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昌华,郭晓虹.生态环境损害复合救济模式探析[J].法学杂志,2019(3):44.
[2] 吕忠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辨析[J].法学论坛,2017(3).
[3] 陈幸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认定的规则厘定与规范进路——以第24批环境审判指导性案例为样本[J].法学评论,2021(1):153.
[4]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
[5] 马克·韦尔德.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欧洲和美国法律与政策比较[M].张一心,吴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 叶海涛.生态环境问题何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基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5):190.
[7] 张红振,曹东,於方,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2013(5):1653-1666.
[8] 陈伟.生态环境损害额的司法确定[J].清华法学,2021(2):52.
[9] 吕忠梅,窦海阳.修复生态环境责任的实证解析[J].法学研究,2017(3).
[10] 冯洁语.公私法协动视野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构成[J].法学研究,2020(2):169.
[11] 刘长兴.生态文明背景下侵权法一般规则的“绿色化”改造[J].政法论丛,2020(1):82-83.
[12] 吕忠梅.论环境侵权纠纷的复合性[N].人民法院报,2014-11-12(8).
[13] 范战平.环境公益诉讼中“公益”的再审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22.
[14] 吴义龙.如何界定社会公共利益——以“电梯劝烟猝死案”切入[J].南大法学,2020(2):73.
[15] 张宝,潘鸣航.环境公益诉讼中“公益”的识别与认定——一种反向排除的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6] 欧恒,张琪.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融合的问题与路径[J].环境保护,2020(16):30.
[17] 丁国民,郭仕捷.环境侵权诉讼中公益私益界定难题及策略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0(11):205.
[18] 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100.
[19] 蔡唱.我国《民法典》环境侵权责任承担问题化解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45.
[20] 王智嵬,赵继伦.论作为损害赔偿原则与责任承担方式的恢复原状——以侵权法为中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5.
[21] 孙放.公地悲剧理论下集体诉讼的经济逻辑与制度构建[J].学术交流,2019(7):74.
[22] 张宝.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基于司法裁判的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8-56.
[23] U·马格努斯.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M].谢鸿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4.
[24] 徐以祥.《民法典》中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规范解释[J].法学评论,2021(2):144.
[25] 丁晓华.《民法典》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赔偿范围的扩张与完善[J].法律适用,2020(3):92-100.
[26] 倪斐.公共利益法律化——基于思想流变的中西方考察[J].江海学刊,2017(2):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