以追究公共健康主体行为过失为主的过失责任,后者是针对公共健康活动风险、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限度呈现出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延展的趋势,前者是主体在公共健康活动中的角色责任,后者则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健康负责的普遍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自然恢复为主”的规范内涵与法律实施机制
    李挚萍, 杨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33-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5
    摘要562)      PDF(pc) (874KB)(144)    收藏
    “自然恢复为主”是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之一,指主要依靠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近年来,这一表述在各级政策、法规文件中被屡次提及,围绕相关要求衍生出的诸多释义与解读持续吸引多方关注。尽管“自然恢复”一词作为发轫于生态学界的专有名词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科学内涵,但若对“自然恢复为主”同样基于自然科学视角进行同质化解构,恐将导致其难以为修复实践提供清晰、明确的法律指引。为进一步探究“自然恢复为主”的法律内涵,在梳理相关概念在规范性文件与生态科学领域的演变历程,对比其应用场景、本质要求及主要措施之后,重新阐释了“自然恢复为主”在规范层面的应有之义。在机制建构方面,“自然恢复为主”的法律实施须以法理层面的价值引导为前提,以自然恢复力之法律载体的确认与保护为重心,以制定规则化的适应性管理要求为保障,以实现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下的刚性约束为旨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的完善——党规与法律的互补与融贯
    高利红, 李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44-5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6
    摘要530)      PDF(pc) (856KB)(108)    收藏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是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职责的重大制度创新,该制度横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目前仍存在规范逻辑冲突、价值标准不一及引导功能不足等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及权力运行实践中,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资源,真正有效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的评价及引导功能,应实现损害追责制度内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互补与融贯,即推动达成损害追责关联规范一致性,以法律评价体系的价值目标为导向,将依规治党与政府自我规制相关规范融入法律价值评价体系中,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规制边界和作用范围内构建、整合损害追责制度。具体实现路径上,可通过体系化解释准确划定追责对象范围,区分规制功能以党内法规对党内事务进行规范产生的溢出效应提升政府法定履职能力,对责任形态进行类型化梳理,明晰各类型责任认定标准与担责形式,从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党的领导入法的文本表达:实践样态与完善进路
    向嘉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56-6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7
    摘要487)      PDF(pc) (721KB)(120)    收藏
    立法融入党的领导既是加强党对相关工作领导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党的领导法治转型的必然结果。从当前立法实践看,法律法规写入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政策性(宣示)表达”“职权性(权力)表达”“责任性(义务)表达”三种基本类型予以呈现。囿于入法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立法主体认识水平差异以及重内容轻形式的思维局限等因素,党的领导入法的文本表达在条文表述规范、语词表述规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确立统一的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技术规范、健全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的审查程序、提升立法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应成为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可循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乔彬, 代沛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65-7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8
    摘要606)      PDF(pc) (875KB)(198)    收藏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
    冯来强, 贺炳旭, 孙会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78-8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9
    摘要418)      PDF(pc) (731KB)(135)    收藏
    以2018—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能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力度越大,企业研发投入越高;在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审计监督质量越高的企业中,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产业政策实施可能发挥正向作用的原因,在内容上拓展了产业政策的研究边界,区分了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与以往产业政策的差异,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政府制定有关新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网络社群背景下的品牌建构
    王战, 靳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89-9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0
    摘要446)      PDF(pc) (727KB)(204)    收藏
    网络社群文化是网络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仪式和精神意趣,而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符号,品牌则是网络社群文化的外在表征。
    网络社群文化形塑并引领着成员观念与行为的同时,还催生了社群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它体现为成员间交流与交换行为的互渗、信息共享与分享模式的对流,并推动品牌由“物格”向“人格”的价值转向。因此,网络社群背景下的品牌建构理念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品牌开放”为导向,品牌传播策略也应向“链接社群”的方式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制度距离的中国对外传播分层策略
    谢亚可, 向志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97-10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1
    摘要437)      PDF(pc) (725KB)(130)    收藏
    作为非地理空间距离,制度距离不仅制约本国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的数量与质量,更制约他国受众对本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评价。制度距离对对外传播效果产生负效应,符合“外来者劣势”理论,因为制度距离小,彼此信任度高,摩擦阻力小,传播成本低,因此与他国之间的信息交互量增大,文化交流增多,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国家形象认同度更高。制度距离是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所选择的32个样本国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均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为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选择次序的依据,其中距离最小层次国家为当前重点传播目标国。越南和俄罗斯均为最小层次国家,是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传播目标国。政府应将当前相对有限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传播资源投入到重点传播目标国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藏粮于地”战略:路径依赖与实施策略
    陈美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06-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2
    摘要759)      PDF(pc) (766KB)(145)    收藏
    “藏粮于地”是我国面对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核心粮食安全战略,客观剖析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路径依赖,明确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切实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藏粮于地”目标实现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藏粮于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要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产能提升,聚焦于耕地的质量建设;三是要着眼于全球化的粮食保障,“藏粮于地”需要国内外的统筹;四是针对保护性耕作是“藏粮于地”的内在需求,配套制度创新至关重要。为此,“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策略在于:一是提高公众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为“藏粮于地”作贡献的社会氛围;二是严防耕地“非农化”,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区域耕地质量整体提升;四是提高耕地实际耕种者的质量保护意识,严格规范耕种行为;五是加强相关制度创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的实效;六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维持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嵌入性劳动管理:农业中的雇工监督机制
    陈义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13-12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3
    摘要394)      PDF(pc) (792KB)(112)    收藏
    农业中的劳动监督问题一向被认为是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难题之一。不同类型的规模经营主体在雇工行为上有相似之处,即在生产基地建立之初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挑选出少数工作效率最高的工人作为长期雇工;在农忙季节,雇主会雇用短期的季节工作为补充。内生型规模经营主体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资源,以“工资+人情”的方式对工人进行柔性监督,并通过发掘“领队”的方式对工人“分而治之”,以减少监督成本。缺乏在地社会资源的外生型经营主体则通过再嵌入村庄社会的方式来复制上述机制:一方面,他们与雇工建立人情往来,将自己融入本地社会关系网中,实现策略性的“本地化”;另一方面,他们寻找本地“代理人”来化解劳动雇佣和劳动监督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情感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引导机制构建
    易显飞, 胡景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24-1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4
    摘要375)      PDF(pc) (783KB)(158)    收藏
    人工情感技术通过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使机器具有识别、理解、表达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然而,人工情感技术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人类情感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技术设计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为此,应以具有现代技术典型特征的人工情感技术为伦理实践情境,通过助推人工情感技术“负责任创新”实施,构建预测与反思的伦理评估机制、利益攸关者责任共担机制、基于道德自省的跨学科合作机制、立体化科普能力建设机制,将人工情感技术研究引向“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和谐发展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是否可能?——基于旁观者视角
    蒋艳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34-14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5
    摘要609)      PDF(pc) (688KB)(209)    收藏
    网络道德审判是对传统道德审判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伦理困境:它理应通过激发正向羞耻感来促进对行为者的伦理教化,但在诸多情况中却因引发负向羞耻感而产生对行为者的伦理排斥。网络道德审判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评价形态,可以利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旁观者视角来加以考察。据此可发现,网络旁观者的同情、想象、事实判断能力存在着诸多困境,同时其群体性特征又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风险。实现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需要汲取和借鉴“公正的旁观者”的多重意蕴来构建可能的伦理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从“精细化”到“精准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转向
    曹海林, 任贵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41-1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6
    摘要717)      PDF(pc) (780KB)(150)    收藏
    “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逻辑
    郭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50-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7
    摘要634)      PDF(pc) (840KB)(228)    收藏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习近平关于坚持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四个主题
    齐卫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1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1
    摘要824)      PDF(pc) (800KB)(198)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求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概念,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鲜明的话语和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系统性理论。以“赶考”的历史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克服执政党的精神懈怠、防止“应考”失败危险、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想。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的政治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锤炼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深刻思想。以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遵循。以开展“两种革命”的使命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勇于自我革命对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动荡变革期的风险世界:形成根源·表现形式·中国应对
    张艳涛, 陈惠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1-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2
    摘要745)      PDF(pc) (786KB)(161)    收藏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动荡变革期的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加,推动我们进入风险世界。动荡变革期的风险世界具有全局性,探寻其形成根源需从实践、制度、文明和现实等多维度进行全景式考察。动荡变革期的风险,集中表现为科技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中国共产党人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对内坚持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外摒弃二元对立思维,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效率——基于动态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
    龙朝阳, 梁扬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9-3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3
    摘要396)      PDF(pc) (1038KB)(195)    收藏
    采用2010—2015年全国31个省区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统计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地区制度赡养率对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制度赡养率与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并且存在单一的门槛值。当制度赡养率低于该数值时,地方政府会主动承担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主体责任;当制度赡养率高于该数值时,地方政府会将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主体责任转嫁给中央政府,从而削弱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效率。在替换被解释变量及运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此结论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效率低下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强调地方政府在协同征缴与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我国自由刑执行难题及其破解——兼论依托智能再犯风险评估的再犯数字治理
    狄小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31-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4
    摘要392)      PDF(pc) (852KB)(143)    收藏
    自由刑执行坚持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然而,以平均分配有限行刑资源为特征的传统自由刑执行模式,不仅加剧了剥夺或限制自由的惩罚与促进罪犯融入社会的改造之间的固有矛盾,而且引起了改造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背离,带来了行刑不公与效率不高的消极影响。随着国家法治进程加快,特别是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统一刑罚执行改革必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自由刑执行的一体化。为此,针对传统行刑存在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难题,要依托再犯风险评估智能化的发展,通过准确评估、即时预警、精准推荐、循证监管和改造实现犯因与应因的动态匹配,并以此实现自由刑执行标准统一、主体协同、关系协调、程序规范、前后衔接等一体化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民法典中的妥善保管义务:制度渊源·重塑再造·法律适用
    蒋军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44-5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5
    摘要467)      PDF(pc) (895KB)(125)    收藏
    我国民法典吸收罗马法以降的保管人应尽“为保管之注意”制度,规定保管人应“妥善保管”保管物。但经过民法典的体系性改造,此种“妥善保管”义务已是从客观上要求保管人“维护保管物之安全”,而不是指保管人在保管时应尽“妥善”之注意。将“妥善保管”化约为“为保管之注意”既无文本依据,又与无过错合同责任原则相抵牾。如果保管是无偿的,民法典实际上仍是延续“内尔瓦法”,让无偿保管人尽到管理自己事务的注意,若未尽该注意,他便犯下“重大过失”。但该种重大过失是一种自成一类的具体过失,只归附于无偿保管人的注意,它既不同于抽象重大过失,也有别于具体轻过失。至于民法典为非合同关系所明文规定的妥善保管,以及其他有隐蔽性的默示妥善保管,则应循体系地解释为保管人应就此尽到抽象注意,而不犯各相应层级的抽象过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优势·矛盾·对策
    陈翠芳, 周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59-6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6
    摘要516)      PDF(pc) (815KB)(139)    收藏
    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在党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既符合现代生态治理多元共治的基本要求,又突出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具有巨大优势: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多元共治的制度保障;坚持人民利益宗旨,凝聚多元共治的各方力量;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多元共治的协同程度。同时,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矛盾:生态治理任务的长期性与治理使命的接续性矛盾,生态治理观念的全局性与治理职责的区域性矛盾,生态治理成效的滞后性与治理考核的时效性矛盾,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性与治理实践的复杂性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可将生态治理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将生态治理全局视野与区域目标相结合,将生态治理长远目标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治理管理创新与科学执政相结合。合理解决这些矛盾,不仅能推动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也能培育和提高干部、公民、企业等主体的现代素质和生态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新时代灾害治理变革:框架·趋势·路径
    邢振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70-8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7
    摘要429)      PDF(pc) (966KB)(157)    收藏
    灾害治理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利用科学技术、全面规划、有效管理应对、处置各种灾害事件,以保障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的综合活动。新时代灾害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是从灾害管理走向灾害治理的转变,从单一的抗灾救灾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灾害治理,从单一的灾害治理向“全过程治理”的转变。新时代灾害治理变革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灾害治理文化在普及与内容方面存在缺失,灾害治理主体在协调与动员方面存在不足,灾害治理制度在设计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灾害治理技术在推广与运用方面存在困难。韧性治理是新时代灾害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为此,需要从灾害治理文化的宣扬与培育、灾害治理主体的协调与联动、灾害治理制度的统制与引导、灾害治理技术的合理化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毛泽东关于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及其内在联系
    王向清, 黄倩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82-8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8
    摘要535)      PDF(pc) (634KB)(140)    收藏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之一是率先探讨了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五重“循环往复”为:“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物质—精神—物质”的循环往复,“特殊—一般—特殊”的循环往复,“群众—领导—群众”的循环往复,“民主—集中—民主”的循环往复。 “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本质和总规律,蕴涵了“物质—精神—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特殊—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观念、“群众—领导—群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民主—集中—民主”领导原则。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开放性、主体性、方法性、同构性、上升性等特点。毛泽东关于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将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新身体”的诞生
    张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90-9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9
    摘要467)      PDF(pc) (649KB)(147)    收藏
    “身体”作为人的完整的现实,包含物理的和心理的两面。假想出来的灵肉分离是旧哲学的产物,这在根本上扭曲、悖逆了身体的本真性和现实生命的丰富性。由于活动(劳动、实践)天然地就是思维和存在、灵与肉的统一,因而以“感性活动”为本体的马克思哲学,消除了思有对立,弥合了灵肉分裂。在新的“活动本体论”基础上,“新身体”的总体性、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渐次显现,一切存在得到了自洽和统一的说明。因此,马克思的新哲学可称作“感性活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东西部产业协作:类型·逻辑·未来
    谢治菊, 李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97-10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0
    摘要425)      PDF(pc) (818KB)(119)    收藏
    东西部产业协作是国家在新发展阶段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与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不断调整和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实践成果。东西部产业协作已经形成资产收益型、产销合作型和订单生产型等多种类型,其持续有效运行的逻辑与机理主要是自觉认同、科学考核与利益均衡。要实现东西部产业协作提质增效,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强化政府宏观引导、鼓励企业创新、形成社会自主参与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异质性研究
    蔡建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07-1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1
    摘要372)      PDF(pc) (1153KB)(160)    收藏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武陵山片区全域来看,旅游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明显,但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显著。从局域来看,县域旅游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湖北片区受自然旅游资源的影响最不敏感;重庆片区和贵州片区以及邵阳市的部分县(市)受人文旅游资源影响较小;公路密度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则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片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明显较弱。为促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武陵山片区需以张家界市为龙头打造区域旅游层级体系,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切实提高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干部的交往实践研究
    鲁萧萱,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20-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2
    摘要443)      PDF(pc) (766KB)(170)    收藏
    包括驻村干部在内的乡村社会交往主体,通过合理的交往行为,实现普通言语理解、凝聚共同意识、建立共同规范,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生活世界”,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一体通畅。驻村干部扶贫实践经验显示,消除乡村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确立有效交往的合理性基础,对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然而,当下驻村干部的交往实践仍存在“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刚性制度如何柔性嵌入,交往对象行为异化等问题,成为其领导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阻碍。故而,需要优化驻村干部的交往方式,提高驻村干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乡村社会中交往主体间的积极互动,进而凝聚乡村共识,规范乡村社会秩序,重塑乡村社会交往主体间的良性关系,以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效衔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逻辑·发展·内涵
    刘潇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29-14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3
    摘要406)      PDF(pc) (875KB)(139)    收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就生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内在地形成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目标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根本遵循,是以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为自信源泉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思想的吸纳与超越。就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发展、成熟和进一步深化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内涵意蕴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为逻辑前提,以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目标愿景,以人民为主体为本质要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精髓在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传承、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城市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以福州“游神”活动为例
    袁野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42-1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4
    摘要615)      PDF(pc) (735KB)(214)    收藏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义务与被告人质证权——基于霍菲尔德权利理论的分析
    黄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50-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5
    摘要388)      PDF(pc) (857KB)(131)    收藏
    通过法规范解释作业,可窥见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证人作证以出庭为原则,不出庭为例外”的线索。因质证权的确权性立法缺失,证人与被告人、法院之间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没有形成“闭合回路”,缺乏法律关系联动的制度空间。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义务与被告人质证权具有“同生关系”,二者在霍菲尔德权利理论对应的法律关系元形式是“权利”—“义务”。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义务须以质证权作为参照物,且将二者置于刑事诉讼第一性规范下的“权利”—“义务”、刑事诉讼第二性规范下的“权力”—“责任”两对法律关系元形式联动情境中讨论才具有意义。应从立法密度、配套措施、体制改革及民众意识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质证权回归语境下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以期实现庭审的实质化和事实认定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欧健, 谷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1
    摘要386)      PDF(pc) (843KB)(208)    收藏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不懈追求的历史赓续,是对新时代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现实回应,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制度保障、战略步骤、实践路径、方法原则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
    杨小军, 丁馨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3-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2
    摘要485)      PDF(pc) (694KB)(218)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新概括新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全面把握历史脉络和趋势,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作为“化中国”的根本方法,赓续践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线;从价值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旨。“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辩证统一,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全球治理制度的生成逻辑与中国角色
    胡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20-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3
    摘要331)      PDF(pc) (926KB)(131)    收藏
    内部制度的形成往往是共同体(政府)来供给的,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大部分情况下是各行为体协商并转让部分权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从合作的国际共同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是一方面源于大国内部制度的外溢,另一方面则是弱小国家对既有制度的内化所致。但是,这两种情况所生成的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大国的烙印,导致国际制度公共产品的“私物化”现象。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后来者,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中的角色,既不是制度的外溢者,也不是简单的内化者。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是以中国的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制度增殖者”,也是“利益外溢者”,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价值创新者。这三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独特的创新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绿色发展政策能够促进就业显著增加吗?——基于中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何雄浪, 史世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34-4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4
    摘要359)      PDF(pc) (1061KB)(180)    收藏
    利用2003—2018年我国28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对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更利于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因变量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依然稳健;控制时间效应后发现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具有时滞性但具有持续性;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对于东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政策对中部地区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对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绿色发展政策会诱发技术创新,通过提升创新水平产生就业“扩充效应”。本研究从低碳城市试点视角评估了绿色发展政策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效应,为进一步推广低碳城市试点、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曾祥炎, 胡慧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47-6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5
    摘要325)      PDF(pc) (1273KB)(156)    收藏
    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进一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级分项指数,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可能源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而不是“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主要通过提高信贷可获得性、扩大保险的覆盖面等途径实现。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多维贫困的拐点出现要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既要从供需两侧优化信贷机制和推动数字保险服务的发展,也应重视根据地区差异实施差异化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国家公园立法中环境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
    孙佑海, 林禹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62-7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6
    摘要282)      PDF(pc) (1598KB)(175)    收藏
    环境公共利益泛化和行政管理权异化已成为我国国家公园行政法治建设面临的两大挑战。国家公园自身价值的多重性、行政机关决策导向的不确定性是造成环境公共利益行政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了扭转这一窘况,在顶层设计层面,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科学界定环境公共利益的内涵外延;在制度保障层面,应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理顺行政监管体制,强化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同治理,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健全法治监督体系,优化检察公益诉讼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而在立法的主导和引领下,开创环境公共利益与其他正当利益协调共生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环境责任清单的规范进路
    王清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75-8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7
    摘要322)      PDF(pc) (838KB)(123)    收藏
    基于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要,我国应当建立并完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目前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存在编制颁行主体正当性不足、编制依据失序化风险及编制内容结构欠缺等问题。厘定环境责任清单性质和功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环境责任清单是一类特殊的公权力自治规范,它具有约束、整合功能。环境责任清单颁行主体正当性应当以事后备案审查方式得以有效补强。需要对环境责任清单编制依据之范围实施必要限缩,对“地方实际需要”实施再规制的路径在于及时将其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环境责任清单内容结构完善包括定责、追责和免责的一体化及联动性。环境责任清单制度规范化发展有助于加密“用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之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当代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觉转向与民主困境
    庞金友, 赵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87-9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8
    摘要364)      PDF(pc) (874KB)(137)    收藏
    图像信息的本质属性和视觉认知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视觉图像在政治传播中拥有天然优势。借助不断升级的视觉技术,视觉图像内在的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再现共鸣、包容多重等属性被不断强化,政治传播呈现出深度的视觉转向态势,不仅图像得到普遍运用,而且愈发占据重要地位,持续深入发展。在西方以政治竞选为中心展开的政治传播活动之中,这种深度视觉转向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传播新趋势:一方面向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专业化和以特定人物为焦点的个人化倾斜,一方面向以感性主义为内核的情感性和以受众认知为目标的劝服性偏移。随着西方现实政治的重心逐渐围绕视觉元素展开和运转,视觉政治日显其重,由此引发出民主选举审美化、政治认同个人化、政治态度偏执化、民主运转病态化等新症候,对当代西方政治格局和民主秩序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