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青年杂志,1915-12-1,1(4).
[3]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J].新青年,1916-10-1,2(2).
[4] 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J].东方杂志,1916-10-10,13(10).
[5] 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J].东方杂志,1918-4,15(4).
[6] 余英时.五四文化精神的反省[C].周阳山,五四与中国,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
[7] 高劳.现代文明之弱点[J].东方杂志,1913-5-1,9(11).
[8] 伧父.新旧思想之折衷[J].东方杂志,1919-9,16(9).
[9] 章行严.新时代之青年[J].东方杂志,1919-11,16(11).
[10] 陈嘉异.我之新旧思想调和观[J].东方杂志,1919-11,16(11).
[11] 张东荪.答章行严君[J].时事新报,1919-10-12.
[12] 蒋梦麟.新旧与调和[J].晨报,1919-10-13,14.
[13]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J].新青年,1912-12-1,7(1).
[14]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5]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6] [英]罗素.罗素论中国文化[M].台湾:水牛出版社,1988.
[17]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8] 吴嘉勋,李华兴.梁启超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20] 暨爱民.论梁漱溟的民族主义及其演进[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21]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1.
[22] 陈嘉异.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J].东方杂志,1921-1-10,18(1、2).
[23]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 暨爱民.文化民族主义的现代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25] 李良玉.“五四”时期的
文化民族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26] 陈嘉异.太平洋会议之观察与其先决问题——中国之新命[J].东方杂志,1921-10-20 18(18、19)合刊.
[27]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8] 辜鸿铭.辜鸿铭文集·导论(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