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云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以“十二五规划”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7).
[2] 张云昊.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转化的国际经验——演进历程、主要模式及其创新路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6).
[3] 胡春艳.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模式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5(6).
[4] 殷杰,胡敏.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的关联性[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3).
[5] ZHU Xufeng.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Different Ways and Mechanisms[J].Asian Survey,2009(2):333-357.
[6] 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2):4.
[7] WANG Shaoguang.Changing Models of China's Policy Agenda Setting[J].Modern China,2008(1):56-87.
[8] 王兴成,秦麟征.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42.
[9]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10] 吕萍,周滔.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3):110.
[11] 张汝立,田小琦.中国城市深化改革中农民工政策的转型及其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2016(1):99-104.
[12] 吴宾,杨彩宁.住房制度、住有所居与历年调控:自1978—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观察[J].改革,2018(1):74-75.
[13] 熊景维.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6(5).
[14] 潘家华,魏后凯,宋迎昌,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6.
[15]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2020-03-2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16] 曾国安,杨宁.农民工住房政策的演进与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4(20).
[17] 董昕.中国农民工的住房政策及评价(1978~2012年)[J].经济体制改革,2013(2):71.
[18] GLAESER,EDWARD L,GYOURKO J,et al.Urban Growth and Housing Suppl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71-89.
[19] 郑思齐,廖俊平,任荣荣,等.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2).
[20] 吉姆·凯梅尼.从公共住房到社会市场:租赁住房政策的比较研究[M].王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4.
[21] 周建华,刘建江.农民工城市住房支持的政策因应[J].农村经济,2014(7).
[22] 梁土坤.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三维分析:一个文献综述[J].西北人口,2015(4):24-28;34.
[23] 何炤华,杨菊华.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3(6):17-34.
[24] 郭新宇,薛建良.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
[25] 谢宝富.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5(5):85-89.
[26] 赵晔琴.吸纳与排斥: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基于城市新移民居住权分层现象的讨论[J].学海,2013(3).
[27] 郑思齐,曹洋.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从经济增长与社会融合角度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9(5):40.
[28] 龙翠红,陈鹏.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检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4.
[29] 冉光仙.危机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0.
[30] 吴宾,张春军,李娟.城镇化均衡发展视阈下流动人口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1] 李君甫,孙嫣源.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流动人口购房的影响——基于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2):71.
[32] 郑小晴,胡章林.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4-38.
[33] 杨菊华.制度要素与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J].人口研究,2018(1).
[34] 祝仲坤.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困境摆脱”[J].改革,2016(7):77-86.
[35] 吴宾,李娟.基于住房视角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漂浮困境及其化解机制[J].农村经济,2016(12):97.
[36] 娄文龙,杨春江,唐学庆.农民工住房保障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6(10):69-76.
[37] SHI,SHIH-JIUNN.Social Policy Learning and Diffusion in China:the Rise of Welfare Regions?[J].Policy & Politics,2012,40(3):367-385.
[38] 李勇辉,英成金,罗蓉.保障性住房有效推动了人口城镇化吗——基于土地财政的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5):47.
[39] 齐慧峰,王伟强.基于人口流动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J].城市规划,2015(2):31-37.
[40] 郑思齐,张英杰.“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如何“保障”——基于地方政府策略选择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3(4):66-71.
[41] 吴宾,夏艳霞.地方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注意力的时空差异及演变——基于18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1):166.
[42] 张勇,汪应宏.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州学刊,2016(7):43-48.
[43] 丁成日,邱爱军,王瑾.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工住房类型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1(6):49-54.
[44] 丁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留农”现象反思[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2):79.
[45] 吕萍,丁富军,马异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的住房政策[J].中国软科学,2010(8):25-36;60.
[46] 马智利,韩冰洋.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的支持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7(9):110-115.
[47] 曾国安,李晋华,曹文文.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体制约束与创新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5(6):195.
[48] 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J].城市问题,2011(2).
[49]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3.
[50] 秦虹.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N].学习时报,2017-12-27(1).
[51] 唐晓旺.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中州学刊,2017(2):33-34.
[52] 赵晔琴.“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J].社会学研究,2008(2):128.
[53] 丛溆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模式[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28.
[54] WEISS C H.Knowledge Creep and Decision Accretion[J].Science Communication,1980,1(3):381-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