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RMAN D.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2] 申丹.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J].外国文学评论,2003(2):93-102.
[3]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1):47-54.
[4] 谭君强.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7-33.
[5] 尚必武,胡全生.经典、后经典、后经典之后——试论叙事学的范畴与走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7(3):120-128.
[6] 唐伟胜.阐释还是诗学,借鉴还是超越——再论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J].外国语,2008(6):74-81.
[7] 纪亚东.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形态与内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3):117-118.
[8] 尚必武.超越与走向: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J].学术论坛,2008(3):167-173.
[9] 尚必武.后经典叙事学的第二阶段:命题与动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2(3):33-42.
[10] 来瑞,唐毅.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读者研究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28-130.
[11] 薛凌.从文本叙事到生活叙事[J].新乡学院学报,2012(3):121-124.
[12] 黄灿.走向后经典叙事研究的“我们”叙事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5(11):110-117.
[13]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 龙迪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叙事学研究——读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J].思想战线,2009(2):封二-封三.
[15] 赵红红,唐源琦.当代“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演进概述——叙事学下空间的认知转变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21(3):74-81.
[16] 唐伟胜.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13-17.
[17] 尚必武.论后经典叙事学的排他性和互补性[J].当代外国文学,2008(2):27-34.
[18] 韩益睿.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后经典倾向[J].甘肃成人政法教育学院学报,2007(6):163-164.
[19]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 唐伟胜,朱锦平.通向英美叙事传统与后经典叙事理论的窗口——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2006(3):94-99.
[21]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2] 潘丽丹.后经典语境中的数字叙事理论研究[J].文学界,2012(8):60-61.
[23] 王振军.对象与媒介:后经典叙事学对经典叙事学的超越[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132-134.
[24] 王委艳.后经典叙事学的“作者”描述与建构交流叙事理论[J].兰州学刊,2011(9):142-146.
[25] 董晓烨.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的解构、建构与文本批评[J].国外文学,2020(1):12-22;156.
[26] 谭菲.性别化的叙述声音——苏珊·S·兰瑟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02-107.
[27] 胡全生.女性主义叙事学与修辞性叙事学、非自然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20-128;150.
[28] 孙桂荣.现状与问题——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本土化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7-23.
[29] 姜麟.叙述声音、叙述视角中的话语权威与女性意识——《卡洛林·莫当》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16.
[30] 胡全生.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构想述论[J].学术论坛,2019(1):65-71.
[31] 申丹.修辞性叙事学[J].外国文学,2020(1):80-95.
[32] 王振军.后经典叙事学:读者的复活——以修辞叙事学为视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27-230.
[33] 王毓红.祈祷:一种独特的对话性叙述——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修辞叙事学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3):9-13.
[34] 段枫.巴赫金与修辞叙事学——从布思对巴赫金的序言说开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96.
[35] 申丹.关于修辞性叙事学的辩论:挑战、修正、捍卫及互补[J].思想战线,2021(2):131-139.
[36] 唐伟胜.认知叙事学视野中的小说人物研究[J].外国语文,2013(2):38-43.
[37] 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外语学刊,2011(2):45-51.
[38] 曾利红,江智利.创伤的摹仿与识解——从认知叙事学角度看《宠儿》中的幽灵形象[J].外国语文,2014(5):45-50.
[39] 李宛霖.自然叙事学中叙事性的两个面向——《埃德加·亨特利》中双重经验主体的互动[J].外国文学,2021(1):60-69.
[40] 李亚飞.非自然叙事学:一个亟待澄清的叙事研究新范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38-145;150.
[41] 何丹璐,李惊涛.论《叙述》构建的“作家叙事学”[J].文艺争鸣,2020(4):179-182.
[42] 李伟民.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677-682.
[43] 李伟民.“何必非真”的审美原则与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外国语文,2011(6):15-19.
[44] 李伟民.透过尘埃的永恒逼视——后经典叙事学视角下的大型现代川剧《尘埃落定》[J].四川戏剧,2012(2):12-15.
[45] 祖国颂.后经典叙事:泛互文性及其文化表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134-139.
[46] 谭君强.后经典叙事学的动态与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8.
[47] 江澜.论术语narratology的统译:叙事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1):47-52.
[48] 谭君强,付立春.国外21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4):120-126.
[49] 李长中.后经典叙事中的读者叙事[J].东方丛刊,2008(2):220-237.
[50] 石群山.后经典叙事学的接受转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6-130.
[51]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2]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 SHANG Biwu.Toward a second phase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J].Style,2015(3):363-377.
[54] HERMAN D.Scripts,sequences,and stories:Elements of a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J].PLMA,1997(5):1046-1059.
[55] 聂珍钊.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7(5):2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