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Da-Wei. The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 and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ystems[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8, 29(3): 88-92.
[1] Robert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 Boulder:West view Press, 1989.[2] Stephan D. 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J],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1982.[3] 朱建民.国际组织新论[M].台北:中正书局印行,1976.[4]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加]江亿恩.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J].国际政治科学,2005,(2).[6]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 [美]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M].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8] 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加]拿大]江忆恩.简论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10]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3] [加]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7).[14] [美]伊丽莎白·埃克诺米,密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M].华宏勋,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5] [加]江忆恩.美国学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16]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2).[17] 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可能选择[J].战略与管理,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