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志伟.2021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及损失[EB/OL].[2022-07-06].https:∥www.huaon.com/channel/trend/780875.html,2022-01-28.
[2] BAKKOUR D,ENJOLRAS G,THOURET J,et al.The adaptive governance of natural disaster systems:Insights from the 2010 mount Merapi eruption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6(13):167-188.
[3] 李悟.合法性、专业性与风险性:灾害合作治理中的多重逻辑——一个政社合作的经验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9(6):26-31.
[4] 殷宇冰,黄铁苗.建立重大灾害防控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J].开放导报,2020(2):101-106.
[5] 李尧远,王国桥.我国灾害防治体系的“效能黑洞”及其治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6-52.
[6] 王颖玉,张军夕,时文卿.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9):285.
[7] JONES D,FISCHER J E,RODDEN T,et al.Augmenting the Bird Table: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Disaster Response[J].Procedia Engineering,2015(107):54-58.
[8] 周利敏,刘和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媒体与灾害治理——兼论国际案例[J].理论探讨,2019(6):175-181.
[9] 周利敏.大数据时代的社交媒体与自然灾害治理[J].人文杂志,2021(1):102-109.
[10] 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7-54.
[11] 陈伟坷,刘国义.城市内涝灾害防治困境的突破——基于数据治理模式的研究[J].灾害学,2021(1):42-47.
[12] 冯双剑.致力攻克山区灾害治理关键技术——访山区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J].中国应急管理,2022(4):36-39.
[13] MI Y Y,HEE K E,CHANG L G,et al.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Disaster Manage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uth Korea,the U.S.and Japan [J].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xis,2019(9):1-15.
[14] 隋永强,杜泽,张晓杰.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一个多元协同应急治理框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6):65-74.
[15] 朱正威,刘莹莹.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J].行政论坛,2020(5):81-87.
[16] 马晓东.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视角下的灾害协同治理研究[J].经济问题,2021(1):18-22.
[17] 庄天慧,张海霞,杨锦秀.自然灾害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21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67个村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7):52-56.
[18] 何乃柱.文化识盲与文化能力——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J].开发研究,2014(3):82-86.
[19]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J].民俗研究,2020(1):146-155.
[20] PAOLO L T A,ALISTAIR D B A.Future directions in disaster governance:Insights from the 2018 Central Sulawesi Earthquake and Tsunami respon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58):1-13.
[21] 王礼刚.西部民族地区灾害与减灾防灾经济效益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6-171.
[22] 王田.羌族地区村落社会的灾难应对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20-25.
[23] 魏钦恭,刘伟.灾害冲击、社区韧性与城乡居民发展信心——基于云南民族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0(4):70-89.
[24] 卢为民,马祖琦.国外灾害治理的体制与机制初探——经验借鉴与思考[J].浙江学刊,2013(5):129-134.
[25] 袁近远,孙锐,袁晓铭.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20(2):145-153.
[26] 赵晓燕,丰继林,路鹏,等.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6-129.
[27] 杜永红.灾害教育:从失衡走向平衡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70-75.
[28] 兰俊丽.我国防灾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14-15.
[29]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7.
[30] 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5(3):58-84.
[31] 林鸿潮.论我国公共应急体制的再改革及其法律问题[J].行政法学研究,2010(2):72-80.
[32] 周利敏,童星.灾害响应2.0:大数据时代的灾害治理——基于“阳江经验”的个案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0):1-13.
[33] 陈涛,罗强强.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因应与调适——基于W市J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个案研究[J].求实,2021(6):83-95;110.
[34] 何晓宇.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特征及启示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220-221.
[35] 金磊.安全奥运论:城市灾害防御与综合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6.
[36] 谢俊贵,李志钢.复杂灾害社会协同管理基本问题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127-132.
[37] 卢文刚,郑薇.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探索、困境及改进建议——基于广东省深圳市的调研[J].社会治理,2021(3):77-82.
[38] 樊博,詹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急响应协同研究[J].理论探讨,2013(5):150-153.
[39] 郭雪松,赵慧增,石佳.基于时间动态网络的应急响应组织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6):31-44.
[40] 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10(2):50-55.
[41] 夏陈红,翟国方.基于智慧技术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框架研究[J].规划师,2021(3):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