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锋.创新理念,构筑立体旅游产品体系[N].中国旅游报,2012-02-01.
[2]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1997(1).
[3] 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学刊,2006(6).
[4] 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规划师,2004(11).
[5] Debbage K G.Oligopoly and the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
[6] Weaves D B.Grand Casyman Island and the resort cycle concep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9(2).
[7] 吴晋峰.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概念辨析[J].经济管理,2014(8).
[8] 喻艳,王志云,蒋敏.湘西凤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路径探讨[J].市场论坛,2010(10).
[9] 刘泽华,张捷,黄泰,解杼.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10] 张晶.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拓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浙江学刊,2015(3).
[11] 陈亮,宋启平,张海东,王昂.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印象·刘三姐》项目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
[12] 贾玉成.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上)[J].改革与战略,2004(6).
[13] 孙根年,薛刚.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2).
[14] 徐红罡.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系统工程,2001(3).
[15] 郭金海,任黎秀,钟士恩,韩雪,李世玲.基于供求关系的庐山旅游地生命周期驱动力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
[16] 税伟,任万红,张斌,王兴贵,陈银,周虎,徐学义,范新浩,王莉.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及演变机制——以兴文石海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09(1).
[17]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
[18]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探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4).
[19] 李德明,杨开福.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黄山市旅游产品结构演变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2).
[20] 孟霏,杨惠.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实证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江苏商论,2017(6).
[21]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凌善金.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3).
[22] 邓祖涛,周玉翠,梁滨.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4(3).
[23] 杨仲元,卢松.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7).
[24] 程晓丽,黄国萍.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人文地理,2012(6).
[25] 吴丽敏,黄震方,周玮,方叶林.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3(8).
[26] 潘竟虎,从忆波.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J].地理科学,2014(10).
[27] 蒋海兵,刘建国,蒋金亮.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J].旅游学刊,2014(7).
[28] 靳诚,陆玉麒,范黎丽.基于公路网络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
[29] 麻学锋,何颖怡.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与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6(5).
[30] 麻学锋,孙根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与机制分析[J].旅游学刊,2012(3).
[31] 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2).
[32] 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
[33] 李肇荣.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4] 王兆峰,谢娟.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对比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5] 唐新平,刘彬,麻学锋.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6] 黄震方,陆林,苏勤,章锦河,孙九霞,万绪才,靳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
[37] 粟娟,田金霞,许建.张家界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3).
[38] 何颖怡,麻学锋.产业生成视角的旅游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人文地理,2013(5).
[39] 麻学锋,孙根年.旅游产业生长点的SGGT模式与空间演化——以张家界为例[J].地理研究,2013(10).
[40] 周年兴,俞孔坚.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以武陵源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4(1).
[41]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2] 麻学锋,何颖怡,孙根年.旅游投资决定机制及其时空响应——以张家界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2).
[43] 付友良.张家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3).
[44] 廖声田.张家界永定区:全域旅游全线开花有特色[N].湖南日报,2016-05-15.
[45] 宋世秀.慈利县全域旅游风生水起[N].张家界日报,2016-01-05.
[46] 黎治国.旅游扶贫富了农[EB/OL].(2016-04-20)[2016-09-15]. [47] 黄剑锋,陆林.旅游业“新常态”: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J].南京社会科学,2015(6).
[48] 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3).
[49] 田李娟.华山与渭南市旅游成长及产品结构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