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艾伦·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2] 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44.
[3] E·E ·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M].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陈正府.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仪式过程与象征表述——以舞蹈人类学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0(4):61-66.
[5]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77.
[6] 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0.
[7] 张子伟.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45.
[8] 金娟.时光的记忆: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
[9] 金娟.土家族毛古斯舞的原始发生[J].西北民族研究,2009(1):171-176.
[10] 张子伟.湘西毛古斯舞研究[J].文艺研究,1999(1):46-59.
[11] 肖溪格.文化生态视阈下毛古斯舞的生存现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8):82-85.
[12] 张远满.土家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江流域人生仪式的调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1):73-78.
[13] 陆群. “毛古斯”戏剧表现形态历史衍变的人类学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0-53.
[14]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1419.
[15] 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69.
[16] 袁丙昌.湘鄂西采风散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1):90.
[17] 张天如,等.永顺府志[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18] 纪成.毛古斯[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144.
[19] 黄柏权.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9(2):83-93.
[20]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
[21] 维克多·特纳著.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2]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 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426.
[23] NEEDHAM R,et al.Right and Left:Essays on Dual Symbolic Classific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24] 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5] KATE M R.Feeling the field:Reflections on embodiment within improvised dance ethnography[J].Journal of Dance & Somatic Practices,2019,11(2):197-207.
[26]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3-34.
[27] 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8] 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7.
[29] KAEPPLER A L.Dance Ethnology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Dance[J].Dance Research Journal(S0149-7677),2000,32(1):116-125.
[30] 吴桢婧.“霸蛮”:湖湘文化高度自信的独特标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2):154-159.
[31] 谭必友,洪文雄.神韵武陵:故事与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71-76.
[32] 周泓.人类学本体论:从文化、社会到人性、主观—主体观照 ——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6(1):42.
[33]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9.
[34]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