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01
    上一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创新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基本遵循与未来指向
    燕连福, 杜若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12. 
    摘要 ( 84 )   PDF ( 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坚持创新发展是当前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之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支撑。以创新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涉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覆盖范围、实现领域、实现方式和推进过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同时,要充分把握其基本遵循,即理论创新是先导,指引人民正确把握共同富裕;实践创新是源泉,激励人民实事求是探索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助力人民致富增收改善生活;制度创新是保障,确保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文化创新是积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创新发展贯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过程,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
    肖贵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3-19. 
    摘要 ( 154 )   PDF ( 1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经师”和“人师”,不断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其次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求树立高质量发展教学理念,逐步建构高质量发展教学体系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最后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科研水平,重点要加强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和经典著作理论研读,在教学体系的转化研究中理直气壮开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社会治理
    现代性与地方性: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基于Y省K自治州“贫困文化”治理的实地调查
    李海金, 焦方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20-29. 
    摘要 ( 94 )   PDF ( 1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民族地区的脱贫发展问题,主要有经济与社会结构视角和文化视角两种解释模式。在脱贫与发展实践过程中,民族地区的部分文化因子通常被视为所谓的“贫困文化”,而且往往也成为现代性改造的对象。然而,民族地区及其民众在认同现代性价值的同时,也针对现代性改造所采取的措施作出了相应的回应甚至抵制,从而导致脱贫与发展政策出现落地难题和悬浮困境。从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双重视角看,现代性与国家权力的内在勾连以及国家权力的整体运行,成为现代性价值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张力的基本动因。进入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后,民族地区应保持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双重自觉,在乡村振兴中重新认识和强化民族文化价值、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程。乡
    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空壳问题及其治理——基于嵌入理论视角的个案考察
    韩艺, 徐彤, 石可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30-41. 
    摘要 ( 101 )   PDF ( 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一些地方农村文化活动中心面临场地空置、建筑闲置、功能虚置、未真正嵌入乡村生活等空壳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嵌入理论视角,构建“嵌入环境—嵌入过程—嵌入结果”解释框架,分析D县L村文化活动中心从初期空壳到“悬浮式嵌入”再到“实质性嵌入”乡村生活的嬗变过程,可发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空壳问题的治理逻辑:一是嵌入环境是空壳“悬浮”问题的产生根源,优化嵌入过程并改善嵌入环境是空壳问题的治理路径,上级督查是倒逼嵌入过程与嵌入环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能人带动乡村产业、生活水平提升与满足乡情文娱是嵌入的内驱动力;二是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空壳问题的治理之道在于,上级督查传导政治压力倒逼基层优化嵌入过程,多措并举强化在结构、关系、认知等维度上的嵌入,同时辅之以产业振兴与提升文化需求激发内驱动力,最终实现实质性嵌入。
    “宅基地制度改革”专题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高效推进的实践逻辑——基于双元学习视角的研究
    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42-51. 
    摘要 ( 83 )   PDF ( 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压力、问题、利益三者协同驱动试点地区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双元学习,高效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方面,试点地区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快新的制度知识体系建构、“制度反馈—制度调适”进行探索式学习,以提高农村宅基地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在绩效、资源、时间等条件的约束下,试点地区利用被其他领域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治理工具,如通过政治激励、资源拼凑将组织内部的各方利益主体、资源整合到统一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行动中,并运用多样化的动员方式创造性地建构起“政府—社会”有效合作的农村宅基地治理图景,推动新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安排顺利实施。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同步进行,既能产生突破性制度创新成果,又能降低制度执行成本,从而实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高效推进。基于此,应从加大注意力分配、晋升激励以及拓展试错与容错空间等方面激发试点地区“探索式-利用式”双元学习动力,从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增强试点地区“探索式-利用式”双元学习能力,以助推更多试点地区高效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县域城镇化的机制与路径
    刘法威, 谭晓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52-62. 
    摘要 ( 104 )   PDF ( 1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推进县域城镇化是顺应本地农民就近转移和外出农民工回流趋势的客观选择,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县域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空间壁垒,实现“人、地、钱”要素在城乡间的转移。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宅基地财产价值的实现,为农民突破市民化门槛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空间置换,推动土地和人口等要素在县域空间内的再配置,优化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城镇化空间结构,助推县域城镇化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县域产业承接发展和城镇扩张用地需求的拉力,健全农民宅基地财产价值显化机制,增强农民市民化能力,完善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挥政策集聚效应,建立并强化城镇与乡村腹地间人口和土地要素的联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要素保障,是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县域城镇化的可行路径。
    管理学
    回应性监管:网络社会组织有效监管的实践策略
    王玉生, 赵雅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63-71. 
    摘要 ( 116 )   PDF ( 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社会组织是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开展志愿活动、参与社会监管的新手段和新载体。现有网络社会组织监管采取底线监管模式,引发监管主体协同力不足、监管理念全局性缺乏、监督手段粗放性明显、监督对象模糊不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网络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功能有效发挥。作为一种新的监管模式,回应性监管在回应、塑造、协同和关系性方面具有适用网络社会组织监管的特性,可打破传统监管模式的效能困境。基于此,监督主体应立足智慧监管、差别待遇、共同监管、协商回应等四个维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重构回应性监管理念,减少监管手段技术制约,并有效识别监管对象需求,不断推进网络社会组织有效监管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实现网络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机协同影响就业质量的机理探寻与实证检验
    赵恒春, 张文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72-83. 
    摘要 ( 112 )   PDF ( 7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机协同模式是一种结合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新型工作方式,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有效融合,对劳动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项聚焦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性的研究,以271名已落地人工智能技术或设备的企业员工为样本,以人机协同程度为自变量,构建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从微观层面考察劳动者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态度。研究发现,人机协同程度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这一机制主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和职业适应力的中介作用实现,且工作自主性显著调节以上作用路径。表明智能化工作环境下不同属性的因素在影响劳动者对就业质量主观评价方面存在不同的机制和传导路径,且在这一智能化工作环境下,工作自主性作为工作特征,权变影响着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因此,完善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就业结构,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认知,可形成和谐互补的人机关系,防范化解潜在失业风险,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就业规模和结构的良性耦合。
    经济学
    列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造思想及其启示
    刘显利, 胡嘉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84-93. 
    摘要 ( 118 )   PDF ( 6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成功后,对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造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由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向新经济政策演进的历程中,列宁结合苏维埃俄国农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特点,积极探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形成了其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造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共耕制直接向共产主义农业过渡;二是利用合作制迂回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条件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造。列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造思想给予我们深刻启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科技驱动农业集约化发展。
    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企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曾辉祥, 冉杭鑫, 周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94-107. 
    摘要 ( 215 )   PDF ( 1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聚焦数字中国和“双碳”目标两大战略需求,将企业数字化和企业碳减排整合于同一理论框架,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企业数字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和传导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但该减排效应具有两年左右的滞后性,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持续推进数字化进程才能真正发挥其降碳效能。第二,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框架,企业数字化发挥碳减排效应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第三,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强化企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二者协同将形成更大合力推动企业更快实现碳减排。第四,从产权性质的角度来看,企业数字化在非国有企业当中发挥更有效率的降碳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企业数字化降低碳排放的内在机理和情景因素,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有关企业数字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还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引领绿色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
    法学
    黄河文化保护区域协同立法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
    王彬辉, 周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08-116. 
    摘要 ( 133 )   PDF ( 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黄河文化保护区域协同立法是具有典型区域特征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黄河文化保护地方事权落地制度供给的需要。但是,现有的黄河文化保护分散式立法加剧了黄河文化保护的不平衡,跨区域协作法制保障不足。开展区域协同立法,首先协同立法的主体应该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准确把握国家立法与区域协同立法的边界,以及合理调适区域协同立法与地方单独立法的界限。其次,根据黄河文化保护的实际需要,采取紧密型立法模式开展协同立法,并通过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协同立法体例,在区域协同内容上达成共识,在区域协同机制上规范统一。尤其在具体的协同立法机制上,要着力建构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共享协同立法信息,开展协同性评估和“伪协同”识别。
    民族学与人类学
    增进共同性: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调查研究
    陈纪, 张杨子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17-128. 
    摘要 ( 92 )   PDF ( 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依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增进共同性是当前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调查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受访者对共治公共事务的认知度较高,但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偏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水平较高,但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较弱;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种类多、内容丰富,但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条件不足;交往互动载体较多,但共推全方位嵌入尚需加大力度。这些集中反映了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共同性建设的基本状况。同时,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居民共享文化建设薄弱,互嵌结构整合方法欠缺,是三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增进共同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应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增进共同性,做好做细做实大城市民族工作,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与庙:空间失序与秩序重构的文化逻辑——基于319国道吉首段沿线村落的个案研究
    彭秀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29-137. 
    摘要 ( 116 )   PDF ( 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路不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它包含复杂的行动网络。道路基础设施所建构的现代性中隐藏着空间失序的风险,而庙宇及相关仪式活动成为消解这种风险的一种地方性策略。国道的快速流动等因素造成车祸事故的频发,从而使得事故频发的路段具有了“邪”性气息。文化作为趋利避害的工具,被巧妙地运用于修正村落空间秩序,并在“路”与“庙”的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邪地”上修建孟公庙的行为反映了人们试图将现代社会中那些不可控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脉络中予以理解,生动地展现出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交织的过程。在本质上看,“邪”是对巧合、恐惧和失序的感觉经验,它具有不祥、污秽和危险的文化意涵。人们控制“邪地”的行为是一种秩序重构的表现,“路—庙”体系包含了“正”“邪”转换的文化逻辑,构建起了一套道路上的文化景观。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智媒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路径的优化
    李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38-146. 
    摘要 ( 124 )   PDF ( 1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智能媒体在深度嵌入人类生活的同时,不断重塑政党运行的基本环境,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媒介化,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重配注意力资源并建构全新场域。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工具,智能媒体虽然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强势形象建构与受众弱势解构并存的媒体生态,但“茧房效应”诱发对外传播孤岛困局,算法操纵引发对外形象被解构风险,以及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内爆”等问题相继出现,甚至可能遮蔽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必须直面技术革新带来的现实挑战,强化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基本遵循并给予有效回应。但因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套用西方政党形象理论难免水土不服。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需在理念与技术层面作出调适:在主体的表征符号上,打造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的多元素系统;在供给革新上,优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展演形式;在场景搭建上,利用智能技术监测舆论动向,兼顾“官方”和“民间”两个话语场;在环境营造上,破除算法偏见,形成融通中外的传播格局。如此,智能媒体才能更好地赋能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进而全面提升对外传播效能。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发展、质态构成与实践价值
    米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47-160. 
    摘要 ( 367 )   PDF ( 2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揭示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新动向和新理念。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结晶,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变革力量的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颠覆性突破和根本性跃升,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创新质态促使生产力实现新跃迁,发展质态培育生产力新动能,科技质态重塑生产力形态,绿色质态则推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各生产要素中的扩展渗透和优化组合,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形成转型新动力和发展新动能,不断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蓄势赋能。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